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藥材市場牛市開啟,市場行情呈現普漲格局,甚至低迷多年的白芍也出現了上漲態勢。
截止倒目前漲價的藥材520種類;漲幅250%-300%有5種類,漲幅200%-221%的有5種類,漲幅162.5%-190.9%的有12種類,漲幅120.7%-150%的有11種類,漲幅100%-117.6%有14種類,漲幅90%-95.3%的有9種類,漲幅80%-87.5%有13種類,漲幅70%-78.9%有26種類,漲幅60%-69.2%有35種類,漲幅50%-59.2%有48種類,漲幅40%-48.9%有45種類,漲幅30%-39.5%有54種類,漲幅20%-29.4%有107種類,漲幅10%-19.2%有155種類。
中藥材價格上漲原因分析如下:
一、疫情品種價格上升隨風而動
板藍根,金銀花、青翹都紛紛上漲,其中貫眾,從10元漲至22元;蒼朮,從110元漲至150元;黃芩從22元漲至28元;桔梗從27元漲至30元;浙貝母(無硫片)從48元漲至55元;蘆根從5元漲至7元;陳皮(絲)從8元漲至8.5元;蘇葉從18元漲至22元;桑葉從4元漲至7元。
但隨著我國疫情的緩和,相關疫情藥材在實際需求中又合理回落到漲前價格。
二、疫情導致進口藥材受阻價格大漲
自2020年春季疫情在世界各地爆發以來,各邊貿港口管制加強,進口藥材均受到影響,涉及的品種有白豆蔻、丁香、黑白胡椒、乳香、沒藥、補骨脂、馬錢子、雞血藤、草決明、蒼朮、威靈仙,南沙參等。
三、低價藥材多反彈
由於近幾年有不少藥材從多年高價跌落下來,而且有的跌幅較大,有的已在低價執行多年,這些藥材便成為一些商家投資窪地,在多商積極參與購買拉動下價格強勁反彈。如:黑胡椒,從14.5元反彈至24-25元;白胡椒(國產)從32元回升至40元;菟絲子(內蒙統)從21元漲至32元;王不留行從6元漲至12元;葶藶子從從6元漲至10元;前胡(信)從22元漲至28元;浙貝母從30元漲至41元;知母從8元漲至14元;白芷從7.5元漲至13元;牛蒡子從14元漲至23元;梔子(福建統)從9元漲至16元。
四、減種減產的藥材幾乎全線上升
2020年至今,有不少藥材因有減種減產利好,價格都出現了上漲,而且有的漲幅較大。由於前幾年多數家種藥材價格長期低落,種植戶收益降低,多減少了種植面積。如鬱金,2018-2019年在13-14元上下浮動達兩年多,2020年藥農多棄種或減種,導致2020年產新後價格一路上升,到2021年上半年漲至40元左右。因減種而漲價的藥材還有澤瀉、車前子、白芍、牡丹皮、高良薑等。
五、受自然災害減產的藥材價格上漲
2021年有不少漲價的藥材是因為遭遇了自然災害減產,如:青翹,因花期遭遇“倒春寒”,造成嚴重減產,產新後價格大幅上揚,從65元漲至110元。因受凍災、旱災、水災漲價的藥材有:酸棗仁、山茱萸、苦杏仁、生地,白朮、菊花,貢菊花等。
六、新藥典實施後,高質量藥材價格再次上揚
隨著2020年版{{中國藥典}}實施後,市場監管更嚴。一些重金屬、農殘、硫磺超標的藥材多被藥企退回,而質量合格的藥材可供貨源少,其價格自然上漲。
近期市場漲價或堅挺的品種
雙節臨近不少市場商家返鄉,人流量下滑,上貨量也下滑,尤其產地市場,目前以發貨為主。
近期漲價或堅挺的品種:細辛、天花粉、骨碎補、白前、馬齒莧、萹蓄市場補充貨量不大,行情向好;黃連、紅花外銷走動縮減;槐角採收產地工價提高,喊價倪堅;進口的白扁豆、補骨脂、蔓荊子行情上漲;枸杞、百合、巴戟天雙節堅挺;三稜新陳不接,價格微升;山柰、茵陳、萊菔子、蛇床子價格轉堅,走動一般;進入產新季的黃芩,隨著採購增多,開始轉堅挺;南沙參、白茅根近期來貨增加,行情下滑;反彈的覆盆子、元胡關注度還在轉好,行情上揚。木瓜產新結束依舊堅挺。
低迷和下滑品種:五味子家種貨增多,南五味採購增加,行情轉為下滑,價格懸殊。佛手、茯苓、澤蘭大量產新,江西海金沙商家採購謹慎,行情進一步下滑;公丁香、白豆蔻需求持續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