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箋,俗稱“過門錢”、“門吊子”或“花紙”,是我國不少地方傳統年節的門楣吉祥裝飾物。
過年掛門箋的習俗由來已久。宋代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稱,“立春日,郎官、御史、寺監長貳臣以上皆賜幡勝”,那時已有人將“幡勝”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可見門箋不僅是尋常百姓在掛貼,達官貴人也以此慶新春、討吉利了。清朝以後,門箋逐漸成型,小的有幾寸長,大的有一尺多,甚至數尺。從幡勝到門箋,從絲絹到五色紙,歷經漫長歲月,除夕掛門箋逐漸形成一種風俗,象徵著吉祥如意和生生不息,一直流傳至今。
傳統的門箋。
彩色的門箋其實就是傳統的剪紙。“福”字門箋最為常見,中間是鏤空的福字,周圍多是水波紋、方孔錢紋、萬字紋、菱形紋、網格紋等。也有其他內容的門箋,也多為“人財兩旺”、“年年有餘”等吉祥短語和圖案,下為多種多樣的穗狀。
門箋通常有大紅、綠、黃、粉紅、藍(紫)5種顏色。貼門箋有講究,不能隨意掛貼。一年之內要好運連連,第一張必須貼大紅色,寓意“鴻運當頭”、“開門紅”;第二張要貼綠色,寓意老人、孩童、家人身體健康;第三張,也是中間一張,必須貼黃色,寓意出人頭地、大福大貴、財源滾滾;第四張要貼粉紅色,寓意“四季紅火”;最後一張,也就是第五張關乎後代,多為藍色,寓意 “紫氣東來”“五子登科”“子孫滿堂”。五顏六色的門箋,包含著深刻的寓意,為春節增添了喜慶吉祥的氣氛,深受人們的喜愛。
馬世江正在手工製作門箋。
過去,門箋主要由手工製作。手工製作過門箋比較複雜,首先是鋪紙,根據需要選擇紙的顏色。第二步是訂紙捻子,把紙搓在一起製成紙捻子,在鋪好的紙上釘上4個紙捻子,將紙與下方的木墩子固定在一起。第三步是製作,利用適當的刀具,裁切出設計的圖案,裁切要做到胸有成竹,一次成功。最後是鏤空,清除附著在過門錢上的紙屑,鏤空圖案,製作完成。
小小的門箋,凝聚著刻紙藝人的心血,也記錄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但由於手工製作耗時費力,加上現在張貼數量減少,所以年輕人不願幹,而老年人卻幹不了,所以目前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已經很少了。
手工製作門箋,需要特殊的工具,如木錘、鏟(直刀)、花羽子(花瓣)、挖勺(弧刀)、羊鼻、雙鏟等,光鑿刀就有幾十種,全部由藝人自己打造。下面墊的模具用蜂蠟熬製而成,俗稱“蜂蠟墩子”,硬度適中,既不傷刀具,又能刻透。
但在臨朐縣辛寨街道梨花埠村,村民馬世江仍在這一行業堅守,而且生意做得還不錯。
梨花埠村黨支部書記白星義介紹,過去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做門箋,種完小麥後,滿村都是叮叮噹噹的錘鑿聲。後來,隨著就業門路的增多,從業者年齡的增大,市場的萎靡,很多人就不幹了。1970年出生的馬世江,從小就耳濡目染,十四五歲就上手了,儘管市場越來越不好,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也立志想把這一傳統手藝發揚光大。
馬世江手工雕鑿的門箋。
為把這一傳統傳承下來,馬世江也下了很多功夫。他根據門箋古樸、傳統的特點,緊跟時代步伐,把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技藝,結合現代人審美觀念,大膽創新門箋內容和圖案,讓梨花埠門箋製作重放異彩。馬世江介紹,由於人們現在過年喜歡紅紅火火的氣氛,所以他現在製作的門箋主要以紅色為主;內容也有了突破,像“中國夢”主題門箋,中間大“福”字圓潤飽滿,整幅團環環相連,極富創意;“梅蘭竹菊”與“風調雨順”相結合的四條幅,堪稱門箋的“巨無霸”。這些作品,形式是門箋,但已超越了門箋的使用價值,成為一件件精美藝術品,吸引了購買者的關注。
馬世江創作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新門箋。
工人正在用機器生產門箋。
由於製作專業,目前馬世江生產的門箋不僅供應當地市場,還賣到臨沂、河北、天津等地。為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生產效率,幾年前他購置了兩臺機器,也僱了幾位工人,開始用模板規模化生產門箋。馬世江介紹,機器生產門箋,不僅效率高,而且成品更加精細、精美,這樣的門箋,仍然受到市場的歡迎。他還介紹說,每年春節前一個月,是他最忙的時候,他也願意為人們過一個吉祥如意的大年增福添彩。
臨朐當地農村大集上出售的門箋。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王星 通訊員 於文瑞 劉瑞華 張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