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由原紅25軍軍長程子華和政治部科長劉華清,共同編撰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出版發行。
這篇回憶錄詳細記載了紅25軍的建立以及戰鬥過程,記載了革命先輩如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重圍剿之下,堅持革命到底的歷程。
但是在這篇25軍的戰史中,卻用了三百餘字記載了一個普通農民的事蹟,而這位農民也被稱為“軍史布衣第一人!”
他是誰為什麼會被記錄在25軍的戰史之中?當年在他與25軍之間,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最終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瞭解這位“軍史布衣第一人”,瞭解程子華軍長為何六次尋人的原因。
1927年,大革命失敗,蔣介石反動派聯合地方反動軍閥,向中國共產黨舉起了手中的屠刀,開始大肆殺戮共產黨人。
為了反抗蔣介石反動派,我黨決定發動武裝起義,1927年8月1號,南昌起義爆發,從此土地革命開始了。
但是在起義初期,因為盲目學習蘇聯紅軍的革命經驗,所以致使起義軍遭到重創,起義軍被迫撤離。
不過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理論指導下,起義部隊成功會師井岡山,隨後部隊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
自從紅軍成立後,革命的火種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播撒,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蘇維埃政權也在瑞金正式成立。
但是蔣介石反動派一直沒有放棄扼殺我黨和紅軍,於是在鞏固了自身的權力後,蔣介石開始集結重兵向我軍發起圍剿。
第五次反圍剿戰中,蔣介石親自帶領五十餘萬國民黨嫡系部隊,向我革命根據地撲來,企圖一舉覆滅我黨和紅軍。
而最關鍵的是,在第五次反圍剿戰中,我黨錯信了王明博古等人的指導,致使紅軍與十倍於己的敵軍,大打陣地戰,消耗戰。
這使得紅軍損失慘重,不過好在我黨及時的撥亂反正,遵義會議使得我黨成功的轉危為安,使得中國革命事業得到了新的發展。
在我黨做出暫時放棄瑞金蘇維埃政府,向北開始戰略大轉移後,紅軍各部在黨的統一領導指揮下,開始有序撤離根據地,長征開始了。
紅25軍也接到了來自上級的指示,從鄂豫皖蘇區撤離,一路向西北方向挺進,目標直指陝南商洛地區。
紅25軍創建於1931年10月,隸屬於紅四方面軍,其主力部隊在1932年10月,就被方面軍抽調,趕赴前線作戰。
所以在1934年10月,紅25軍在堅守鄂豫皖蘇區22個月後,開始長征時,部隊下轄3個步兵團,1個手槍團以及蘇區政府工作人員,共計3000餘人。
紅25軍時任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軍政委吳煥先,政治部科長劉華清,帶著紅25軍3000餘人於當年11月,從河南羅山出發。
11月16號,紅25軍3000餘戰士打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子上路了,但是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國民黨反動派所設定的層層封鎖線。
為了突破敵軍的封鎖,紅25軍和前來圍剿的敵軍打了好幾場硬仗惡仗,終於在付出了較大的傷亡代價後,成功突出重圍。
三天後紅25軍向西來到了桐柏山區一帶,時任邊區工委的張星江在得到25軍的訊息後,連忙趕來與25軍匯合,並留下為25軍領路。
張星江建議,桐柏山區地處山區,並不適合紅軍的發展,而且這裡人口稀少,部隊的後勤補給難以為繼。
再加上國民黨軍的重兵追擊,於是張星江建議,部隊繼續向西進軍,進入伏牛山區,以此來躲避敵軍的重兵圍剿。
程子華採納了張星江的建議,立刻率部繼續向西出發,準備暫避鋒芒,不與優勢敵軍作鬥爭,以儲存自身為當前主要任務。
但是讓程子華沒想到的是,蔣介石對於這支“敢冒頭”的紅軍,心中極其的惱怒,於是一邊集結嫡系部隊展開追擊,另一邊又強令地方軍閥,對紅25軍展開包圍。
11月26號,紅25軍剛剛抵達方城縣一線,就和國民黨龐炳勳部40軍打了一場遭遇戰,40軍作為蔣介石的中央軍,裝備極其精良,一場惡戰下來,紅25軍再次遭到重創。
不過好在最後,依靠戰士們的勇猛以及程子華等部隊指戰員的靈活指揮,紅25軍最終繞過了龐炳勳部的封鎖,成功突圍。
1934年12月4號,25軍在突破龐炳勳部的封鎖,急行軍三天後,終於來到了豫西地區的盧氏縣。
按照張星江的說法,想要從伏牛山進入陝西,就必須要經過兩個隘口,一個朱陽關,另一個就是盧氏縣的五里川。
等到25軍的偵查部隊悄悄上山檢視的時候,這才發現五里川已經被敵軍佔領,而且還修建好大量的防禦工事。
原來早在半個月之前,蔣介石就已經調集駐紮開封的國民黨19軍60師沿著隴海線西行,在抵達五里川,朱陽關一帶時,就地修建防禦工事,封鎖了這兩個關鍵性的隘口。
蔣介石認為,這兩處隘口是我軍想要進入陝西的必經之路,所以準備在此地攔截我軍,企圖一舉消滅行軍至此的紅軍部隊。
在25軍將這一情況探查明瞭後,還沒等程子華等軍隊領導商議,就又接到一個壞訊息,那就是國民黨第二支追兵已經距離此地只有35公里了,而且兵力高達數萬!
