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綜藝節目《全能住宅改造家》中能看到哪些空調、採暖、新風、熱水、淨水相關的產品和技術?
最近在網上看了不少日本一檔老牌綜藝節目,全能住宅改造家,都是影片UP主剪輯過的,幾分鐘一集,所以很快就看了幾十集的內容。這個節目,國內也有翻版,上海臺的夢想改造家。 節目看點除了讓人折服的霓虹國空間利用神術和濃濃的人情味之外,我職業病又犯了,特意留意一下,我們採暖、空調、新風相關的技術和產品,由此也可以管中窺豹,看看日本到底用什麼樣的採暖、空調、新風、淨水系統。 我們國內的行業對歐洲、美國的市場情況更熟悉一些,對日本的市場怎麼樣,似乎一直資訊也很少。 所以我就饒有興趣地做了點觀察,並且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當然要特別說明的是,確實是管中窺豹,全能住宅改造家,這檔節目中涉及的案例,多為老住宅的全面翻新,有一多半是面積偏小的房子,雖然不能說低端,因為改造的預算動不動也大幾十萬人民幣,上百萬的人民幣也不少見,改造完的效果看上去也不是低端住宅,但起碼只能反映面積比較小的改造住宅的情況。
那我們就按照出現的頻率,看看有哪些和我們行業相關的東西吧,有些做法雖然我們不能直接借鑑,但思路上是可以借鑑的。
首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所有的改造都極端重視建築保溫,牆、地板、屋頂加保溫,換節能的窗戶,是標配,所有的案例都做了建築保溫上的改善。窗不用多說了,牆、地板和屋頂的保溫有幾種做法:
- 日式老舊房屋多為木製框架,老房子的基礎就是柱子下面直接落在石頭、水泥或者磚制的基礎上。 改造時,這些案例基本上都是重新做了混凝土的筏板基礎,在混凝土筏板基礎之下,很多做了擠塑板的隔熱層。
- 在樓板木框架和牆體木框架、以及屋頂之間也會加強保溫,有填XPS擠塑板,也有填玻璃纖維保溫棉板(但有個很細節的做法,外面會套層袋子,我猜是為了防止玻璃纖維脫落),也有噴塗發泡聚氨酯的、也有填充用廢紙粉碎後新增助劑做成的蓬鬆粉末狀保溫材料的。
這一點恰恰是我們國內比較忽視的,其實對於暖通空調系統而言,改善建築的保溫,是一切系統最佳化的基礎,離開了建築圍護結構保溫的改善,單靠暖通空調系統來節能,有點勢單力薄,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意思。 當然這些老舊日本房屋的建築結構氣密性和保溫效能都很差,改造的迫切性也要比我們國內的老舊房屋更強一些。
其次,就是日本人對泡澡和浴缸的強烈需求,幾乎每個案例裡都出現了對浴室和熱水的改造。
- 熱水器大量都是日式的室外機型,只看到了很少的幾個室內機型。 最奇葩的是,大部分的改造中熱水器都帶有二次加熱浴缸水的功能,也就是“追焚”功能。
- 這大概和他們的使用習慣相關,淋浴洗乾淨後,再去泡浴缸,一家人輪流用,重複利用這一浴缸的水,所以這個追焚功能就成為了標配了。
- 不過我一直沒想明白的是,同一臺熱水器,利用追焚功能加熱浴缸裡的水,如何避免浴缸裡的水和洗碗洗菜時用的熱水交叉汙染的問題?就算浴缸裡的水再幹淨,那也是洗澡水,如果殘留在熱水器裡,洗菜做飯的時候,總歸還是會感覺上怪怪的。 對這類產品結構和追焚功能熟悉的知乎大神,可以給大家普及一下。 (很快有朋友補充了資訊,帶有追焚功能的熱水器中有兩套換熱和燃燒構造,追焚部分是獨立的,功率小一點,只負責加熱浴缸水。 這就是知乎的魅力,有問題就會有答案)
空調:
