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尤其在對外軍事上頻繁失利,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深深刺激了還沉溺於冷兵器時代的晚清政府,挽救岌岌可危的統治,開啟了所謂的洋務運動。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建立了四支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南洋艦隊、福建水師、廣東水師。
下面我們深入瞭解一下這四支水師和他們的結局。
- 北洋水師
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於1888年12月17日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是清廷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水師,北洋水師有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一度為規模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著名的“定遠號” 和“鎮遠號”就屬於該水師,兩艦由李鴻章從德國船廠購買,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戰艦之一。
就是這樣一支強大的艦隊,還是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後逐漸購置艦船,略有恢復。宣統元年(1909年)南、北洋海軍被改編為巡洋艦隊與長江艦隊,從此北洋水師之名亦不復存在了。
- 南洋水師
南洋水師由兩江總督沈葆禎(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女婿)於1875年籌建,負責海域為江浙一帶。南洋水師有主力軍艦17艘,總噸位兩萬餘噸,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不過雖然是清朝第二強,但從艦隊規模上看 遠不及北洋艦隊,每年的海軍軍費開支都不到北洋艦隊的十分之一。
1884年,在中法之戰中,南洋水師兩艘主力戰艦被法軍擊沉,一艘意外沉沒,這讓南洋水師遭受重創。1895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清廷將南洋水師的部分艦艇調防北洋。1909年,南北兩洋水師合併,被編入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存在了數十年的南洋水師,也就從此消失了。
- 福建水師
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1979),由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節制,駐守廈門,是當時裝備國產化程度最高的一支近代化艦隊。是當時規模第三的艦隊,福建水師有大小艦艇26艘,總噸位1.1萬噸,官兵4300餘名,其中主力戰艦十數艘,多數為國產戰艦,但均為木肋木殼結構,總排水量僅9900噸,載普通火炮47門,官兵1100人。
中法戰爭中,就是福建水師和法國海軍發生過一場“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而且戰後沒有恢復多少,形同廢棄。公元1909年(宣統元年),福建水師和北洋艦隊、南洋艦隊一同合併為巡洋艦隊,福建水師至此退出歷史舞臺。
- 廣東水師
廣東水師是清廷舊綠營水師編制的基礎上組建的一支水師,它的實力較弱,近代化艦艇較少,有艦艇37艘,總噸位1.1萬噸。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廣東水師的"廣甲" "廣乙" "廣丙" 3艘艦艇參加了甲午中日海戰,其中"廣甲" "廣乙"在豐島海戰、黃海海戰中被擊毀,廣丙號被俘,編入了日本海軍。
1909年,廣東水師和其他三支水師一樣,被編進了長江艦隊與遠洋艦隊。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親率戰艦前往西沙巡視,並在伏波島刻石留念,除了重申主權之外,還給西沙群島的15個島命名,此經歷記載於《李準日記》。
廣甲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