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伊始,已經發展20餘年的網際網路醫療行業行至“深水區”。
從最早的醫學文獻檢索、線上輕問診的嘗試,再到醫藥電商、醫學科普的加碼,以及到眼下的網際網路慢病管理和網際網路醫院的熱火朝天,網際網路醫療的商業模式探索從未停息。
時至今日,網際網路醫療卻被諸多行業人士定義為同是“賣藥人”。
原因在於,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在近幾年陸續登陸二級市場後,人們發現,各家企業的財務報表裡清晰的顯示:核心營收都聚集在了“醫藥電商”或“藥房”收入上。似乎除了“賣藥”業務之外,網際網路醫療的其他佈局還尚未找到真正的商業要領。
從當前情況來看,“賣藥”確實是支撐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營收的重要來源。但是,行業的先行者們在數字健康、醫療服務等板塊正逐步滲透,只是這條路很難,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取得不錯的成績。
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依靠充足的現金流來支撐發展,因此成熟的“賣藥”模式自然會成為優先路徑選擇。畢竟從商業本質看,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其能否走得長遠的必備要素之一。
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對於已經成型的“網際網路賣藥”模式,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們究竟是如何佈局的?藥賣得如何?還面臨哪些困難?最後在盈利探索中,又尋到了哪些新的“解藥”?針對這些問題,動脈網透過梳理和訪談行業人士,試著一窺問題的答案。
接下來,您將瞭解到:
1、目前行業主要有三類賣藥場景:醫藥電商、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數字化營銷;
2、醫藥電商場景:平臺模式最吃香,自營是主流,核心考驗企業的供應鏈能力和藥品種類豐富度,履約成本是關鍵指標;
3、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場景:主要聚集特定人群,線下藥房佈局(聯動)是主流,醫藥險閉環尚處起步期,挑戰艱鉅;
4、數字化營銷場景:主要連結醫生和大眾兩端,以提高醫藥推廣效率,數字化水平和運營能力是企業核心。
網際網路醫療企業都是如何賣藥的?
“從企業融資走向後期和IPO衝刺的階段看,目前能夠盈利和有盈利可能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要麼已經在賣藥,要麼就是在構建賣藥場景的路上,以此實現營收的大幅度上升。”一位長期觀察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資深投資人告訴動脈網。
現狀來看,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可以大致分為醫藥電商、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數字化營銷三種類型的醫藥銷售場景。
由於各家深耕的場景不同,醫藥銷售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以醫藥電商為核心:平臺模式最吃香,自營是主流,核心考驗企業供應鏈能力和藥品種類豐富度,履約成本為關鍵指標。
醫藥電商作為醫藥流通的渠道之一,從2013年開始迅速起勢,平均每年的市場規模增速在10%左右,是目前最直接的“網際網路賣藥”途徑。
從具體方式來看,醫藥電商主要分為B2B、B2C和O2O三種。
在行業初期,創新企業會從單點切入,而發展到中後期後,頭部企業會選擇多個方式融合,即既建設B2B,也建設B2C(包括第三方平臺和自營模式),並在“最後一公里”的O2O領域進行佈局,從而將平臺模式做到極致,實現規模效應最大化。
(醫藥電商型別和相關企業佈局 動脈網製圖)
在當下的市場格局裡,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美團買藥、叮噹快藥、泉源堂、1藥網、藥師幫等是醫藥電商領域的活躍企業。其中,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已經上市,叮噹快藥、泉源堂於2021年遞交了招股書。下面根據四家企業的招股書或財報,以及公開報道和APP的情況來拆解這類企業是如何佈局的。
