眼前這隻腦袋脖子鮮紅卻沒有毛,尾巴高高翹起,看著就像一隻大火雞一樣的生物,名字叫做叢冢雉。
1.別具一格的醜鳥
單看長相的話,它長得實在算不上好看,腦袋又紅又突,脖子上還有黃色的發皺的皮,它的脖子和腦袋,就像丹頂鶴鮮紅的頭頂一樣,不能湊近了仔細看,要不然頭皮鐵定發麻。
不過這隻黑色的“走地雞”,雖然體大如雞,但它卻是不是火雞,也不是什麼家禽,而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野生鳥類,屬於冢雉科,體長大約在60-70釐米左右,身體還算比較修長,是一種和雉類比較相似的鳥。
雄性的黃色肉垂相對於雌性來說比較發達,第一個給叢冢雉命名的人,是一位名叫John Latham的鳥類學家,他第一次看到叢冢雉的時候,還以為這是澳洲大陸上的禿鷲。
但實際上,禿鷲和叢冢雉可一點關係都沒有,身為冢雉科的叢冢雉,是沒有辦法前往天空自由翱翔的,只能在地上奔跑,冢雉科的學名是這個——Megapodiidae。這個單詞直譯過來,意思大概是“巨大的腳”,就很簡單直接明瞭貼合。
因為不能飛的叢冢雉,確實只能用自己的大腳,在地上扒拉著找吃的,叢冢雉是雜食性動物,它比較愛吃植物,種子、穀物等都是它比較愛吃的。
2.叢冢雉:我給孩子造了個恆溫小別墅
長得醜還不能算是叢冢雉的獨特點,它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們撫育後代時的習性,1519年-1522年的時候,麥哲倫率領著自己的船隊進行著環球航行,雖然麥哲倫本人在環球航行途中,在菲律賓去世,死於部落衝突之中,但是他的團隊代替他完成了環球航行。
在航行途中,他的隊員裡有人說,他們曾經在南方的一個小島上,看到過一種非常奇怪的雞,它下的蛋個頭極其大,比母雞的個頭還大,而且它們下了蛋卻不孵蛋,就把蛋埋進腐爛的樹葉裡面。
當時所有人都不相信會有這種雞,覺得那人就是在胡咧咧,一直到了19世紀,有科學家前往澳大利亞的樹林裡,將這個由腐爛樹葉組成的土堆扒開,發現裡面確實有很多蛋,不過蛋的大小,並不像麥哲倫船員說的有母雞那麼大。
我們知道,有很多鳥類為了孵蛋,會去製作一個鳥巢,不做巢也會去找個樹洞,接著它們會蹲在蛋上,用自己的體溫來孵出小鳥來,叢冢雉就比較不一樣了,它們自己“製作”了一個“孵蛋器”。
就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那個土堆,它們把自己的蛋埋進了這些土堆裡,利用土堆中落葉和果實發酵產生的熱量,來代替它們進行孵蛋,這樣一來它們就不用自己辛苦孵蛋了,擺脫孵蛋束縛,實現全自動孵蛋,你不得不感嘆一句,聰明啊!!
3.造別墅難,難於上青天
它們這個土堆因為形似墓冢,所以我們國家的鳥類學家,就把這種鳥的中文名,叫做冢雉了,整個冢雉科有多達七屬二十種,大部分都分佈在澳洲,有少部分生活在印度尼西亞。
它們會利用地熱、利用太陽輻射,有機物降解產生的熱量來孵蛋,叢冢雉就是屬於最後那一種。它的繁殖能力是很厲害的,就算是澳洲毒物滿地的情況下,它們的族群數量,也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增長狀態,比起毒物,人類可能對它們造成的傷害,可能要更大一些。
叢冢雉的土堆是很大的,最起碼也得有1米高,直徑能達到6米長,營造這個土堆可不簡單,它得提前三四個月就得開始準備,找的做巢材料大約有2-4噸。
這巢可不是說隨便挑個地方,把材料往上一堆就完事了,它得考慮到周圍的落葉多不多,陽光照射、溼度等種種因素,等收集到足夠多的落葉時,接著雄鳥在土堆的頂部挖個坑,用來儲存雨水,使巢穴保持溼潤,這樣能加速樹葉腐爛的過程,如果樹葉腐爛的速度過快,散熱過多。
它就會把巢扒開進行散熱,讓整個巢穴的溫度維持在33℃左右,它們那光禿禿而又鮮紅的腦袋,會伸進巢裡,嘴裡含一口巢穴裡的材料,用自己的上顎的溫度感受器來測量溫度,建造巢穴可是一個大工程,建造完一個,怎麼著也帶消耗掉20%的體重。
土堆一旦建成了,它就像西方神話裡守護財寶的龍一樣,寸步不離地守著自己好不容易建好的巢,一旦有其它生物過來碰土堆,它立馬化身勇士,守衛自己寶貝。
它偶爾也會看上澳洲人家裡的花園,於是它就去人家的花園裡一頓扒拉,不到一天時間,曾經的漂亮小花園,消失得無影無蹤,留在院子裡的,只有一個要小土堆,你要是想透過破壞土堆來驅趕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對建巢的“風水寶地”,它們保護土堆的本能會被極大的激發。
4.一手造房好本領,引多隻異性青睞
