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曾勸慰人們,“向外求,越求越痛苦;向內求,越求越安樂。智者向內找力量,愚者向外惹是非。”
這最能體味出人們在愛情與婚姻之中備受折磨的情感糾纏,因人們“向外求”延伸的計較、指責、埋怨,以及“我認為”、“你應該”的誤用“愛的能力”帶來的相愛成恨。
他們是一對結婚兩年左右的年輕夫妻,理應還是如膠似漆的親密狀態,但他們的關係卻已經水火不容了,經常生氣、吵架,甚至動手摔東西。
丈夫覺得妻子強勢,不溫柔,事業心太強,心思都在工作上,很少照顧家和自己。妻子覺得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丈夫對婆家的兄弟姐妹給錢給物,照顧太多了,不應該這樣。
機緣巧合中他們來“愛的課堂”聽課,參與“愛的能力”互動,透過與心靈導師現場對話和參與體驗環節,旁聽很多夫妻或伴侶錯誤使用的情感方法。
丈夫意識到,妻子的強勢是源自她內心安全感的缺失,渴望透過控制、金錢等獲得安全感。為此,丈夫開始有些理解妻子了,願意嘗試接納真實的她,不再用對錯來看待她,而是願意陪伴她慢慢成長。
妻子也明白了,丈夫跟原生家庭的關係走得近,是很多農村家庭走出來的人共有的特性。兒時一起吃苦、務農、供他讀書,一家人都希望有朝一日他能考上大學,到城市裡生活,改變全家人的命運。
那一刻,“向內求”,臣服彼此,不是證明自己多麼軟弱,而是尋找到“共情”這份珍愛綿長的能力。
向內求,尋找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不斷調整自己,接納對方,把原來對對方的不滿和指責變為對自己的反思和完善。
這才是愛情、婚姻裡彼此最該做的事,也是共情的需要,從而會自覺的遏制各自的情緒波動,儘可能的不去埋怨、指責、批評,學會述情裡相互溝通,尋求彼此和諧共生的健康身心的影響。
在愛情的關係裡,在婚姻的現實中,當兩人都向外挑剔對方的不足,注意力都放在對方如何不對、如何不應該的時候,心中就只有怨氣甚至是恨。
之後,煙火紅塵裡的彼此要麼相互抱怨和指責,要麼隱忍,都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裡計較著對方,於是心越來越遠,情越來越脆弱。積怨日久,實在承受不了時,就想到了分手。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裡指引人們心靈脩行,在“愛過、痛過、哭過之後-臣服的體驗”,就是要我們瞭解自己、擺脫小我的執拗,進而向內求,自省自悟自覺去改變自己的不足。
《愛的五種能力》裡作者趙永久也是建議我們,人一旦開始向內尋找,就會發現問題不只是對方的,自己不能夠接納真實的對方才是問題的根本。
所以,當我們向內求,珍惜當下,願意成長自己愛的能力,接納真實的對方,控制住“我覺得”、“你應該”的情緒氾濫,在臣服現實的述情裡為了彼此而健康的交流,才有因共情而遠離同情帶來的彼此尊敬、和諧和發自內心的情感濃郁。
近三十年經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克理斯多福·孟在風靡影響的《親密關係》一書中也告訴我們,“原來真正愛情、婚姻的幸福,需要向內去求!”
這就是臣服現實的彼此,自求“愛的能力”引導我們的愛情、婚姻走向共贏、共情、共生,溫實於愛在當下的力量,幸福於是變得如此簡單而溫暖綿長!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原創作品,請尊重法律,轉發請告知作者。
此為今日頭條專稿,其他平臺錄用請聯絡作者@情說感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