首先看阿里健康,醫藥自營業務是其營收主力。根據11月底釋出的2022財年中期業績公告,阿里健康醫藥自營業務實現收入約81億元,同比增長34.5%,在總營收中佔比近87%;平臺業務收入10.1億元,同比增長9.2%,在總營收中佔比約10.8%。
值得一提的是,在醫藥自營業務裡,以“阿里健康”品牌運營的自營藥房的藥品收入佔比達到64%,處方藥業務收入增長127.3%。從這點看,阿里健康正在推動處方藥業務的擴容。
(資料來源:阿里健康財報 動脈網製圖)
另一方面,阿里健康涵蓋了天貓醫藥平臺及新零售模式的醫藥電商平臺業務,期內合計收入約10億元,同比增長9.2%。在合作商戶的體量上,截至報告期末,已服務逾2.5萬個商家,較半年前增加3000個,庫存數量超過4000萬個SKUs,較半年前增加700萬個。由此看出,阿里健康在商家數和藥品SKU的開拓上不斷髮力。
基於“自營+平臺”模式,目前阿里健康所供應的藥品種類已經覆蓋了心腦血管、呼吸、肝膽、痛風、糖尿病等主流慢病領域;同時,補益安神、婦科、風溼骨科、五官、面板科領域等在內的常用藥也實現線上提供。加之天貓醫藥平臺眾經銷商對特定藥品的補充作用,阿里健康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常見病、慢病患者的線上複診和購藥場景服務。
可以發現,阿里健康在持續推進“以醫藥自營專注於藥品服務,以平臺商家豐富醫藥健康品供給”的戰略。
但賣藥除了要關心是否自營、藥品品類等因素外,也要考慮履約成本,即從進貨到庫再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鏈條的成本有多高。這往往是醫藥電商企業能不能持續賣藥的關鍵。
根據財報,阿里健康在報告期內的履約支出為9.7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30.7%,這主要由於醫藥自營業務的收入增長所致,但履約費用佔醫藥自營業務收入比例為12.1%,較2020年同期下降0.3%,表明在倉儲、物流及客服等方面的運營效率有所提升。
另外,在打通醫藥的最後一公里上,阿里健康於2020年先後在淘寶和支付寶上線了“買藥不出門”服務,透過“線上問診開方+藥品配送到家”的網際網路就醫方式,讓慢病患者在家即可買到所需要的藥品。
總的來看,阿里健康採取的策略是“自營+平臺”相結合,自營佔比最大且增速更快,且在持續推動自營處方藥增長。履約方面,成本有所下降,且不斷打通最後一公里,以覆蓋日常用藥和急用藥等多個場景。
再看另一個巨頭京東健康,線上與線下的結合使其醫藥生態變得豐富。根據2021中期報告,2021年上半年京東健康實現商品(醫藥和健康產品)收入117.62億元,佔總營收86.2%,同比增幅達52.88%。
在醫藥銷售的具體佈局上,京東健康的零售藥房業務包括自營、線上平臺和全渠道佈局三種運營模式。從這點看,京東健康的一大特點是線上與線下的結合。
具體來說,自營業務以京東大藥房為載體進行,並逐步建立起涵蓋行業領先的製藥公司和健康產品供貨商的供應鏈網路。比如京東健康與賽諾菲中國、桂龍藥業等國內外藥企達成戰略合作。
線上平臺業務主要是吸納第三方商家入駐,其與自營業務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核心是為使用者提供更豐富的產品品類。引入的商家包括連鎖藥房、單體藥房,以及健康品商家。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東健康線上平臺上擁有大約1.4萬家第三方商家。
全渠道佈局則是指京東健康與各地線下藥店合作,以滿足使用者急用藥的場景,現已佈局我國超300座城市,為使用者提供當日達、次日達、30分鐘、24/7快速送達服務。
另外,京東健康除了擁有線上的京東大藥房、聯盟藥房,也在多地開設了線下院邊店和DTP藥房。不僅如此,京東健康也與全球藥企合作,以幫助藥企在國內市場的開拓和維護。
藥品的種類方面,由於中期報告沒有列出商品的各個細分品類(處方藥、非處方藥、保健產品、醫療用品及器械等)的佔比情況,這裡無法判斷京東健康賣藥的結構如何。但從品類數量上來說,京東健康的SKU已超過4000萬,較2020年年底翻了近一番。
(京東健康APP介面 動脈網截圖)
供應鏈的管理能力是京東健康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其賣藥的差異化特色。根據2021中期報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東健康使用了京東集團全國範圍內的17個藥品倉庫和超過350個非藥倉庫,有效提升了藥品週轉的效率。
