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CES於拉斯維加斯當地時間1月5日正式開始。作為全球最知名的國際性電子產品和科技的貿易展覽會,CES在過去一直都是電子產品最好的展示平臺,甚至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風向標,不過近年來,我發現在CES上與汽車相關的前瞻性技術佔比越來越大。據瞭解,2022年的CES有超過200家來自運輸和車輛技術行業的公司參加,其中不乏寶馬、現代、梅賽德斯-賓士、Stellantis、Waymo等知名巨頭。
事實上,汽車行業在CES上唱主角早已經不是新鮮事,過去這幾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甚至)已經成為汽車製造商展示高科技產品的首選地點,例如在2020年CES上,現代和優步就共同展示所構想的飛行拼車網路。
至於原因,我想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汽車、電子產品以及各類高新科技的邊界早已經模糊,甚至已經發到可以進行共享。最為重要的是,相比於手機、電視,汽車無疑是一個更好的展示平臺,所以也就不難理解這麼多汽車製造商會不約而同地在CES展示其高科技產品。
CES既然被看作是未來技術發展的風向標,那麼2022年的CES展會到底有哪些前瞻技術可以很快就能與大家見面呢?與過去的內燃機時代不同,隨著新能源時代的到來以及各國早已經達成共識,要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所以在這一屆CES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展出的高科技產品都是圍繞著智慧駕駛、無人化而展開的。甚至可以說,在這次CES上,所有的技術都是為了解決如何造一臺更好的智慧汽車出發的。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過去很多高科技產品停留在天馬行空的狀態,在這一次CES上,很多高科技產品都已經接近量產的狀態。今天我給大家找一些很快就與大家見面的新技術。
馬瑞利展示下一代汽車解決方案
在本次的CES上,汽車供應商馬瑞利(Marelli)展示了其下一代汽車解決方案,其中包括照明、感測、電子、內飾和電氣化解決方案。
根據馬瑞利介紹,在感測器方面,馬瑞利已經與固態LiDAR開發商Xenomatix合作開發出全球範圍內尺寸最小、可靠且靈活的感測器,可多次重複使用並易於整合。此外,自2017年以來,馬瑞利就已經開始利用車輛前照燈和尾燈進行感測器整合的獨特方法,而在此次CES展會上,馬瑞利則帶來了帶有整合雷達的前照燈,和照明前面板。
在電子架構管理上,馬瑞利推出其駕駛艙域控制器(CDC)以支援車輛電子架構的發展,這一套駕駛艙域控制器帶有整合CDC的靈活Dyna-View 24”寬顯示屏可管理兩個作業系統和四個顯示屏,進一步簡化了簡化複雜電子架構管理的技術。而在充電技術上,馬瑞利則擁有管理、控制和最佳化熱能和電能流動的技術,其中更是包括800V電機。
點評:都說造車不僅難還很花錢,李斌就曾說過沒有200億元不要下場造車,最近李斌在接受採訪時甚至說造車要400億起步,可見在資金層面就嚇倒了不少有意要入場造車的人。雖然李斌的話不是危言聳聽,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造車已經開始變得沒那麼困難了,例如馬瑞利在這次CES展示的下一代汽車解決方案就為很多仍然想進入造車風口的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造車方案。
在馬瑞利展示的這一套汽車解決方案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最基本的感測器到電氣架構控制管理系統再到充電技術,完整的整套解決方案讓造車變得不再困難。最為重要的是,透過這套汽車解決方案,你所造的新車在硬體基礎、電氣化架構以及充電技術都不會遜色於其他主流新能源車。
高通展示智慧汽車“全家桶”
在CES上,參與其中的除了有寶馬、通用這些傳統造車巨頭外,像高通這樣的科技巨頭也沒有缺席。在本次CES上,高通展示了為智慧汽車準備的“全家桶”,其中包括數字底盤、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汽車連線服務以及汽車雲服務等。
作為一家給汽車行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超過20年的深厚經驗的優選技術提供商,目前高通技術公司已經與全球眾多汽車製造商達成了深度合作,其中不乏寶馬、福特、奧迪、特斯拉、大眾、本田等知名車企。
據瞭解,高通這次帶來的驍龍數字底盤由一整套開放且可擴充套件的雲連線平臺組成,可以利用統一架構帶來更高的安全性和沉浸式數字體驗,並且還可以支援下一代汽車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的功能升級。亦即是說,車企可以在其產品線中選擇採用驍龍數字底盤所涵蓋的任一平臺或全部平臺,並透過雲端的持續升級為其產品提供高度定製化體驗。
而 Snapdragon Ride平臺則是一個開放、可程式設計的平臺,它可以能夠滿足從新車評價規範(NCAP)到L2+/L3級別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AD)全方位的需求。此外,高通還提供了一套可擴充套件的系統級晶片(SoC)處理器和加速器產品組合,可以支援汽車製造商和一級供應商利用Arriver駕駛策略解決方案打造其駕駛策略、泊車或駕駛員監測軟體棧和先進導航功能。此外,該平臺還提供對先進特性、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SOTIF)和系統架構能力的全面支援。
