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消費者,我們總是喜歡最直觀的東西,比如買汽車的時候會考慮零百加速幾秒,百公里油耗多少。比如買手機會考慮是什麼CPU,多大記憶體等等。
但引數畢竟只是引數,雖然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可終究是盲人摸象,並不能概括產品的全部。就像我們說這朵花好看,是紅色的,長度多少寬度多少,這些資料再詳細,也遠不如你親眼所見。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佬說“買電視不能光看引數”的原因。
但對於網購而言,消費者肯定是不能做到眼見為實了,引數就成了側面瞭解產品的唯一途徑。可是哪些引數對自己有用,哪些是商家的噱頭,各引數之間有什麼聯絡和影響,這些對於一般人來說就有點發愁了。
今天咱就聊聊電視的引數那點事。
哪些引數更值得關注
尺寸:
解析度,尺寸,最佳觀看距離建議
尺寸是最顯而易見但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數據,因為很多人並不明白尺寸到底對觀感提升有多大的作用,很容易框定一個尺寸,然後才對比其他引數,而這個尺寸往往都是保守的。可實際上只要不是級別差距過大,哪怕對方號稱再多的其他引數領先,都抵不過一個“大”字,除非你有很極端的使用需求,比如只是連xbox玩遊戲之類的。不然,同價位裡選更大的那個總不會錯,哪怕其他引數稍差。
面板型別:
拋開oled不算的話,電視的面板型別主要分為兩大類:軟屏和硬屏,兩者各有優劣。比如軟屏的原生對比度更好,對於黑色畫面的表現更優秀,畫面犀利分明,但可視角度一般;硬屏的色域更廣,畫面柔和,可視角度也更好,但對比度一般,還普遍容易漏光。當然,凡事無絕對,畢竟廠家也不是隻生產一種面板,逃不出一分價錢一分貨的定律。而且很多高階型號透過各種黑科技加持,是可以突破這些桎梏做出更優秀的畫面的,但總體而言這個算是技術層面的先天特性,而且包含了多項畫質關鍵引數,如果消費滿有明確的使用需求,在對應的面板型別裡選擇會更容易些。
峰值亮度:
峰值亮度和色域決定色彩空間
峰值亮度之於電視,就像馬力之於汽車,更高的峰值亮度可以側面證明一臺電視的畫質能力,影響畫質的各項表現。其實前幾年這個引數還是廠家們生怕被人知道的不宣之秘,但隨著競爭發展,現在廠家也會標出峰值亮度多少了。一般的入門級電視的峰值亮度都在300-500nit左右,中高階從八九百到一千幾都有。如果你平時只是看一下網路線上片源的話,其實三五百的亮度就左右已經夠用了。但如果你是原盤愛好者,那麼一臺峰值亮度更高的電視就很有必要了,尤其是對於HDR片源來說,差別肉眼可見。
控光分割槽數量:
控光分割槽效果示意
電視的根子就是玩光,顯示畫面就是因為背光透過液晶面板而產生,所以控光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要理解這個引數的作用不妨參考一下OLED電視,OLED電視之所以畫質犀利分明,就是因為可以做到畫素級別的控光,每一個畫素點都可以做到獨立明暗。而LCD電視想達到類似的效果,就需要增加背光分割槽的數量了,所以理論上講的話,控光分割槽越多越好。另外還得注意,我們現在常說的控光分割槽數量,其實指的是硬體層面的棋盤式控光分割槽數量,而不是個別廠家說的幾千幾萬個軟體層面的“控光分割槽”,購買時注意區分。
重新整理頻率:
重新整理率
可能受手機影響,現在不少人覺得電視高刷也肯定香。但這個引數對很多人來說意義不大,因為主流的影視訊號也就24、25,30幀這幾種,120hz的優勢更多的在於應付這些60h頻率不能整除的幀率上,還有就是為動態補償功能提供操作空間,這個引數對於新款主機和用電視連線電腦的玩家意義更大一些。如果你平時也就看看app裡的線上片源且預算有限,也不必盲目追求高刷。
運動補償:
