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李小飛刀&渣渣刀
最近,有媒體關注到國外媒體和網路上在討論的一件怪事——美國國務院在其官方推特上20多天內連續8次推送國務卿布林肯的Spotify(流媒體音樂平臺)歌單。
這份歌單包括布林肯“在家聽的歌”“在路上聽的歌”以及“去年末到訪英國以及東南亞國家聽的一些歌”,除了國務院,布林肯本人以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也都轉發了歌單。
實際上不止8次,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微信公眾號也兩次推送了這份歌單,前後內容幾乎一致。
國內外網民大多把這件怪事當做國務院給長官拍的“彩虹屁”看待,一笑了之。
然而,“補壹刀”在經過詳細的調查後,卻笑不出來了。
布林肯的歌單,沒那麼簡單。
1
可能有人要說,一個人愛聽什麼歌是其個人愛好,好與不好各自評價,是件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的事,這能有什麼壞心眼呢?難道一份歌單也能“煽動顏色革命”?太敏感了吧。
在給人制造驚喜這個問題上,美國政府從不讓人失望。
去年12月中旬,布林肯首訪東南亞,想要拉起一個反華小圈子,卻因為隨行人員新冠檢測呈陽性不得不中途草草結束訪問,惹得一些本來就對華盛頓圖謀心存警惕的國家不滿,認為所謂“技術故障”是美方未投入足夠力量準備所致,暴露出美方對東南亞地區的不重視。
這份歌單部分就來源於那次不成功的訪問。
奧妙就在歌單裡。
注意看美國駐華大使館對推薦歌單的介紹,其推薦的並非當地音樂明星,而是一位獨立製作人,2014年參與過美國國務院的OneBeat音樂交流專案。
可能又有人說,文化推廣專案,各國都在做,日本有“酷日本”計劃,韓國有“韓流”,中國也在向外推廣“國風”作品,這能有什麼壞心眼呢?
它國是它國,美國是美國。
別的國家是把自己的文化產品推出去,增進國與國之間的相互瞭解,增進互信,而美國的專案是請進來:從2012年開始,每一年都會從世界各地挑選19至35歲的“音樂領袖”,在美國進行為期4周的培訓。
培訓“音樂領袖”音樂嗎?
不,OneBeat的官網上寫著,專案會經常要求參與的人發起一些能夠表達美國國務院優先目標的倡議,包括言論自由、倡導民主參與、要求性別平等、建立音樂經濟以及為青年人創造成長空間。
原來不是音樂班,是“洗腦班”;不是培養“音樂領袖”,是要培養“意見領袖”。
美國政府管這個叫“音樂外交”。
看看OneBeat官網上將香港列為符合資格的“國家”,以及其他符合條件的國家名單,相信你也會有進一步的發現。
2
OneBeat專案有數個主辦方,除了排名第一位的美國國務院外,還有一個叫做FoundSoundNation(尋找音樂國度)的美國NGO。
作為美國國務院行動的白手套,該組織旗下兩個最重要的專案都是由美國國務院操刀的,另外一個名叫Dosti的專案,面向巴基斯坦和印度。
作為美國國務院重要的“影響”目標,面向我國的專案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他們選擇了我國雲南省麗江,作為其專案的“根據地”。
從這些表面的內容看上去並沒有什麼。正常的文化交流,特別是音樂交流,有利於各國人民間彌合差異,相互理解。但是,當我們找到這個NGO的合作組織時才發現,原來羊皮下的狼隱藏在這裡。
這個組織名叫ChinaResidencies,他們自稱的中文名叫做“中國藝術交流”,其創始人吉拉·西蒙·肯尼迪推出了一部涉華記錄片,號稱在中國找了51個地方,拍了一組又一組素材,目的是想表達一個意思:中國夢的真相是“絕望”。
這個針對性就很強了,且該紀錄片在2021年10月份上線。直到1月4日,吉拉還在推特上給這部紀錄片進行宣傳。
這部專門用來帶節奏的所謂紀錄片,根據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的資料,票房都沒到2萬美元。
但有趣的是,這部爛片卻被《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的編輯在知名電影網站“爛番茄”上,打了97分的高分。然而在觀眾評分一項,卻因為打分人數過低而空缺了。
不過,這並不影響美國亞洲協會專門舉辦活動為其站臺鼓譟。
當然,這個名叫肯尼迪的組織頭目,也沒忘了在網際網路上煽動特定的活動人士,對抗警察。至於在哪裡煽動,是不言自明的。
在該NGO組織的生活工作“嚮導”一欄,我們發現了更多內容。
比如針對中國所謂武漢疫情暴發時間以及隱瞞疫情的抹黑和造謠。
而繼續觀察後,我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老面孔。
例如紐約時報記者秦穎,還有“補壹刀”以往提到過的造謠新疆口罩的華裔記者肖慕漪和她的同志們弄出的所謂ChineseStorytellers網站,都成了這個“文化交流”組織的信源。
那麼作為美國國務院指導下的負責音樂交流的NGO組織,是怎麼和一群經常製造涉華假新聞的記者串聯到一塊的?
儘管音樂這類文化領域與政治理應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在美國國務院的插手下,相關領域的專案卻帶上了很明顯的美國大使館和“民主自由”的味道,而串聯在其中的美國亞洲協會等背靠美國某些“顏色革命”機構,讓美國涉華外宣的人際關係網和組織結構圖變得也越來越清晰。而就產出而言,專門從事音樂專案的OneBeat以及經辦人FoundSoundNation,也顯然做了很多不“音樂”的事。
國防大學王強研究員告訴“補壹刀”,培養美國的所謂“自由之聲”,是美國政府一貫的“套路”,他們打著人權、自由的旗號,用藝術這種最不具容易引起人警惕的形式,來傳播包含其意識形態的“靡靡之音”,從而對物件國形成灌輸效果,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他們的理念,從理念上升為政治傾向,這是一個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過程,每一個接收的人,都會成為一粒沙,最終聚集起來顛覆所在國家的意識形態或國家政權。
王強說,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有抒發自己情感的特定旋律,比如中國傳統的宮商角徵羽。但近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都經過了被殖民及爭取民族獨立的再國家化過程,這個過程中社會的“主旋律”往往是未經確立的,此時將“主旋律”強加給這些國家,使其成為該國文化圈的主導性力量,從音樂界走向文化界,從文化界走向政界,就能把握住該國的走向。本來,喜好音樂是個人的事,但經過美國政府的大力操弄,就透過“文化多元”旗號,完成了對其他國家文化精英的“轉基因”。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