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魔王君。一個持續優質內容的創作者,專注底層邏輯看懂賺錢的本質真相。點選右上方“關注”,定期為大家分享有價值的乾貨、商業思維邏輯以及賺錢的那些事。
「別人10萬我才1萬」
我那個1萬元額度的同事,內心是很失落的,他是覺得銀行太瞧不起他了,別人給了10萬給他才1萬的額度,自己花唄都有3萬的額度,這不明擺著是欺負人嘛!
果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只能安慰他說,1萬其實還可以了,對比起那些批卡只給兩三千額度的2K黨、3K黨要好太多了。
同事表示非常不可思議,今時今日,怎麼銀行還能給這麼低的額度?這不是在打自己的臉面嗎?買個手機都要大幾千,兩三千額度當個買菜卡差不多了。
我側面去回答了這個問題,正常誰一個月要消費個10萬?坦白講,雖然銀行只給了你1萬的額度,但是你的月工資到了1萬嗎?
同事一時語噎,尷尬笑了笑,我也知道他,又不是地主家,月消費肯定到不了那個數,只是有其它專案套著自己的資金,拿來週轉週轉而已。
他又很感興趣得湊上來問我,這銀行發行信用卡,又是刷卡免年費,又是送什麼權益,而且跟商家合作經常有滿100元減50元的折扣活動,積分還可以換東西。活脫脫一個慈善家,而且自己按時還款也沒掏錢給它,所以,問題點在於這銀行怎麼賺錢的?看起來都賺不到錢這個樣子。
「銀行信用卡是怎麼賺錢的?」
同事這個聖母心,外賣都不敢點套餐,居然還操心起資本家能不能賺到錢來。
當然如果很籠統回答,銀行肯定有賺錢的方法,顯然不好糊弄他這個半小白。
所以我反問他,你覺得銀行發行信用卡,有哪些賺錢的方式?
同事列舉了他所瞭解到的,比如信用卡有年費、分期會產生手續費、沒有全額還款會有利息產生。
我則問,還有沒有?
他想了想,突然記起了還有一項,就是信用卡的額度也可以去ATM機取現或者轉賬現金分期,這個也是可以賺手續費的。
我點點頭,問還有沒有。
他再次想了想,如果你信用卡逾期了,會有滯納金的產生,這個反向來說也是銀行的一種收入。
我問同事還能不能想到還有哪一塊可以賺到錢的?
同事估計功課差不多了,也沒想到還有什麼了。
於是我反問道,假設我是一個遵守規則的人:一般普卡和金卡的使用者,刷卡可以免年費;我也不分期,所以不存在分期手續費;全額還款,不產生消費利息;不去ATM機取現,沒有取現手續費和利息;不現金分期,這個手續費也沒有;按時還款,也不會因逾期產生滯納金。所以問題是,像我這樣的人,銀行能從我身上賺到錢嗎?
同事很愣神,說像你這樣一毛不拔的人,銀行估計都要幹倒閉了。所以他覺得銀行從我身上確實賺不到錢,但是像我這種使用者畢竟是少數,也就是按「商業邏輯」平攤原則,我屬於拖後腿的那一位。
我於是很說了一個很現實的真相,像我這樣的使用者實際比例佔了絕大部分,而不是他認為的極少數人,甚至於還催生了很多羊毛黨,在薅銀行的積分羊毛以及權益羊毛。
同事搞不明白,這樣銀行還賺個屁啊!吃大戶也不是這樣吃法啊!
但現實是,銀行依舊屹立不倒,還是人們眼中的績優股,自家兒女一畢業都恨不得往裡面送。
所以,銀行肯定是賺錢的,這是由它的商業屬性所決定的。說它不賺錢,我覺得你這是在侮辱它。
銀行對付「鐵公雞」的秘密武器
信用卡實質在底層邏輯中是歸類為「貸款」,這就意味著它具備有「貸款」的通用屬性,可以透過分期手續費或者利息來賺錢,這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信用卡它則是消費貸款,這意味著它除了「貸款屬性」外,還有天然的「消費屬性」,而且它的發行無不強調這個「消費屬性」,也就是信用卡額度可以用於日常消費。
至於它是不是在掩耳盜鈴,自當別論了,因為很多事情放在臺面上來講就是要圍繞著「合規」。
就是因為這個「消費屬性」,再鐵的「鐵公雞」也不可能一毛不拔,當然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已經從你身上賺錢了。
我們知道,消費就是要你支出,而支出就涉及到另一個領域的「支付」,這個詞你可能知道它大概是怎麼回事,但是要你理解靠支付也能賺錢,可能就不太明白。
支付是交易用詞,也就是買賣雙方的一種消費行為買單方式,支付演變到現在常見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現金支付,另一種則是刷卡或者掃碼支付。
現金支付跟信用卡搭不上邊,而刷卡或者掃碼支付就是信用卡利用「消費屬性」賺錢的秘密武器。
平常人關注不到它的根本原因在於,在消費者的認知裡面,消費行為只在買賣雙方兩者間發生,也就是錢是給到商家的,商家標價多少,我支付多少。也就是賺錢也是商家賺,跟銀行有什麼關係?
實質上,關係大了去,「消費屬性」才是銀行信用卡業務中最核心的賺錢方式。
再鐵的鐵公雞,都不知道原來銀行就這樣悄無聲息從他身上賺錢了。當然,任何交易行為,不消費立省100%。
信用卡你不用,銀行從你身上肯定賺不到錢,當然,這行為就要給銀行付信用卡年費了,「不用」的畢竟還是少數。
「支付行為中,錢是怎麼流動的?」
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支付行為中,因為看不到這一層面的存在,所以簡單理解為「我的錢就是付給了商店老闆」也並沒有錯,邏輯也是這樣存在。
問題關鍵點在於,商家收到了你多少錢?
假設你在一家餐館吃飯,這頓飯花了1000元,正好你帶了張信用卡,繫結在微信或者支付寶裡面,於是你出示了「付款碼」,支付銀行卡選擇了你的信用卡。
這個時候商家會拿個掃碼槍來掃碼或者你把支付碼在對準掃碼盒晃一下,小票打印出來,你也支付成功了。
這個時候,你的賬單顯示消費了1000元,所以你認為商家肯定也是到賬了1000元對嗎?
實質上,商家並沒有到賬1000元。
那他到賬多少?
常規來說,商家實質上到賬996.2元,有零有整,少了3.8元。
1000元少了3.8元,商家會同意?這裡我們假設自己是開餐館的老闆,客人在你家吃了一頓飯,付了1000元,刨去各種成本如果是700元,那麼淨利潤是300元,3.8元和300元相比哪個大?如果沒有這一單生意,更別說賺錢了。
所以,餐館老闆傻嗎?他才不傻呢!
那這3.8元去哪裡了呢?這裡涉及到三個機構:一個是髮卡行,也就是用的哪一家銀行的信用卡;另一個是收單行,也就是掃碼裝置背後提供支付通道的支付公司;最後一個是銀聯機構,也就是央媽提供的清算機構。
這三個機構按照7:2:1的比例將你看不到的3.8元給分掉了,所以如此看來,你正常消費,只要你用到信用卡,他都能拿到因支付而產生手續費的70%。
所以你擔心銀行賺不到錢,那真是在侮辱它,客觀事實是很多商業銀行光靠這個70%的手續費都已經讓自己業績長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