與此同時,在南面又有著有“內鄉王”之稱的別庭芳部的萬餘人,北面則是黃河天險。
換言之就是此時的紅25軍,已經是“四面楚歌”,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紅25軍頓時陷入生死存亡之境。
在回憶錄中,程子華這樣描述著,“紅25軍腹背受敵,情況萬分危急。就連蔣介石也樂觀地認為,紅軍插翅也難逃!”
面對這樣的絕境,紅25軍並沒有因此而被嚇倒,反而還激起很多戰士心中的火焰,他們一力主張要跟敵軍硬拼一場,看看是誰的拳頭更硬,是誰的刺刀更鋒利!
於是很多中基層的指戰員紛紛向程子華等軍隊領導請命,希望讓自己的連隊殿後,或者是當做主攻。
程子華心中雖然被戰士們的熱情所感染,但是程子華並沒有因此而“熱血上頭”,反而十分的冷靜。
因為他明白一點,那就是越面臨危機就要越冷靜,絕對不能感情用事,否則25軍上下三千餘人,很可能就會在此地全軍覆沒。
於是程子華一面出面安撫戰士們,一面又緊急與其他領導商議著解決當前困境的辦法。
在會議上,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軍政委吳煥先等人深知,面對佔據絕對優勢的敵軍,硬拼是下下策,所以必須要繞開當前敵軍的封鎖。
所以他們決定改變原來的行軍路線,暫避鋒芒,同時尋找當地熟悉地形的群眾領路,從小路進入陝西。
在透過這項決議後,25軍立刻派出偵察部隊在當地居民中,尋找熟知地形的人,希望他們可以幫助自己。
但是在一番搜尋後,程子華等人卻接到一個讓人萬分失望的回報,因為這裡處於交界地帶,所以地方軍閥混戰得特別頻繁。
村子裡已經沒有年輕人了,就連半大的孩童都被強徵當兵去了,所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
而且關鍵的一點就是,我黨在此地根本沒有群眾基礎,國民黨政府以及地方軍閥,為了遏制我黨,所以大範圍的宣傳醜化我黨形象,蔣介石更是把我黨汙衊成“土匪”。
所以當地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都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當做“土匪”,一聽到紅軍來了,僅剩的老人連忙帶著孩子,躲進了地主修建的寨子。
這下可把程子華等人難住了,眼看著國民黨的追兵就要到了,這邊卻遲遲沒有進展,難道真的要強攻隘口不成?
程子華的心情極其的低落,但是就在這關鍵時刻,程子華忽然接到一名手槍團戰士的報告,聲稱自己找到一位願意為部隊帶路的老鄉!
這個訊息讓程子華大喜過望,而這名老鄉就是開篇所提及的,被譽為“軍史布衣第一人”的陳廷賢。
陳廷賢1911年11月15號,出生在山西晉城長陰村,家中兄弟姐妹有六人,陳廷賢排行老三。
陳廷賢的家裡十分貧困,父母為了維持一大家子的生活,整日起早貪黑地幹活,以至於積勞成疾過早的逝世了。
父母雙親的逝世,讓這個家庭頓時陷入絕境之中,年邁的奶奶無力養活一大家子,只得帶著眾人以乞討為生。
之後一行人一路流亡一路乞討,最終在盧氏縣附近定居,在陳廷賢12歲的時候,兩個妹妹因病逝世,之後為了活命,奶奶又做主把小弟過繼給別家。
再後來奶奶也因為多年的跋涉,身體實在無法承受,撒手人寰,至此原本的一家九口人,就只剩下陳廷賢和兩個哥哥相依為命。
長大後的陳廷賢為了生存什麼活都曾幹過,給地主家打過短工,可是卻被地主剋扣酬勞,給煤礦挖過煤,但是工錢卻被工頭貪了,還把領頭的幾人給打死了!
