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開國將帥仍然在世的其實還有不少人,能征善戰的也很多,公認最能打的彭林劉徐粟五個人裡面,劉伯承、徐向前和粟裕都還在。大將和上將裡面作戰指揮能力比較強的人也還有不少,除了少數在特殊時期犯了錯誤,不可能出場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人可以選擇。
但劉伯承肯定是要首先被排除的。雖然他這時還在世,也是全軍上下早早就公認的軍事家,草地會師時徐帥提出調回中央工作,就推薦劉帥替代他去指揮四方面軍,理由就是“聽說劉伯承同志很會打仗”。遵義會議之前,劉伯承的紅軍總參謀長職務被免,由葉帥代理,遵義會議之後毛主席馬上恢復了劉帥的總參謀長職務。
但劉帥在進軍大西南戰役結束之後,實際上就已經脫離了軍隊一線工作,搞軍事教育去了,也就是《亮劍》裡面的老師長,後來的軍事學院院長,為部隊培養人才梯隊和提高高階將領的軍事素養,尤其是部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1958年,他作為軍事教條主義的代表人物就受到了錯誤批判,在高階會議上公開做了檢討,脫離了部隊一線工作。
粟裕就更不用說了,戰爭年代戰功彪炳,名揚中外。解放後也曾經是出兵朝鮮時考慮過的領兵人選,雖然最後未能成行,但他先擔任總參負責作戰的副總參謀長,之後又接替聶帥擔任總參謀長,按照同樣擔任副總長的陳賡後來的回憶,總參的工作最讓人感到心情比較舒暢的就是粟裕當總參謀長的時期,也為1950年代軍隊現代化和正規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也是在此期間和其他領導人產生的分歧,加上一些其它的歷史恩怨,他在1958年反對軍事教條主義的時候也同樣受到了錯誤批判,在大會上做了檢討,被免掉了總參謀長的職務,改由原來的總後勤部長黃克誠擔任。之後粟裕基本上就賦閒了,到中蘇關係緊張時,他曾一度奉命勘查三北防線,但也僅此而已,之後就是在軍事學院當政委,也沒有繼續在軍隊一線工作了。
許和尚就不一樣了。從歷史上說,他算是因禍得福。打濟南的時候鬧脾氣,爭功諉過,所以濟南戰役結束之後華東野戰軍整編,他就被留在山東當軍區司令員,脫離了野戰部隊,淮海戰役的時候就沒他什麼事兒了。建國後軍區多次調整,重新劃分,他就成了南京軍區司令。一直到1971年各大軍區司令員對調,他才和時任廣州軍區司令丁盛對調,到了廣州。
和他情況類似的還有陳再道。也是在中野整編的時候,被留在開封擔任中原軍區司令,後來中野挺進西南,他也沒有參加,大軍區調整的時候,他調任武漢軍區司令,也是一干就是十多年,一直到特殊時期發生了震驚中外的720事件,他才被撤換賦閒。但許和尚則是一直都在當軍區司令,所以到準備打仗的時候,他還在一線,趕上了打仗。
而且,許和尚只是負責東線的指揮,也就是廣州軍區這邊,而另一邊昆明軍區那邊的指揮並不是他負責。在中央,這時候擔任國防部長的是徐帥,當然也會參與指揮,還有耿飈等人,此時都在軍委工作,所以並不完全是許和尚指揮。但也不能不承認的是,他負責指揮的東線是主攻方向,作戰不太順利。
總的來說就是,雖然劉伯承和粟裕確實都是我軍著名的大兵團作戰指揮員,也是聞名中外的軍事家,但畢竟脫離一線日久,這時候臨時讓他們出來指揮作戰,其實也不合適了。尤其是劉帥,這時候已經失明瞭,年齡也很大了,都快90歲了,總不能讓他掛帥吧。上將裡面其實有些人作戰指揮能力也很強,比如陳錫聯,可惜他這時候已經改任蘭州軍區司令員了,也沒撈著。最可惜的是王必成,本來在昆明軍區,開戰前被調走了,非常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