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擁有同一個地理座標的行政區域,關係往往會比較密切,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廣東與廣西,曾同為嶺南一個行政區域之內,可謂同根而生,廣東因廣西而生,廣西也因廣東而名,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歷史根基。
那麼,廣東、廣西,他們是怎麼分開的呢?
先秦時期,由於五嶺群山阻隔,廣東、廣西同為百越,中原的華夏人將稱之為南蠻之地,視嶺南人為南蠻子。當秦始皇嬴政“南取百越之地”後,公元前214年在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今天廣東的大部屬南海郡,廣西大部屬桂林郡少部屬象郡,雖然廣東、廣西並不在同一郡治之下,但以當時的管理水平而言,彼此之間並沒有清晰的分界線。
公元前206年,趁著秦末大亂、楚漢相爭之機,代行南海郡尉趙佗封關、絕道,派兵擊並象郡、桂林郡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國都於番禺(今廣州)。南越國疆土“東西萬餘里”,包括今廣東、廣西大部分及今越南北部。這個在嶺南地區第一次建立古都政權的南越國,從某種意義上說,算得上兩廣真正“在一起”,不過這個時間並不長,僅有93年而已。
南越國終被漢武帝劉徹所滅。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呂嘉叛亂,漢武帝劉徹遣兵十萬平定了南越國,遂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從秦時三郡到西漢九郡,有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顯然想分而治之。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兩廣最為重要的點——廣信!初定南越的漢武帝龍顏大悅,詔曰“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意欲安撫、收攏民心,並把全國十三刺史部之一的交趾刺史部治所命名為“廣信縣”。廣信縣在哪裡呢?就在“離水(今桂江)與鬱水(今鬱江)的交匯處,即如今的梧州萬秀區。
廣信,居兩廣之要衝,扼潯江、桂江、西江三江總彙,四面環山,易守難攻,是兵家所爭的咽喉要地,史書也有這樣的描述:“南極水陸之衝,地總百粵,山連五嶺,前引長江,北背原阜,居百粵五嶺之中,連九疑七澤之勝,介桂廣之間、唇齒湖湘、襟喉五羊。”漢武帝將統領嶺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和蒼梧郡治所設定在廣信縣,顯然是看重其優越的地理位置。
事實上,在此後的300餘年時間裡,廣信一直是嶺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而今天的廣州呢,直到三國時期才出現。吳景帝永安七年(264年)從交州析出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另設廣州,州治於番禺,並逐漸取代廣信成為兩廣第一城。而隋代開皇十年(590年)廣信縣改稱蒼梧縣,這個風雲兩廣地區700年的古縣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唐代“分天下為10道”,開創了道和府建制,廣東、廣西同屬嶺南道。而唐朝所設立的嶺南道,治所位於廣州,轄境包含今福建全部、廣東全部、廣西大部、雲南東南部、越南北部地區,共劃分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由五府經略使統管嶺南五管,由廣州刺史兼任,後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
懿宗鹹通三年(862年),將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嶺南東道治廣州,嶺南西道治邕州(今南寧),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兩廣分而治之的雛形,不過唐代所置的“道”並沒有實際權力,權力集中於總管府、都督府、節度使。
廣東、廣西真正的分開,始於宋代。
宋初在嶺南先設定廣南路,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定為十五路,將廣南路分為東、西兩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今桂林),今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西大部屬廣南西路,廣南東路簡稱“廣東”、廣南西路簡稱“廣西”,廣東、廣西之名就是來源於此。
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的分界點,就是西漢所置的“廣信”那個地方。以此為基點,按山川地形而劃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之間梧州為界,賀江、雲開大山以東屬於廣東、以西屬於廣西。從此,基本奠定今天廣東、廣西的分界線。
儘管有云開大山天然分隔,但廣東、廣西兩地氣候、風土人情差異並不大,而且彼此往來密切。
隨著朝代的更迭,行政區劃調整在所難免。正因如此,即便處於不同的行政區劃之中,但交集卻經常會有。比如元代所置的湖廣行省,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事實上其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的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廣西、海南及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而今天的廣東則大部屬於江西行省。紅巾軍起義使得統治者察覺到大而無當的行政區劃不合理,分省勢在必行。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廣西兩江道從湖廣行中書省析出並升格為廣西行中書省。這就是廣西一級行政區劃之始。
明朝建立後,吸取了這種教訓,進行了適當的改革,兩廣地區置廣西行省、廣東行省,並把過去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欽州劃撥廣東統轄。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省”。
但是,明朝瑤民起義不斷,南海海盜烽起,加上越南又向粵西擴張,內憂外患之下,促使兩廣再次統一管理。景泰三年(1452年),當時兩廣“潯、梧瑤亂,……特遣一大臣督軍務,乃以命(王)翱。兩廣有總督自翱始。”這一建制完全出於平亂而設,最初尚不穩定,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為平“瑤亂”再派韓雍出任兩廣總督,才成定製,統領兩廣軍政要務,地方文武官員均受其節制。
成化五年(1469年),憲宗皇帝欽定在梧州設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總督府、總兵府、總鎮府,居中排程,東西兼顧,徹底平亂。從西漢置的廣信到“三總府”的梧州,已經成為兩廣地區的重鎮。
清初承襲明制,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自此,正式有了廣東省、廣西省的名號。但廣西兵禍連年,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廣西改土歸流後,才真正意義上歸入大清版圖。而管轄廣東、廣西兩省軍民政務為總督,稱“兩廣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初置廣東總督,兼轄廣西,總督府駐廣州,後遷往梧州。康熙二年(1662年),別置廣西總督,廣東總督移駐廉州,次年撤銷廣西總督,廣西政務復歸廣東總督管轄,廣東總督遷駐肇慶。雍正元年(1723年),重設廣西總督,次年再次裁撤。雍正七年(1729年),為統一西南軍事指揮權,鎮壓苗族起事,廣西政務暫歸雲貴總督兼轄。雍正十二年(1734年),廣西政務隸廣東總督管轄,更號兩廣總督。乾隆十一年(1746年),兩廣總督遷駐廣州。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清王朝,兩廣總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而後的民國時期各自以廣東省、廣西省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1949年10月14日,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五羊城頭,標誌著廣東全境解放,同年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49年12月11日,五星紅旗也插上鎮南關,標誌著廣西全境解放,次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3月廣西省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解放後的廣東、廣西煥發出新生的巨大動能,社會發展蒸蒸日上。
解放之後,廣東、廣西在行政區劃上最大的交集就是欽廉地區。1951年欽州、廉州(即今欽州、防城港、北海)從廣東劃入廣西,原本隸屬廣西的懷集縣劃歸廣東管理。1965年6月,廣東省的合浦、欽州、北海等市縣劃入廣西。在闊別了海洋600多年後,廣西再一次獲得了出海口。
無論是廣東還是廣西,都是嶺南文化的傳承之地,廣東、廣西各具特色,也各有優勢,更應該攜手發展,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