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中,中美兩國攜手走過很長的路,兩國不僅從中受益,還為世界帶來了福祉。所以我們不禁要問,今天兩國關係,怎麼像一場美好的“婚姻”變了味?我們的關係確實像一對爭吵的“夫妻”,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互相交流,而是雞同鴨講,經常輕視和冷落對方。簡單來說,對立和敵意,而非合作和友誼,支配著這段關係。最近,皮尤研究公司在一項調查中發現,67%的美國受訪者表示,他們對中國有負面看法,從0到100,他們對中國的評分低於50分。所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我們來談談媒體。即便今天,也有一些美國人認為中國是骯髒的、落後的、充滿惡意的。換句話說,在傳統和新興媒體的催化下,無知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中國的形象,因此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懷疑和恐懼。事實上,一些媒體已經開始提及“修昔底德陷阱”。他們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試圖代替對手,篡奪對手地位時,戰爭將不可避免,但是,雅典城邦的教海與21世紀有多大關係呢?這種恐華的觀點,將原本積極的中美關係變成了腥風血雨的競爭。
其次,是兩黨政治。在美國,任何被認為對中國過於友好的政治家,都有可能在政治對手的慫恿下受到選民的懲罰,“不是我們就是他們”這種說法,本身就助長了我前面所提及的對中國毫無根據的懷疑。
2009年,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訪問上海,並在復旦大學(我的母校)發表了演講,這次演講被廣泛讚譽為中美關係的一道光。然而,在幾個月後的年度國情諮文中,奧巴馬顯然是在向國會兩院的聽眾表演,給人一種某種意義上中國是美國的敵人的印象。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幻想改造中國。自從42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以來,白宮的官員基本上都對中國有玫瑰色的濾鏡,戰略家隨後開始將中國的開放解釋為整個共產主義世界自由化的標誌。他們認為,最終“他們”將變得像“我們”一樣。
然而,隨著中國的不斷髮展,以及美國霸權的衰落,和解翻臉成為公然的敵意。這種敵意現在被粉飾成對民主的熱愛,而且不是任何民主,而是其規則、特點和實施必須得到美國批准的民主。事實上,這種民主就像美國的可口可樂一樣,如果它不用秘方製造,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東西”。但這種使中國民主,或其他地方的民主不合法的企圖註定是要失敗的。讓這些無稽之談消失可時需要一些時間。但與此同時,美國的政治家們應聽從這一建議——你不能在自家著火時還想著做全球消防員。
這讓我想到了理查德尼克松在1972年訪向中國時提出的一些明智之言。他說:”我們過去曾一度是敵人,今天我們有很大的分歧,使我們走到一起的是,我們有超越這些差異的共同利益。雖然我們無法彌合我們之間的鴻溝,但我們可以試著搭一座橋,以便我們能夠跨越鴻溝進行交談。“
疫情的流行肆虐表明,中美雙方是多麼依賴彼此。美國需要接受一個不斷變化的國際秩序,在這個秩序中,發展中國家在如何國際經濟分配方面有更大的發言權,國際公共產品被提供的方式也己然發生改變,已經成為常態的“美國至上”,以及與之相伴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即將面臨深刻的變革。
在這種變化中,所有國家都將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年經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包括能夠以成熟的方式提出不同意見、開誠佈公地進行溝通。差異是我們應該慶祝而不是消除的東西,因為多樣性是我們在共創美好明天時要珍惜的重要一點。
袁子一,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專業本科生,在2021年12 月30日上線的“少年會客廳”第七 期節目“只能搞好,不能搞壞——Z世代共話中美關係(Too Big to Fail — China-US Relations in the Eyes of Gen Z)”中發表了上述精彩演講。“少年會客廳”是中國日報(China Daily)創辦的一檔以海內外Z世代為主體和物件的新媒體節目,自2021年6月首播以來,受到海內外眾多人士的關注、傳播和轉發,總傳播量超過9億。節目透過線上線下方式,組織全球Z世代以訪談、論壇、演講等形式聚焦全球熱點,透過各國青年之間的交流互鑑,分享有趣經歷,傳播多彩文化,發出時代強音,為推動人類進步事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