等到雄性叢冢雉將巢穴建好了,差不多雌性的產卵期也就到了,它們的繁殖期在9-12月份,雌性相對於雄性來說,工作量可就小多了,雌性找伴侶可不是按照雄性的顏值來的,那是看你有沒有一手建巢好本領,看巢本領強不強,畢竟繁衍後代才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雌性會看雄性對於溫度的把控嚴不嚴謹,溫度調節的合不合適,土堆的做工精不精良,只有一個優秀的工程師,雌性才會對它親眼有加,與它在土堆的頂上,共赴巫山,進行一次生命的大和諧。
等和諧完之後,雌性就會留下一顆自己的蛋,轉身離開,繼續尋找下一個合格的工程師,有些叢冢雉的技術實在是強,還會吸引好幾只雌性過來,來它的土堆裡產卵,大受好評的雄性,整個繁殖季下來,它的土堆裡往往會留下20顆蛋,最多的甚至還能有50顆,裡面的就是它的後代。
看來有一門過硬的手藝,還能給它多找幾個物件。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來,無論是雌性還是雄性,它們都是沒有固定的伴侶的,都會與多名異性進行交配,雌性一次受精一顆,隔幾天就會下一顆卵,整個繁殖季下來,它們差不多能下12-20顆卵。
雄性叢冢雉還有一個特點,它是極少數擁有外生殖器的鳥類,長得不小、樣式奇怪,叢冢雉會根據溫度的變化,將卵埋在合適的位置,叢冢雉的卵也進化出了,殼薄、氣孔大的特點,就是為了能夠有利於排水和換氣。
5.爹不疼娘不愛,小幼崽艱難的自力更生路
經過雄性40-50天的精心呵護,小叢冢雉終於要破殼而出了,但是剛出生它就要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挑戰,因為它沒有像其它鳥類那樣的破卵齒,因此只能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大爪子,在一個幾乎沒有什麼氧氣,還充滿著有毒氣體的大土堆裡爬出來。
整個過程大概有15-20個小時,有時候甚至還會扒拉一整天,才能享受到鳥生中的第一口氧氣,然而這才是幼鳥面臨的第一個考驗,第二個考驗來自於它的爸爸。
從它們破殼而出,鑽出土堆的那一刻,它就必須努力獨自生存了,而且小幼崽面臨的第一個危險,就來自於它的父親,從它孵出來的那一刻起,它的父親就不會關心它了,雄性只負責到幼崽孵出來的那一刻,剩下是死是活,就靠幼崽自己的運氣和造化了。
而且在幼崽孵化出來之後,雄性完全認不出來這是自己的孩子,甚至還會把幼崽當成是入侵者,一腳把幼崽踢飛。
幸好在鑽出地面的幾個小時後,它能夠短暫地飛行一會兒,晚上它還能去樹上待會兒,躲避一下天敵,但是它的天敵不少,蛇、巨蜥、、貓、狗、猛禽等,都能輕而易舉的奪走它們的生命。
沒有父母庇護,97%的幼崽活不過第一週,但是這個看似殘忍的繁殖策略,並沒有讓它們的族群數量減少,在過去的20年裡,反倒是增加了7倍。
6.狠起來連雞都不放過的雄性
疫情爆發後,人們待在家裡,昆士蘭州的居民們打算在自家後院養點雞,讓雞下點蛋,但是問題出現了,餵雞肯定得餵雞飼料啊,叢冢雉會被雞飼料吸引過來。
當遇到一個急著找物件的雄性時,雄性們會把母雞當做自己的雌性,然後被慾望控制的雄性,逐漸分不清與自己在一起的雌性,到底是不是和自己一個種類,叢冢雉的體型那可是比母雞打大了不少倍,強行發生關係後,母雞們的身心都遭受到了重創。
精神和心理出現問題後,它哪還有心思去下蛋啊,但是他們拿它是一點辦法也沒有,誰讓叢冢雉是保護動物呢。
根據昆士蘭州的法律要求,抓走或者是殺死叢冢雉,是會受到處罰的,不是罰款13萬澳元,就是監禁1年,只有考了相關執照的人,才有資格去捕捉叢冢雉,但是要想體驗到這項服務,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你得交錢,有沒有什麼省錢的辦法呢。
還真有,有人曾經就在叢冢雉的土堆上放了一塊鏡子,我們知道叢冢雉對於自己這個小土堆,那可是寶貝的很,這時候它就會和鏡子裡的自己進行搏鬥,但是現實裡的它會累,鏡子裡的可不會。
眼見著怎麼著都沒辦法,將鏡子裡的那個“競爭對手”趕走,你不走我走,這時候它便會放棄這個土堆離開,說來叢冢雉變成保護動物,和人類也脫不了干係。
曾經叢冢雉還被澳洲人當做“野味”,獵殺捕食過,因為人類的捕殺,再加上它的棲息地遭到了破壞,澳洲很多地方的叢冢雉,面臨甚至已經出現了滅絕的情況,經過層層保護之後,叢冢雉也逐漸適應了城市生活,它們開始在城市裡繁衍生息,成為了澳洲東部沿海常見的鳥類之一。
好了,今天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本期內容,不妨點贊關注評論支援一下,感謝你的閱讀,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