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們中國的國歌,但大部分人卻對“義勇軍”的概念卻含糊不清。其實,所謂的義勇軍就是指,非政府組織的、人民自發組成的禦敵部隊。而提到義勇軍,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他就是黃顯聲。是他,第一次在中國的土地上組建起了東北義勇軍,並在整個東北軍力虧空之時獨自挑起了大梁;是他,全力嚴懲漢奸與土匪,並親手擊斃了張學良的弟弟;也正是他,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時,打響了反擊日寇的第一槍,並集結多方誌士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抗日鬥爭。
黃顯聲,1896年生於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他自幼聰慧、而且家境十分優渥,而他也不負眾望,在1918年考入了北京大學的文科補習班。但此時的中國,卻早已千瘡百孔、破敗不堪,黃顯聲在大學學習期間,也更加明白瞭如今的中國已經處於危機的邊緣。黃顯聲懷著一腔熱血,在1919年積極投身於五四運動,此時的黃顯聲也發覺,身處於大學的教室之中紙上談兵,根本不能救人民於危難之間,救民族於水火之中,而且此時四處動亂的中國,也早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
經過細緻的思索與考慮之後,黃顯聲鄭重決定,棄書從戎。因為他知道,在危難來臨之時,只有強大的軍隊才可以抵禦外敵,保衛祖國的江山。
時間來到了1921年,黃顯聲此時已經考入了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三期炮兵科。他雖然從小就一直生活在溫飽無憂的家庭環境中,但黃顯聲卻沒有絲毫的不適應,他吃苦耐勞而且學習態度十分積極,絲毫沒有一般文人的柔弱,黃顯聲很快就在講武堂中展露頭角,得到了很多老師和同學的認可。
1922年,黃顯聲提前完成了學業,進入東北軍服役。加入部隊的黃顯聲更是如魚得水,透過他過人的才智和軍事謀略,很快就得到了上級的認可,並在偶然的機會中,結識了少帥張學良。由於張學良也是從東北講武堂畢業,而且黃顯聲有勇有謀、氣血方剛,正是當時中國最需要的人才。所以張學良也是對自己的這個學弟關照有加,而黃顯聲也沒有辜負張學良的栽培,在作戰中戰績十分優異,並且展現出了過人的指揮能力。由於張學良的關照和黃顯聲自身的努力,他的晉升之路也是順風順水。從中校營長到少將旅長,黃顯聲只用了短短七年時間,而這顆初露鋒芒的新星,也逐漸吸引了東北軍界很多的目光,成為當時整個部隊中最受人尊敬的翹楚之一。
黃顯聲不僅治軍嚴謹,還十分關心戰士們的各種基本問題,他在部隊中發起了多項改革,極大程度地改善了戰士們的生活狀況,深得士兵們的愛戴。而且由於黃顯聲此時已經身居高位,他與張學良之間的關係也越發密切,甚至成為了張學良的心腹。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全面繼承了東北的軍權,並選擇投靠於蔣氏政府,完成了東北易幟。而此時,日本人對於中國東北的野心也逐漸顯露,派遣了大量間諜深入東北,對礦產、山脈、河流、村莊展開了詳盡的調查。主政東北的少帥張學良也明白,日本人早已蠢蠢欲動,但張學良沒有與日本開戰的勇氣和魄力,他只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黃顯聲身上。1930年,張學良正式任命黃顯聲為遼寧省警務處處長。可以說,這是整個遼寧省警察系統中最高的職位。而且,張學良這一招用得十分巧妙,因為警察雖然不屬於正規軍,但是依舊可以使用武器來維護治安。也正是因為警察並不屬於正規軍,即使將來與日軍發生衝突,也能因為警察這個身份省去很大的麻煩。而只有深得張學良信任、聰明幹練的黃顯聲,才能擔此重任。
1931年8月,張學良帶領東北軍主力入關作戰,致使整個東北都陷入空虛狀態,只剩下王以哲率領的第七旅7000多人、張學良的衛隊、東北講武堂的學生、以及黃顯聲手下的遼寧警察了。
此時此刻,整個東北陷入了空前的虛弱,而黃顯聲也透過各路訊息得知,日軍似乎在秘密地做著什麼準備。