- 基本百分之百為分體機,沒看到風管機或者任何疑似多聯機的產品,大概是因為戶型都比較小,而且日本的地理氣候也決定了,可能空調的在相當一部分割槽域並不是非常強烈的需求。
- 這個印象與我從其他渠道瞭解的資訊基本吻合。 其實多聯機只有在中國,被廣泛地應用於住宅中,其他國家,歐美日由於市場、氣候、技術習慣等等原因,都沒有像中國這麼廣泛地應用於住宅。
- 我並非否定多聯機,也許多聯機在中國住宅裡的廣泛應用,也有其合理的內在邏輯,只是這一現象,我們可以思考下,結合每個國家不同的氣候、地理、使用環境,看看住宅裡,什麼樣的空調更適合當地住宅應用,而非簡單照搬,才是更復合邏輯的做法。
採暖:
- 大部分案例裡,沒有出現我們國內傳統意義和形式上採暖系統,我估計這些靠空調了。
- 日式的暖桌出現了很多次:桌子底下放個電加熱,腿放裡面,蓋個被子。
- 極個別的案例裡,出現了浴室區域性的地暖,甚至有個案例裡直接用洗澡的熱水在地下盤管裡轉一下,就算地暖了,我都懷疑節目組把原理圖畫錯了。 這個從技術上顯然不合理。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幾個案例裡出現了利用夜間低谷電作蓄熱的蓄熱式電地暖,直接把發熱電纜鋪在基礎裡,在基礎和上層木結構樓板中間的空隙裡也有個別案例會放石頭、舊磚瓦等作為蓄熱材料。 這個適合當地建築形式以及電力政策密切相關的。
- 看了那麼多集,只有一例出現了衛浴毛巾杆散熱器和金屬鋼製藝術型散熱器,而且那款藝術型散熱器很高很大,我在法國的一家酒店大堂還見過同款,可以兼做屏風做建築空間分隔用。 當時字幕裡說,這玩意可以製冷,當時我就呵呵一笑,我猜是國內up主翻譯問題,或者是節目組不夠專業。
- 還有個別案例出現了屋面的融冰化雪系統,這個也算我的本行之一,很親切,也特意留意了一下。 那個案例裡,男主人年齡大了,當地雪又大,上屋面剷雪很危險,所以做了一套屋面的融冰化雪系統。
新風:
- 大部分的案例裡沒有出現新風系統,或者也可能是沒有體現新風系統。但是從節目整體上看,建築師對利用建築格局和窗進行自然通風的重視程度來看(甚至好幾個案例裡出現了能電動開啟的天窗,專門解決通風問題),日本人對國內傳統意義上的新風系統,實際上普及度也不算很高。
- 但是比較有看點的是,個別案例中,出現了結合被動式太陽房、蓄熱、自然通風、機械通風多種系統的組合式系統,雖然在國內不一定用得上,但是挺好玩的。 大致的做法是如下:在一層木製樓板和混凝土基礎之間的空隙裡放置大量的磚石等蓄熱材料,在屋頂下的悶頂裡也放了蓄熱材料,用管道連線這兩個空間,冬天就利用機械迴圈,用屋頂的熱空氣加熱地板空間裡的蓄熱材料,夏天直接排除屋頂下的悶熱空氣。
- 也有個別案例出現了利用管道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的案例
淨水:從頭到尾,只看到一個案例裝了淨水,大概是自來水的品質比較高。
總體上感覺,日本人對室內溫度相關的採暖、空調,要求似乎比我們國內市場還要低一些,但是建築圍護結構保溫等被動式的對舒適度改善的措施,做得比我們好。我們國內大多走主動式的空調、採暖系統的技術路線,很少有消費者願意去做改善圍護結構保溫的工作這一類的被動式的技術路線。
最後宣告,觀察結果僅代表這些節目中出現的案例,也許不能反映日本住宅採暖、空調、熱水、淨水、新風等系統的全貌。大家有空的話,也可以在B站看看這類節目. 我有機會再去找找北美和歐洲這類建築改造類的節目,挖挖裡面有沒有一些我們行業相關的細節。
好了,這就是一點小小的觀察,管中窺豹,我是隨時會犯職業病的鳥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