到後來陳廷賢就學著走街串巷的賣貨郎那樣,開始當一個山村間的賣貨郎,整天挑著小貨籃穿梭在山間小道上。
可是這樣依舊無法養活家人,於是陳廷賢便開始想辦法,怎樣才能多賺一點錢,然後陳廷賢就發現,販賣私鹽是一個利潤極其可觀的行當。
他在和同行的閒聊中瞭解到,因為國民政府以及地方軍閥所發行的“官鹽”實在是太貴了,而且口感極差,所以私鹽很有“搞頭”。
實際上在古代晉商就是販賣私鹽起家的,所以在當地自古以來,就有著很多條不為人知的小路,這些都是販私鹽的鹽商摸索出來的。
可是販賣私鹽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近代,都是不被當局所認可的,所以不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地方軍閥,都對私鹽商人查處的極為嚴格。
但是陳廷賢一家當時連飯都吃不上了,哪裡還能管得了這個,所以在一番思索後,陳廷賢果斷同意了這個辦法。
剛開始陳廷賢並不熟悉其中的“門道”,所以便跟著有經驗的人一起,穿梭在山中小道上,往返於每一個山村之中。
再後來陳廷賢熟悉了,於是就漸漸獨立出來“單幹”,陳廷賢的膽子特別大,常常敢孤身一人進入那些深山老林之中,開闢新的小道,就為了躲避一路上設定的關卡。
所以經年累月之後,陳廷賢對於這周圍的山中小路那是瞭如指掌,所以程子華在接到這個訊息後,心中是萬分驚喜。
於是程子華就連忙把陳廷賢請進自己的指揮所裡交談,在交談過程中,程子華才知道,陳廷賢為什麼主動願意幫助紅軍的原因。
因為在25軍來到盧氏縣後,陳廷賢剛開始心裡也犯怵,但是常年在山中行走,讓陳廷賢的膽子也越來越大。
再加上自己要是不出去賣貨,那家裡就要斷糧了,所以陳廷賢便挑著貨籃走出了家門,準備繼續叫賣貨物。
就在這個時候,陳廷賢看見了國民黨所宣傳的“土匪”,他們衣著破爛,面色飢黃,這讓陳廷賢不經想起自己已經過繼他人的弟弟,心中一陣的感傷。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有一個紅軍小戰士上前,詢問陳廷賢東西怎麼賣,陳廷賢一看當兵的來了,所以就拿出對待國民黨軍和地方軍閥士兵的態度,滿臉的笑著,卻又不敢說話。
這名紅軍小戰士看著滿臉微笑卻又不敢說話的陳廷賢,心裡可能也是一陣的發矇,但是手上卻並沒有含糊,直接掏出自己僅有的兩塊銀元,交到陳廷賢的手上,然後拿起一袋食品離開了。
一直到這名戰士離開,陳廷賢才回過神來,靜靜地看著手上的銀元,心中卻陷入了“驚濤駭浪”之中。
這麼多年來,這是陳廷賢第一次看見有當兵的,願意花錢買東西吃!以前那些士兵不論是蔣介石的中央軍,還是地方軍閥計程車兵,全都是白拿,從來不給錢,要是心情不好很可能還會挨一頓揍!
可是今天是“破天荒”的頭一回,自己竟然收到錢了,所以陳廷賢當即就認為,眼前的這支部隊,肯定是一支好部隊!
所以心裡也就不再牴觸紅軍,尤其是在陳廷賢親眼目睹了後來這件事後,心中更是對紅軍充滿了欽佩。
陳廷賢在走街串巷的時候,忽然看見一名紅軍正跪在路邊,旁邊圍滿了人群,在走進去看熱鬧的時候,才從別人口中瞭解到,這個即將被槍斃的戰士犯了什麼錯。
原來是因為他實在太餓了,所以便想吃老鄉家中自己做的柿餅,但是他並沒有不給錢,反而給身上了所有的錢。
只不過在偷拿柿餅的時候,不小心驚動了周圍,一個老太太在看見這個當兵的之後,誤以為紅軍像那些地方士兵一樣。
所以就高聲大喊道,“有人來搶東西了!”聽見老太太的喊聲,周圍的村民立刻衝了出來,圍住了這名戰士。
雖然後來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而且也確定了這名戰士給足了錢,但是程子華等人考慮到,部隊初來乍到,就發生這種事情,影響實在太過惡劣,於是便決定從重從嚴處罰,下令槍斃。
陳廷賢在得知了此事後,心裡滿是震撼,因為這也是陳廷賢人生中,第一次看見有士兵因為偷拿了兩個柿餅,而且在給足錢的情況下,依然被下令槍斃的!