另外,一些特殊藥品對供應鏈的要求很高。為此,京東健康和京東物流構建了覆蓋全國12個省級行政區的100個城市的藥品“自營冷鏈”能力。基於該能力,京東大藥房得以加速擴充如罕見病用藥等特殊藥品。包括禮來、諾華、賽諾菲等品牌旗下多款冷鏈產品均已上線。
在履約成本方面,根據年中報告,京東健康的存貨週轉天數較2020年同期下降了5.2天,至39.8天。而履約開支佔整體收入的百分比,則由2020年上半年的10.4%減至2021年上半年的10%,呈下降趨勢。
綜上,京東健康賣藥重在線上線下聯動,供應鏈管理是其核心能力,這使得其逐步覆蓋罕見病用藥等特殊藥品種類,且履約成本在不斷降低,並延展了急用藥等場景。
叮噹快藥在去年6月遞交了招股書,其核心是醫藥O2O服務,目前全部依靠自營的“智慧藥店”進行配送。根據招股書資料,截止3月31日,叮噹快藥已設立286家智慧藥房,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等14個城市。
依靠自營藥店這一重資產的模式,叮噹快藥面臨著盈利挑戰。從其整體表現來看,由於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化,2018年到2020年錄得的淨虧損分別為1.03億、2.74億、9.2億。從調整後的虧損額來看,2018年到2020年依次為0.7億、1.23億、1.49億,虧損逐年增加。
不過,從履約費用在營收的佔比趨勢看,2018年到2020年分別為16.7%、15.7%、12.7%,下降速度明顯,表明其運營效率提升顯著。
可以看出,叮噹快藥重在聚焦O2O,且選擇了自營藥店這一重資產模式,這使盈利水平高度承壓,但在履約能力上有持續穩定的提升。
12月遞交招股書的泉源堂,則主要經營全渠道零售藥房。具體來說,全渠道零售藥房有三個分銷渠道,即線下零售、O2O零售和線上B2C零售。線下零售透過線下藥店銷售實現;O2O零售則透過線下藥店附近的客戶進行網上訂單實現;B2C零售則是商家在電商平臺開設網上商店並透過快遞向全國客戶交付產品的方式實現。
據招股書顯示,泉源堂2021年前9個月的總營收為12.8億元。其中,全渠道零售藥房的收入為10.23億元,佔比79.9%,為營收大頭。
拆解後發現,作為最先發力的線上業務,B2C零售業務在泉源堂發展早期對營收的貢獻最大,2018年佔到了總營收65.9%,而隨著新零售業務的起勢,2021年前9個月B2C零售業務在總營收的佔比下降至26.3%,新零售業務收入佔總營收的比例上升至53.6%,超過一半。
也就是說,新零售業務成為了近年泉源堂增長最快的業務,也成了目前撐起逾12億元總營收的支柱業務。
全渠道零售藥房豐富了藥品購買渠道,優化了購買體驗,從而擴大了經營範圍和滿足了不同年齡段和各種偏好的消費者。但同時,無論是線下零售藥店,還是B2C,亦或是O2O,實則都是割裂的業務線,如果全渠道只是簡單的將各個要素相加,反而增加了經營風險。
因此在現實實操裡,要想全渠道零售藥房的協同效應明顯,還需藉助資料分析能力和智慧技術。在報告期內,泉源堂的研發投入由2018年的207.3萬元快速增長至2021年前9個月的913.7萬元。
由於持續擴張線下零售藥房網路,加之員工成本、履約費用等,泉源堂也面臨虧損。根據招股書,2018年到2021年前9個月,泉源堂的淨虧損分別為9343.1萬元、1.66億元、1.55億元、2.22億元。
泉源堂開闢了全渠道藥房這一新的模式,使其能夠覆蓋絕大多數買藥場景,核心壁壘是數字化能力和運營能力。同樣,也會面臨長期經營挑戰。
總體而言,在醫藥電商這個場景中,平臺模式最吃香,核心考驗藥品種類豐富度和供應鏈能力。透過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叮噹快藥、泉源堂等代表企業的選擇來看,佈局自營是主流。而由於阿里健康背靠阿里,京東健康背靠京東,兩者在醫藥供應鏈上有較大優勢,藥品種類上也正加速擴容處方藥和特藥,規模效應明顯。
從這點看,在醫藥電商這條商業路徑上,這類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未來將比拼供應鏈體系的最佳化、整體運營效率提升等,後續需要特別注意各家履約成本的變化。
以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為支撐:聚集特定人群,線下藥房佈局(聯動)是主流,醫藥險閉環尚處起步期。
在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類的企業中,平安健康、微醫、圓心科技、思派健康、智雲健康等是典型代表。平安健康已於2018年上市,後幾家企業皆在2021年遞交了招股書。
從業務佈局看,平安健康、微醫、圓心科技、思派健康、智雲健康都是從醫療健康服務類業務起步,而後向多元業務延伸。不過,微醫不涉及具體的藥品銷售業務。