除了驍龍數字底盤與Snapdragon Ride平臺外,高通帶來的驍龍座艙平臺則可以是一套高度可定製並始終連線的SoC和虛擬化軟體解決方案,能夠打造多顯示屏、多攝像頭、頂級音訊、影片和多媒體體驗,而驍龍汽車智聯平臺則全面支援汽車與雲端、其他車輛以及周圍環境間的安全連線,滿足對於更加安全、更具沉浸感的駕乘體驗日益增長的需求。至於最後的驍龍車對雲服務,其目的是為汽車廠商提供靈活的特性組合和效能升級以及全新功能。
點評: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的智慧座艙、自動駕駛系統等一系列涉及電氣化的技術都是車企的核心機密,大部分都需要車企自研。隨著這次高通釋出智慧汽車“全家桶”解決方案,關於車企的智慧座艙以及自動駕駛系統明顯有了很好的解決方案,與華為直接深度就介入不同,目前高通這套智慧汽車“全家桶”是支援車企在上面進行深度定製的,亦即是說車企本身可以在上面創造自己的“靈魂”,這對目前一些研發能力比較弱車企來說擁有極大的吸引力。
如果說馬瑞利的下一代汽車解決方案給有意造車的人降低了造車難度,那麼高通這套全家桶則是給所造的智慧汽車賦予了“靈魂”,有了它的存在,造智慧汽車的成本將會迅速降低。甚至可以這樣說,有了高通這套全家桶,就算是新入場的造車新丁,在沒有深厚的汽車研發團隊的背景下都能迅速拉近與特斯拉、小鵬等巨頭的差距。
松下釋出帶眼球追蹤AR-HUD
在這次的CES上,松下推出了一套具有眼球追蹤專利的AR-HUD 2.0系統。據瞭解,透過這項功能可以將AR影象更精確地聚焦到駕駛員眼前的現實世界,提高駕駛員視野中影象的真實程度和臨場感。
根據松下的介紹,這套AR-HUD 2.0系統基於ETS技術開發,由AR-HUD和光學器件封裝在一起的紅外攝像頭實現,無需獨立的面向駕駛員的攝像頭。透過ETS技術識別駕駛員的頭部位置和頭部運動,可以動態調整以及補償視野中的影象,亦即是說駕駛員無需移動頭部和改變視線,就能看到準確、清晰、高解析度的看到在AR-HUD中疊加顯示的圖示。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AR-HUD 2.0系統最遠可以在10m的距離內投射大影象,還能夠識別汽車前方的物體並透過在 HUD 中顯示警報來警告駕駛員。此外,這套系統還支援駕駛員監控功能,如疲勞監測和分心監測等。
點評:HUD技術早已經不是什麼新技術,早在10多年前的豪華車上就開始裝備,不過在過去,大部分的車載HUD技術都是以濫竽充數為主,顯示的資訊並不多。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AR-HUD開始進入視野,但應用的卻不多,目前最為外人所熟知的是新S級上應用的AR增強現實功能。相比於松下AR-HUD 2.0系統把AR-HUD和光學器件封裝在一起不同,新S級所採用的AR-HUD增強現實功能仍需要額外的眼部追蹤攝像頭進行輔助,可以看到松下的這套AR-HUD 2.0系統整合度更高。如果能夠解決成本問題,進行大規模量產的話,我相信這套技術很快就能在入門級車型上普及。
寶馬釋出變色車漆方案
在這次CES上,寶馬帶來了多項創新數字化成果,其中有四款全新主題模式(My Modes)、BMW懸浮式巨幕(BMW Theatre Screen)、BMW電動車聲浪模擬(BMW IconicSounds Electric)以及這兩天引來極大的關注的的“變色車漆”汽車變色方案。
作為最引人矚目的“變色車漆”,很多人都非常期待寶馬什麼時候可以把這項技術落地。據寶馬介紹,“變色車漆”汽車變色方案是基於“電子墨水”技術(E-ink)開發而來的,其中包含了數百萬個透明微膠囊,直徑僅為一根頭髮的厚度,每個微膠囊裡含有帶負電的白色顏料,以及帶正電的黑色顏料,透過控制微膠囊兩側的電極,就可使所需顏色出現在車身表面上。
不止如此,據寶馬披露,這項技術還可以根據圖案和汽車表面弧度的變化製造不同尺寸的“電子墨水”,進而固定在汽車上,最終透過電極變化實現一鍵變色。
點評:作為一項全新的技術,寶馬所帶來的這個“變色車漆”汽車變色方案不僅顯得非常酷炫,消費者也非常期待它可以儘快可以落地,畢竟大多數人都有過給自己愛車換色的想法,如果寶馬這項變色車漆方案可以迅速推廣,相信能夠得到不少車企的響應。
對於寶馬來說,可能距離推出這個汽車變色方案的時間不會太遠,不過擺在它面前的卻是有不少的困難亟需解決,其中擺在第一位的是否滿足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國內為例,如果給愛車換色的話,需要去相關機構進行備案,而寶馬這個方案明顯是無法滿足國內的法規的,所以就算最後落地了,這項技術可能也是以靜態展示為主。
此外,成本也是個問題,不僅僅是製造成本,維修成本也需要考慮在內。作為一項新技術,變色車漆的維修能否大範圍地在4S店普及開來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否則不僅維修成本高,還有可能沒地可修。
總結:作為全球技術風向標的CES確實給了我們不少的啟示,智慧駕駛已經是不可阻擋之勢,目前各個車企以及供應商所展示的大部分技術都是為了智慧駕駛所服務的。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供應商加入到汽車領域當中,隨之而來誕生了不少能讓人從零開始造車的全套解決方案。雖然其中的好處顯而易見,那就是造車簡單了,但也帶來了一個思考。隨著智慧汽車門檻的降低,是否會讓一些渾水摸魚的人加入到造車行列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