黃顯聲感到威脅正在逐步逼近,他立刻動身趕往北平,將詳細情況告訴了張學良。但此時張學良由於身體患病,根本沒有心思考慮這些問題,只是一再強調,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狀況,東北地區的全部將領都要保持鎮定,不可輕舉妄動,更不可以使用武力抵抗。
但黃顯生參軍入伍的目的,就是為了保家衛國,所以,他並沒有聽從張學良的命令坐以待斃。趕回瀋陽之後,他立即下達命令,將下屬的58個警察隊編排為12個總隊,並大量擴充警隊人員。黃顯聲還從兵工廠搞來了一大批軍火,向下屬部隊全面發放槍支彈藥,在保證人人有槍的同時,還緊鑼密鼓地展開訓練。
果然,黃顯聲的預感沒有錯,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謊稱中國蓄意破壞南滿鐵路,開始對瀋陽城發起全面進攻。面對日本人的進攻,東北眾將士大驚失色,第七旅立即通電向上級請示,可張學良得知訊息後,卻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竟然選擇了請示南京政府,得到回覆後,由榮臻向第七旅宣讀了以下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武器全部放入倉庫,挺著死,為國成仁。”
張學良這樣軟弱且錯誤的決定,導致了十分悲慘的結局。日軍進入中國軍營後,大感震驚,因為所有中國士兵手中都沒有任何武器,而且面對日軍的攻擊,沒有任何反抗,只是四散逃跑。隨著一批又一批中國戰士屈辱的倒在血泊之中,憤怒的黃顯聲終於忍無可忍,迅速組織警察開始了反擊。警察們利用街上建築的掩護,對日軍展開了全面攻防戰,隨後,收到黃顯聲求援訊號的講武堂學生,也全部投入到了戰鬥之中。
在城中囂張跋扈的日本士兵,本以為此次進攻不會受到任何反擊,沒想到卻被大量警察打了個措手不及。激烈的戰鬥持續了數個小時,雙方都受到了不小的損失,但警察、學生因為人員損失越打越少,而日本士兵卻源源不斷的從各地調集過來,甚至日軍還派出了坦克和重炮,給我方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戰鬥一直從凌晨持續到了深夜,幾個小時之後,數百名警察和學生已經倒在了血泊之中,而日軍的進攻卻愈發兇猛,面對這樣的局面,無可奈何的黃顯聲只好率領部下帶上武器裝備,開始有序撤退。
在1931年9月18日這一夜,東北的高官跑了,第七旅的將士跑了,張學良留在家中的衛隊也不知去向,只有黃顯聲,帶著手下的警察和趕來支援的學生,英勇地留在原地,拼盡全力、用鮮血抗擊日寇,保衛了東北3000萬人民。這一夜,是屈辱的一夜,因為正規軍丟盔卸甲、全部四散逃跑,沒有進行任何抵抗。這一夜,也是光榮的一夜,因為黃顯聲挽回了蔣氏政府犯下的奇恥大辱,用英勇的反擊維護了中國最後的尊嚴。
後來,黃顯聲帶領手下來到了錦州,並在此地與東北軍建立了一條防線,抵擋日寇的進攻。而黃顯聲在錦州的這段時間裡,他大力發展地方武裝,成立了“遼寧抗日義勇軍”,而這,也正是抗日義勇軍最初的由來。抗日義勇軍的出現,掀起了一場對日寇的反抗高潮,義勇軍不畏犧牲、拼死奮戰,終於成功地將日軍第四混成旅逼退,收回了遼西地區。
而張學良的堂弟張學成由於受到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誘,選擇當了漢奸,四處為非作歹,而義勇軍由於顧及張學良和他的關係,只能處處避讓。但黃顯生並不這樣想,在他看來,所有背叛國家和人民的全都是敵人。於是在高子山一戰中,黃顯聲直接親自擊殺了張學成和大量偽軍。
後來,雖然正規軍全部撤離了東北,但黃顯聲帶領的義勇軍,卻一直留在此地奮戰到了最後一刻。而黃顯聲,當時也被稱為“血肉長城第一人”。
再後來,由於黃顯聲早已看穿了蔣氏政府的懦弱無能,於是在思想上選擇傾向我黨,小肚雞腸的蔣氏當然不能容忍,於是就將黃顯聲逮捕,整整囚禁了十多年。1949年11月27日,黃顯聲在重慶被蔣氏政府的特務殺害。
面對當時強大的日寇,中國人民並沒有選擇退卻,也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個像黃顯聲一樣的民族英雄,在危機來臨之時選擇了拼死抵抗,用血肉建立起了一堵新的城牆,才有瞭如今和平、富強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