從戰略部署上講,對於這類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來說,醫藥營銷是它們進行醫藥或者醫藥險聯動的一環。
也就是說,在整個流程鏈條裡,使用者(患者)買藥是由線上問診等服務或支付福利導轉過來的,因此與醫藥電商有很大不同:流量一定程度上會是相對劣勢,但人群會更細分,使用者粘性相對較強。
接下來,將從平安健康、圓心科技、思派健康、智雲健康的佈局來看它們是如何實現藥品營銷的。
平安健康的資源優勢在於擁有2.2億平安金融使用者。平安健康透過醫療健康會員類產品為平安集團的保險使用者提供增值服務:從路徑上來看,平安健康是先有支付方(保險),然後再轉化到賣藥等細分服務上的。在這個生態裡,藥店與醫院網路、體檢機構等類似,屬於整個服務體系的一環。
基於這個邏輯,在平安健康APP的健康商城裡除了中西藥品、營養滋補兩大類外,還涉及食品、美妝、個人護理、居家百貨等商品。另外,熱賣藥品也主要集中在常用藥品和保健品等。這帶來的營收是可觀的,財報顯示,平安健康去年上半年營收為38.18億元,其中線上商城為19.09億元,佔比達到了50%。
(平安健康APP介面 動脈網截圖)
在藥品供給上,平安健康主要是和第三方藥店合作。截止去年6月30日,平安健康合作藥店數16.3萬家,覆蓋全國超過25%的藥店。
圓心科技主要聚焦在處方藥。招股書顯示,其2021年前8個月營收為36.12億元。其中,院外綜合患者服務(院外藥房和院外醫療)收入35.371億元,佔營收的97.9%。
區別於主營非處方藥及普通處方藥的社群藥房,圓心科技銷售額中約83%為處方藥,並且大部分處方藥無國家醫保覆蓋,這是圓心科技和其他家最大的差異點。
舉例來說,截至2021年8月31日,圓心科技旗下藥品組合涵蓋國家藥監局自2015年起批准的78款創新性腫瘤治療藥物中的59款,僅心血管疾病的處方藥庫存就超過1600個。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於2020年按收益計,圓心科技是我國第一大專注於處方藥的綜合醫療交付平臺。
具體佈局上,圓心科技的大多數藥房都戰略性地選址在醫院附近,從而最接近處方和最接近患者,併成為院內治療的補充。從覆蓋的程度看,圓心科技的圓心藥房品牌旗下已有251家藥房,覆蓋全國30個省、91個城市(截至去年8月31日)。
思派健康則專注於特藥。從發展歷程看,思派健康早期佈局在腫瘤大資料領域,而後延伸為醫生研究解決方案(PRS)、藥品福利管理(PBM)及供應商與支付方解決方案(PPS)三大業務。其中,藥品福利管理(PBM)目前是營收的大頭。
由於PBM業務中的很大一部分客戶為癌症患者,因此思派健康主要聚焦的是將特藥視為救命藥的癌症患者。
根據招股書顯示,思派健康2020年營收27億元,PBM收入24.8億,佔整體營收的91.8%。截至2021年6月30日,思派健康在我國除西藏及青海以外的29個省級行政區經營81家特藥藥房,業務體量相當於我國最大的私營特藥藥房。
癌症患者的維護僅僅靠藥是不夠的,在服務鏈條上思派健康也做了不少舉措。例如建立了全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全國性的特藥管理平臺,在統一的系統內提供隨訪評估服務。
另外,思派的30家特藥藥房已在當地醫保管理部門取得“醫保雙通道資質”,使患者可以報銷此前只能在公立醫院購買時才能報銷的藥品,並與主要保險公司建立直付機制,為患者提供額外的支付解決方案。
而智雲健康一直深耕數字化慢病管理領域,目前已構建了院內解決方案、藥店解決方案、個人慢病管理解決方案三大業務線。
招股書顯示,2020年智雲健康營收為8.39億元。其中,藥店解決方案營收為3.4億元,同比增長41.2%,藥店醫療用品供應收入為3.3億,是其收入大頭。
作為核心產品之一,智雲健康藥店SaaS系統的作用是提升藥店經營效率和處方合理性,經由線下藥店,為慢病患者提供更專業、合規的7*24藥事服務。截止去年6月,中國已有超過15萬家藥店安裝了智雲健康藥店SaaS系統,覆蓋率達到29%。就藥店安裝數量和服務患者數量而言,智雲健康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藥店SaaS產品提供商。
從收入結構看,以藥企付費拉動增長的數字營銷服務增幅也很明顯:從2019年的0.35億元快速增長至1.49億元,從側面反映了數字營銷服務基於院內的重要性,是智雲健康未來在院內解決方案之中新的增長極。資料顯示,2020年,“智雲健康藥店SaaS”已接入國內約11萬家藥店,比2019年增長近10萬家。
