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春秋君,一個專注寫歷史人物故事的博主,碼文不易,您的鼓勵是我創作的動力,最後別忘了點贊、評論加關注啊!
今天咱們聊聊晚清時期李鴻章的“文筆”秘書徐賡陛的那些事。
說起徐賡陛大家對他可能不太熟悉,實際上他是清朝有名的官吏,初入仕途的徐賡陛以冷酷無情和鐵腕行事著稱,因此得罪了許多同僚,被冠以“酷吏”名號。
別看他為官名聲不好,卻敢為老百姓做主,被老百姓稱為“徐青天”。內冷外熱別樹一幟的徐賡陛更顯得與眾不同,因此更遭到同僚的排斥。
不過他和幾位大人物關係密切,比如張之洞、李鴻章等人對他很欣賞,雖屢遭彈劾卻有驚無險,最終他成了李鴻章晚年時的“總文案”。
接下來咱就講講徐賡陛當知縣時審筐的故事。
徐賡陛,字次舟,浙江省烏程縣人,副貢生出身(清代鄉試考中副榜的舉人,優秀者被朝廷直接委任官職)。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徐賡陛被朝廷任命為陸豐知縣。據史料記載,徐知縣上任後大力整飭民風,日審千案,無一疏漏,被老百姓交口稱讚為“徐青天”。
有一日,徐賡陛像往常一樣微服私訪,當他走到一散場的集市時,發現有一個少年守著一隻籮筐在哭。
徐知縣走過去問:“娃兒,都散集了你坐在此因何而哭?”
那少年抬起淚眼一看,是一個不認識的中年人,興許是陌生人的關懷讓他抽泣得更甚。
少年帶著哭音道:“我在集市上賣油條,好不容易賣完油條換來的200文銅錢,卻在散集時被壞人搶走了。”
徐賡陛心頭一驚,心想“普法”一段時間了,咋還有如此膽大妄為之徒?看來有必要警鐘長鳴,懲治壞人任重道遠啊!
徐賡陛把思緒拉了回來,問少年:“所賣的油條盛在什麼地方?”
“就放在籮筐裡,”少年答道。
“200文銅錢放在哪裡?”“也放在了筐裡”。二人一問一答。
徐知縣沉默皺眉思索著。
就在二人對話時引來了散集圍觀的百姓,得知實情紛紛指責搶錢之人喪盡天良,連小孩子都不放過。
片刻過後,徐賡陛亮明瞭身份,百姓一聽徐青天大駕光臨,紛紛跪下磕頭,齊聲懇求知縣大人為少年做主。
徐賡陛當即說道:“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審案是我的職責,我這就把籮筐帶回衙門審理。”
眾人一聽蒙圈了,審籮筐還是頭一次聽說?眾人用疑惑的眼光望著徐縣令。
只見徐賡陛踢了籮筐一腳,無比氣憤地說道,“銅錢被搶,籮筐有可推卸的責任,誰讓它沒有看護好銅錢呢!我要把籮筐帶回衙門審問。”
說完讓少年帶著籮筐隨他去了縣衙。
徐縣令帶著少年和籮筐走了,只留下了一臉懵逼的百姓。
人們感到奇怪,你問我,我問你:“聽說過審筐這種事不?”眾人紛紛搖頭說:“今生頭一遭聽說徐縣令有審筐這等本事。”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相約到縣衙去看稀罕。
不大一會的功夫,縣衙門前烏泱泱聚了好多看熱鬧的百姓。
就在此時,從裡面走出一個衙役對眾人宣佈道:“知縣大人有令,誰想去看審筐一案,須往大堂門旁一水盆裡投一文錢,投錢後按秩序進入大堂觀看。”
眾人一聽一文錢不叫錢,一文錢看個稀罕——值!於是排成隊,按秩序挨個往大堂門前一水盆裡投一文銅錢。
話說當一個漢子把一文銅錢投到水盆裡後,旁邊維護秩序的衙役一看,呼啦啦上去把這漢子按在了地上。
與此同時,徐知縣從大堂裡走了出來,對那漢子厲聲喝道:“大膽賊人,還不快快把搶去少年的200文銅錢交出來。”
那漢子被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呆了,一個勁地喊冤枉,眾人不明所以紛紛圍觀。
徐知縣讓師爺把老百姓帶到大堂上,隨後衙役把這漢子押到了被告席上。
徐賡陛升堂,一拍驚堂木對漢子道:“如果想免皮肉之苦,還是快快從實招來。”
漢子不見棺材不落淚,口口聲聲說自己冤枉,還說大人有什麼證據證明是他搶了少年的銅錢?
徐賡陛道:“從你投入一文銅錢到水盆那刻起,我就斷定你是搶錢的賊人。”
這句話不但賊人不解,就連旁聽的眾百姓也不解,紛紛用質疑的眼光望著徐知縣。
為了讓賊人心服口服,徐知縣娓娓道來:“那少年是用籮筐盛的油條,同樣是用籮筐盛著200文銅錢,如此一來銅錢上不免會沾上油漬。其他百姓投一文錢,由於銅錢沒有粘有油漬,自然不會泛起油花,而輪到你投一文錢,清水盆裡馬上泛起了油花,這就說明你的錢是搶的賣油條少年的銅錢。”
一席話說得漢子低頭不語,自己所作所為彷彿都被徐縣令看在了眼裡,再抵賴也是徒勞,於是乖乖招供認罪。
所搶的銅錢悉數歸還了少年,由於漢子是累犯,被判處三年徒刑。
對於這樣的判決,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原來徐知縣是借審筐之名引起賊人的圍觀,透過銅錢上的油漬來分辨罪犯。
這個辦法看似很完美,師爺卻提出了他的疑問。他說:“大人,你怎能斷定賊人一定會圍觀並投錢看熱鬧呢?”
還別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假如賊人沒有圍觀如何結案呢?
徐賡陛微微一笑說:“即便賊人不圍觀,捉不住賊人也無妨,看熱鬧的每人一文錢,人多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足夠少年丟失的錢了。”
師爺一聽佩服的五體投地。徐賡陛果然不同凡響,行事不走常規破奇案。
文/秉燭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