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走出國門的清朝人, 沒有什麼見識, 對於世界懵懂得緊, 鬧出笑話, 在所難免。這樣的笑話, 剛剛來華的老外也一樣會出。中國的東西, 好些他們也不明白。
中國人安土重遷, 但是, 也不是不能走出去。歷史上, 因生活所迫, 遷出去的人其實不少。南方人就去南洋, 甚至走得更遠;北方人, 則闖關東。比較起來, 倒是大清的官員, 對於走出國門一直視為畏途。
19世紀40年代之後, 洋人打進來了, 兩次開戰, 逼中國進入他們的世界體系, 強求互派使節。洋人的使節早就進了北京, 但中國往外派使節, 等到1970年代之後, 才得以成為現實。第一個出使英國的郭嵩燾, 還被家鄉罵成鬼。第一個以中國欽差名義出國訪問的, 居然是個美國人蒲安臣。這個樂意助人的美國佬, 一直被中國的教科書說成是“別有用心”。
當年的中國官員出國擔任公使的, 在國內地位不低, 是被朝廷派為欽差的。天朝上國的面子, 在外面是沒有了, 但在國內, 卻依舊得撐著。裝也得裝成派往世界各國的欽差大臣, 是管人家的事兒的, 就像中國派人去對朝鮮、越南“巡視”一樣。當然, 派出去的欽差, 在國外, 人家對方只當他是公使。
剛剛走出國門的欽差和他們的隨員們, 經費相當的充足, 那是朝廷注重臉面, 這個無論如何也要砸重金把臉面撐起。但是, 剛走出國門的天朝人, 沒有什麼見識, 對於世界懵懂得緊, 鬧出笑話, 在所難免。
有些人鬧出笑話, 依然端著天朝上國的架子, 出了醜, 自己還傲然無知。比如第一個駐英國公使郭嵩燾的副使劉錫鴻, 拿無知顢頇當氣節, 自己丟人, 還成天打郭嵩燾的小報告。
駐外期間, 保守的劉錫鴻和開明的郭嵩燾關係惡化, 劉錫鴻彈劾郭嵩燾, 其中一點便指出郭嵩燾見到巴西國王時擅自起立, “堂堂天朝, 何至為小國主致敬。”
據《清人逸史》記載, 劉錫鴻在法國期間, 常常穿著大清的服裝, 站在城市的橋上。隨從認為如此不妥, 劉錫鴻大怒, 曰, “你等不知翁意, 欲使外邦人瞻仰天朝人物耳。”
這些使節在外面大開眼界, 腳踏車、蒸汽機, 甚至避孕套都讓他們對“外夷”社會另眼相看。但是, 習慣和觀念, 不是一兩天就能改得過來的。
有的使節僅僅是因為生活習慣, 不知道節制, 比如好些公使和參贊, 帶了裹腳的夫人, 在公使館晾曬裹腳布。還有一些, 則是由於對某些西方的東西沒弄明白用途, 結果出了笑話。
中國近代佛學復興的第一人楊文會, 在曾紀澤做英法兩國公使的時候, 擔任參贊。楊文會帶著大兒子一道去, 讓兒子在外面留學, 他自己對於洋人“奇技淫巧”式的玩意, 超級感興趣。
大概中國家庭使用照相機, 楊文會是第一個。至於地球儀, 天文望遠鏡什麼的, 只要讓他看見, 就會買了回去。但是, 喜歡洋玩意的楊文會, 卻也鬧過一次不小的笑話。他們剛到英國之時發現住所的床頭櫃裡, 都有一個大花的帶蓋子的搪瓷罐子, 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
久在英國, 這些人吃英國人難吃的飯菜, 有點受不了, 於是, 幾個隨員湊起來, 用英國的食材做中國的一品鍋。這對於安徽人楊文會來說, 絕對是第一等的美食。安徽的一品鍋, 是好大一鍋, 裡面魚、肉、菜什麼都有。做好了之後, 沒有合適的傢什盛, 楊文會就想到了那個大個的搪瓷罐子。如此這般地吃了好幾次, 忽然想到, 如此美食, 應該讓使館的英藉僱員也來嚐嚐。
結果幾個英國女人看到這些美食, 一連四五個大罐子, 一個都不肯上桌。詳問之下, 才知道他們用來裝一品鍋的, 原來是英國人的痰盂。
笑話鬧出來之後, 豁達的楊文會還特意請人在痰盂裝的一品鍋前照了一張相, 也沒有忌諱, 大家說著玩, 互相打趣。傳著傳著, 笑話就傳出去了, 越傳越走樣, 笑話的主人, 來回地變, 還曾經按到過李鴻章頭上。笑話的原主, 反而倒被隱晦掉了, 幾乎沒人再提楊文會了。
其實, 這就是一箇中外交往中的一個謔而不虐的笑話而已, 這樣的笑話, 剛剛來華的老外也一樣會出。中國的東西, 好些他們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