因此,在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場景中,線下藥房佈局(聯動)成主流,且各家企業都聚集特定人群:要麼是從支付端(保險客戶)切入,要麼是聚焦慢病患者或癌症患者等特定人群,從而進行精細化運營。
不僅如此,從目前市場的趨勢看,這類企業都在積極構建醫藥險閉環,以串聯起整個服務鏈條,從而提高使用者粘性和用藥依從性,但該模式尚處起步期,還需做更多探索。
以數字化營銷為載體:連結醫生和大眾兩端,提高醫藥推廣效率,數字化和運營能力是核心。
在數字化營銷類的企業中,目前已經有百度健康、丁香園、醫脈通等標杆企業。由於這類企業(醫脈通除外)普遍未遞交招股書,我們主要從公開資料來梳理各自是如何幫助藥品營銷的。
醫脈通和丁香園主要是透過提供專業醫學資訊及服務而獲得醫生使用者,再透過向醫生收取訂閱費用和向藥企提供數字化營銷服務盈利。因此,醫生的覆蓋度、活躍度和黏性是這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根據招股書,醫脈通約有350萬註冊使用者,其中約240萬用戶為執業醫生,約佔中國所有執業醫生的58%。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醫脈通是國內最大的專業醫生社群。2020年第四季度,醫脈通平均每月活躍使用者數超過100萬人,月活率超過28%,做到了較高的月活率。
基於醫生社群的有效運營,醫脈通涉足醫藥數字化營銷領域。從招股書來看,藥企一直是醫脈通最大的的付費方,其前五大客戶均為藥企。
變現能力方面,醫脈通2020年在中國醫生平臺數字醫療營銷服務供應商之中排列首位,市場佔有率為21.4%。體現在營收方面,2020年的收入為2.135億元。
百度健康背靠百度,形成了以百度健康醫典為核心的內容生態和以百度健康問醫生為核心的服務生態。
百度健康醫典是百度健康發起的權威健康知識科普公益專案,聯合海內外頂級醫療資源共建權威醫學健康科普平臺;百度健康問醫生是百度健康推出的7*24小時線上問診服務平臺。
藉助在內容與服務領域的積累,在2021年進博會上,百度健康聯手藥企巨頭葛蘭素史克與阿斯利康,在醫藥數字化營銷等方面展開了深入合作。百度健康與葛蘭素史克以帶狀皰疹疾病預防為試點,開展精準疾病科普教育,並與阿斯利康共同打造慢病服務中心,為使用者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慢病管理服務。
也就是說,百度健康透過自身的技術平臺,以及“內容+服務”的模式,為藥企帶來了數字化營銷新方式。
可以看到,數字化營銷場景類賣藥方式主要是面向B端,考驗數字化和運營能力。從營收體量來看,數字化營銷場景類的醫藥營銷目前與醫藥電商類、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場景類的都還有一定距離。
總結來看,醫藥電商類的方式最直接,特點是“藥品種類大而全、覆蓋場景豐富”,在流量、供應鏈等方面具有優勢;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場景類的方式是聚焦精準人群,透過佈局線下藥房和進行醫藥險聯動,以實現深度運營;數字化營銷場景類的方式偏間接,主要是面向B端,並提高醫藥推廣效率。
醫藥營銷,並沒想象中那麼容易
不難發現,醫藥營銷確實是目前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極其重要的變現方式。但這條路徑,也並不是任何企業想做就能輕鬆做起來的,這裡麵包括了太多不確定性因素。
一是企業需要大額融資,規模化增長需要大量資金。對於網際網路醫療企業來說,無論是建立線下藥房,還是搭建線上平臺,對資金的要求都動輒上億。
醫藥銷售終究是一門規模化的生意,只要量足夠大,才能以量換價,壓縮成本,也才能在使用者端提供更多的選擇,從而增強使用者粘性,以及在行業變化時能夠有應對空間。
從2013年算起,整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的融資體量已經在2000億元左右。而發展到現在,盈利的企業仍不多。如果行業整體盈利能力還未上來,則需要繼續融資輸血。
二是醫藥營銷場景不同,對核心能力的考驗不同。例如DTP和O2O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打法,對企業核心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
具體來看,DTP藥房賣藥注重長期運營,需要為患者提供隨時跟進的診療服務;O2O賣藥重點是快、提供日常化、隱私化的品種,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業務。
