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有品質的新聞(影片連結)
今天在人民網APP上看到了標題為“酷!高中生造出無人腳踏車獲丘成桐獎”的新聞,獲得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
大家都在為這位有科創精神的高中生點贊,我也不由得心生敬佩,從而引發了興趣繼續關注此事。
在進一步關注這個事件的過程中,我發現“時沐朗自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對資訊科技感興趣,五年級做了一個能實現人機對話的機器人,高二時發明了會寫詩的機器人。他喜歡搗鼓相關技術,愛看國際期刊論文。在造車的近一年時間裡,時沐朗編寫程式碼、做模擬實驗、不斷除錯系統,最終順利完成專案。”
那是什麼讓時沐朗從小就對機械資訊科技這麼感興趣,並長期堅持下來,從而厚積薄發創造出僅次於特斯拉Model3自動輔助駕駛等級的無人腳踏車?這引發了我的思考。
透過翻閱資料,並結合時沐朗的經歷,不難發現他擁有強大的動手創造能力,為他培養對機械資訊科技的興趣愛好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從而獲得了現在的成就。
什麼是動手創造能力?為什麼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咱們接著往下說。
顧名思義,動手創造是一種創作可與人分享成果的學習方法。善於動手創造的人,可以激發學習興趣,積累實踐經驗,更可以逐漸培養出一項有益身心的終身愛好。以烹飪為例,愛好做飯的人會定期邀請朋友們來家中做客,品嚐做的新菜品後,會收集朋友的反饋意見並在下次烹飪過程中作為參考,在烹飪和分享相互交替的過程中,烹飪愛好者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食材與烹飪的知識,對菜品進行一次次的改良,最終能做出美味怡人的菜品。這就是典型的以動手創造激發的自主學習行為,以興趣愛好激發出的主動性學習。
卡爾·馬克思認為人類是典型的創造者,無論是透過抽象的想法或是具體的產品都試圖在世界上創造表達自己。通俗點說,就是“人都希望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跡”,留下自己的創造。那為什麼動手創造能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呢?下面這張圖可以提供解釋參考。
人們渴望自己的努力有所收穫,創造後進行分享從而獲得滿足感,在透過獲取的反饋對作品進行調整,進一步激發設立新的目標和挑戰,驅使人們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探索新方法,這就為螺旋上升的學習正迴圈提供了持久動力。
因此,很多人會把動手創造作為培養個人興趣愛好的一種方式。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科學館的啟蒙式體驗活動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相對於傳統課堂的書本知識,孩子們更願意在科學館體驗動手操作的科普知識。但想要把動手創造激發出的興趣保持下去,形成自己的愛好,並激勵自己不斷學習知識和挑戰,需要具備4個條件。
1、合適的學習目標;
2、充足的學習資源;
3、多次反饋與修改的機會;
4、鼓勵原創與支援交流的社交環境。
時沐朗的成功,恰恰符合這4個條件。在小學三年級開始對資訊科技感興趣後,就以製造出實現人機對話的機器人為目標,不斷學習資訊科技的相關知識,在創造中積累經驗、打磨技術。從而能造出能寫詩的機器人,進而能自主程式設計造出無人腳踏車。當然,在創造過程中,少不了家長和學校對時沐朗的支援,為他的動手創造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為他每一次創造提供意見反饋。
在現在這個鼓勵“雙創”的時代,相信時沐朗不會是個例。透過培養孩子們的動手創造能力,在將來必將湧現出更多的像時沐朗這樣的孩子,為中國高質量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