而在親身經歷了這兩件事後,陳廷賢發自內心的認可紅軍,認為紅軍的的確確是咱們老百姓的隊伍!
所以陳廷賢在得知25軍尋找嚮導時,便主動站了出來,表示自己願意給紅軍帶路,他知道這裡有一條小道,可以繞行。
在一番熱烈的交談下,陳廷賢再次感受到紅軍的熱情,所以心裡非常激動,尤其是得知程子華是山西運城人之後。
前文說過,陳廷賢也是出生在山西,所以兩人同為山西老鄉,這下子陳廷賢就越聊越開心,越聊越激動。
程子華一邊說著自己的參軍經歷,一邊又聽著陳廷賢的過往,在得知了陳廷賢悲慘的人生經歷後,程子華不由得握住了陳廷賢的手,說道,“小老鄉,你受苦了。”
一句話把陳廷賢說的是熱淚盈眶,然後立刻起身說道,“我這些年來,挑著貨籃跑遍了盧氏縣,所以知道一條小路,這條路是當地人上山放羊時所走的,其他人不知道。”
程子華在聽聞後,心裡也十分歡喜,立刻就決定請陳廷賢帶路,但是陳廷賢隨即又開口說道,“這條路雖然可以繞過朱陽關跟五里川,直接到洛南,但是小道極其的驚險,可能要耗費三天的工夫。”
對此程子華絲毫沒有在意,只要能夠繞過敵軍,浪費幾天時間算不得什麼,於是程子華就下令全軍收拾行囊,準備隨時開拔。
而且程子華為了保證部隊的行蹤安全,還特地下令手槍團,繼續向朱陽關附近行軍,到處張貼標語,鼓譟聲勢,吸引敵軍注意。
手槍團奉命出發,果然敵軍被吸引,派遣更多的兵力駐紮在此,還專門派遣一支部隊去附近的鄉村搜尋。
而這邊25軍在準備好了之後,陳廷賢就帶著25軍上路了,這條小道處在深山之中,根本就不是一條“路”。
一路上25軍的戰士們,歷經艱辛終於在長達三天三夜的行軍之後,成功繞過隘口敵軍,出現在陝西。
而這裡並沒有重兵把守的國民黨正規部隊,只有一支地方民團,很快就被25軍擊潰,之後25軍一路東進,成功在延安會師。
而為了表示對陳廷賢的感謝,程子華手寫了一封信件,並告訴陳廷賢自此以後你就是黨的人!這也讓陳廷賢心裡很是高興。
等到陳廷賢回到家中,就把這封信件藏在家中的一個石頭壁下,後來村子有人舉報陳廷賢給紅軍帶路,這讓陳廷賢被地方民團逮捕。
不過陳廷賢雖然歷經嚴刑拷打,但是始終沒有承認,民團也沒搜到證據,之後就把陳廷賢放了。
抗戰爆發後,日軍入侵陳廷賢的家鄉,一把大火燒了陳廷賢的家,所以這封信件也被燒燬了。
解放之後陳廷賢憑藉著自己的手藝成為一名副食品公司的職員,因為當年程子華的一句“你已經是黨的人了”。
所以陳廷賢一直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後來在交黨費的時候,說起了這件事,只不過因為信件已經被損毀,所以無法證明。
在十年特殊時期,就有人以此為藉口多次批鬥陳廷賢,自此以後陳廷賢便絕口不提此事。
而程子華在解放後,主政山西時曾經六次尋找陳廷賢,可是最終都沒有結果,原因是當時的記錄員把“陳廷賢”錯聽成“陳廷獻”了。
直至1985年,黨中央再次開始尋找後,才通過當時的歷史還原了陳廷賢,可是此時才發現,陳廷賢已於1984年1月逝世。
訊息傳來,程子華心中無限的傷感,後來陳廷賢被安葬在縣委黨校旁邊的公墓裡,1996年,盧氏縣委、縣政府專門為這位貨郎立了一塊墓碑,墓碑上刻上紅五星,碑文銘刻著陳廷賢一生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