因此,醫藥O2O成敗與否,最核心的是服務能力如何,如果做不到極致服務,這事就做不成。所以O2O企業“28分鐘送藥上門”的背後,是高企不下的開店、履約、營銷推廣成本。而DTP藥房的核心則是藥事服務的專業性,畢竟特藥不是普通藥品,因此對企業的專業服務能力的構建具有很高的要求,專業人才的招募和培養是關鍵。
三是醫藥類商品的毛利率偏低,增收難增利。近兩年網際網路醫療迎來上市爆發期,但不少企業的財務資料透露出毛利率過低、銷售費用高昂等特徵,特別是藥品的毛利率普遍維持在15%以下,攤薄了企業的淨利率水平,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這對於企業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
一般情況下,企業增收不增利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大了研發和管理費用,這部分資金成本能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潛在收益,毛利變低只是暫時的;二是拓展了低毛利率的業務,藥品銷售就屬後者,這使得企業抗風險能力降低,行情不好時企業的挑戰會加劇。所以需要企業繼續推動規模化、提高運營效率、降低履約成本等來不斷改善自身的毛利水平。
尋找新的“解藥”,網際網路醫療未來演進趨勢
網際網路醫療一直就被行業抱以高期待。但在天量資金湧入,並快速發展至今,網際網路醫療賽道當前只跑通了醫藥營銷模組。
“從中長期看,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如果想得到新的盈利來源,後續需針對上游藥廠、醫保、患者、商保等支付方開展有針對性的業務。”一位資深的投資人表示。
行業的發展也需要政策的引導和規範,2021年10月底, 國家衛健委釋出《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徵求意見稿)》,該政策明確劃分了醫與藥等多組關係之間的紅線,為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在模式探索和服務使用者的過程中,有了更多政策依據。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細則》的釋出,意味著行業准入門檻提高,並對具有創新性的企業進行了鼓勵。比如《細則》對網際網路診療全流程進行了數字化監管,意在實現全國行業在統一規則下發展。而這,對於技術平臺完善、運營成熟的大型網際網路診療平臺來說,無疑是受益的。
除此之外,《細則》還提出了多項對於網際網路醫院資訊科技平臺的要求,如:提出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的機構要有專門部門管理網際網路診療的醫療質量、醫療安全、藥學服務、資訊科技等業務;要求網際網路診療過程中所產生的電子病歷資訊,應當與依託的實體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共享,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質控;同時還提出建立網路安全、平臺資訊保安三級及以上等保等。
不難發現,未來行業對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服務主體的數字化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是否具備相應的網際網路醫療基礎設施,及相關的技術能力和運營管理經驗將成為合規運營的重要前提。
例如隨著各大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持續推進“醫生資源”儲備,透過專病專科平臺模式,未來網際網路醫院+購藥模式或成為主力收入。
又比如,憑藉軟硬體的成熟,網際網路醫療從資訊資訊和連線平臺逐步轉向“專業主義”與“臨床循證”,直接參與到疾病治療的關鍵環節,帶動行業的整體效率的提升,這意味著網際網路醫療的價值也將進一步釋放,營收能力也將更有想象空間。
面對未來,網際網路醫療行業仍有不少的坎要邁過,這需要每一位局中人不斷試錯與摸索,進而實現誕生初期的願景:藉助數字科技的力量,網際網路醫療突破公立醫院的高牆,讓醫生、診療方案和藥品等醫療資源跨越地理空間的限制,觸達到身處各地的患者,從而提升醫療大健康產業整體的效率。
這是整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所承擔的使命,也是所有人對技術普惠為民的共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