因為常見的畫面訊號都是低於低於60hz的,而電視的重新整理率起碼也是60hz,動態補償的作用就是透過插幀讓畫面訊號匹配到電視重新整理率,獲得更流暢的畫面效果。但這個功能其實也並不是所有人的喜歡,原因有二:一是過分流暢的動態效果會讓畫面像塗了黃油一樣滑膩,丟失電影動態模糊的質感,湯姆克魯斯還曾經吐槽過這個功能。二是對於24幀的畫面,插幀演算法容易出錯導致畫面更加卡頓,如果你開了動態補償發現畫面更卡了,一般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畫質處理晶片:
索尼X1畫質晶片
畫質處理晶片類似於集成了畫面最佳化處理方案的一個“獨立顯示卡”,你可以簡單地理解成給畫面“加濾鏡”的一種技術。其中一般集合了廠家的各種畫面處理技術,屬於技術含量頗高,但沒法用簡單的語言描述的“內功”。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索尼電視的“X1”晶片,就是如此,也是索尼為什麼用著同樣的硬體卻能做到比別人更優秀畫面的原因。
只不過隨著技術發展,畫質處理晶片也不再是索尼一家獨有,比如三星有量子8K處理器,海信有Hi-view,LG有α9。但毫無疑問,擁有獨立的畫質處理晶片不僅是廠家實力的象徵,也是衡量電視畫質的重要指標,至於強多少?值不值?就看個人預算了。
哪些引數對你可能(功能)並不重要?
去藍光護眼:
最好的護眼是少看
調侃一點說的話,如果一臺電視的賣點是護眼,那它就是沒有賣點了。暫且不論這種根本沒法量化的"護眼"效果如何判定,看電視"護眼"和喝酒"養肝"有異曲同工之妙,賣得都是焦慮。真想護眼就控制觀看時間,保持室內明亮,別離得太近,比什麼護眼功能都強。要說可取之處嘛,其實也有,那就是帶護眼功能的電視也並沒有比不帶的貴,屬於附贈的賣點。
音質:
音質很重要,但電視畢竟只是電視
肯定存在電視裡音質更好的電視,但不存在比你二百塊錢買的低音炮音質更好的電視。想把電視做得輕薄就註定無法兼顧音質,這是硬性制約。如果你確實對音質有想法,還是配一套外接裝置吧。但請注意要外接音響裝置的話先看看電視有沒有eARC功能,這個問問客服就知道。
SoC:
電視不是手機
也就是CPU和記憶體配置這些了。很多大佬介紹電視的時候喜歡比較這個,可能因為智慧電視掛著"智慧"二字吧,所以難免和“智慧手機”類比一下。但電視畢竟是另外的品類,以現在的電視端app數量,只要你買的是新款電視,哪怕是最入門級別的都能保證你流暢執行,大部分的"卡頓"也並非是硬體問題,而是廠家的系統最佳化問題,Soc不會成為電視的那個“短板”。而且,買個配置更好的外貿電視盒子也就百八十塊錢,怎麼折騰都行。
夏普的8K SoC
要說唯一值得關注的點可能也就是soc還相容著4K畫面的部分訊號處理工作,但這個和“畫質處理晶片”是完全兩碼事,而且對於一般人來說屬於“普通人用不到,發燒友不稀罕用”——因為一般人沒有讓電視處理位元速率過高的片源的機會,而發燒友往往會藉助藍光播放器或者HTPC來處理畫面。這也是為什麼狗哥不建議你過分關注這個的原因。
總結:
說實話,對於電視來說,只要不是買了特別拉跨的那些,哪怕你買的是入門級產品日常看的也是美滋滋。但電視這玩意就屬於“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為什麼實體門店裡賣的往往會是中高階型號?也並不是因為去實體店的都有錢,而是因為把一堆型號排排坐,哪個更好看你一眼就知道了。
一目瞭然的效果
雖然網購的時候我們不能看到實際效果,但透過各種引數來透視一下產品,也不失為一種“心中有數”。關鍵就是要針對個人需求,明白哪些引數對自己來說更有用,不必盲目追求資料層面的高大上,畢竟買的沒有賣的精,除非加錢,不然有所得必有所失。合適,靠譜,就最好。
另外,這種技術科普類的文章很容易寫成“外行覺得深,內行覺得淺”,如果還有什麼疑問,咱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