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話題上了熱搜:你能接受孩子將來的平庸嗎?
說到北大教授丁延慶吐槽女兒的一段話:
“我小時候是學霸,6歲就把新華字典背下來了。我和老婆都是北大畢業,我們倆智商都不低。可我閨女跟我們比,那真是差太遠了......這就是天道,沒辦法。”
他的女兒學習很吃力,跟班裡倒數第二名都還有很大的差距。
有人問:“您作為北大教授,可以接受自己孩子是一個平庸的小孩嗎?”
他說,必須接受。不管你多麼優秀,你的孩子大機率都是一個普通人。
但丁教授也說,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過人之處。調皮的女兒給了他不少樂趣,他很願意保留孩子這種天性。
一個有趣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彌補自身能力的不足,她將來也會生活得很幸福,並能夠帶給別人幸福感。
他已經預設了女兒不能像他一樣取得那麼好的學術成績、社會地位,所以對孩子的學習也不再焦慮了。
在雞娃和內卷日益盛行的今天,父母真的要接受孩子不可避免要平庸的事實嗎?
李玫瑾坦言接受女兒是“學渣”!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的女兒數學是“學渣”。
她說,女兒上中學時數學成績很差,150分的試卷分數,才考了15分,無論怎麼努力她的數學就是學不好。
但李玫瑾並不焦慮,她說:“名牌大學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要讓她生活得快快樂樂。”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也在一次演講中發表過類似的觀點,說她的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
陳佩斯也在《圓桌派》中說,孩子上小學時不許他考一百分,否則就揍他一頓,孩子在小學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玩兒,就是要快樂。
郭麒麟的父親郭德綱,也曾多次在節目中說過,他從來沒管過郭麒麟的學習。
王朔在《致女兒書》中說:“我不需要你成功,我只要你快樂。”
針對這些名人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的言論,不少網友道出了真相:
“如果我是北大清華教授,或者有一棟棟樓收租,我也不會在意孩子學習成績,只希望Ta健康快樂就好。”
“我們普通人看看就行,當真就輸了。”
“你們的孩子明明已經躺贏了99%的普通孩子,你卻說自己已經躺平去接受她的‘普通’,這無疑是最毒的‘雞湯’,難怪許多家長都不相信。”
網友們看透了這些愛把“接受孩子普通人”這句話掛在嘴邊的名人身後,都有我們看不到的底氣。
丁延慶北大的博導和副教授,在教育經濟學研究方面有顯著成就。
他能給孩子提供的資源和支援都是普通人所望塵莫及的,所以他的孩子擁有常人不敢奢望的“試錯”空間。
丁延慶女兒在辦公室做作業
雖然他的女兒是“學渣”,但也是北大附小的“學渣”,這個起點就已經超越了很多同齡孩子。
無論他的女兒是學霸還是學渣,今後都不會為基本生存擔憂。所以他也才會有底氣接受女兒的“普通”。
李玫瑾當時沒有逼迫女兒死磕數學,轉而開始發掘女兒的藝術優勢。發現她有音樂天賦後,就重點培養女兒深度學習。
後來,女兒順利考上了一所藝術院校。畢業後,成為了一所大學的音樂老師。
陳佩斯在兒子陳大愚讀高中時,就把他送去了國外學習生物專業,留學回國後,就一直跟著父親從事話劇表演,多次參與父親的話劇,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郭麒麟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郭德綱坦然就說不想上就不上了,回來說相聲也行。
現在的郭麒麟“星”勢不可擋,不僅相聲說得好,各種綜藝節目、電視劇也是接踵而來,事業如日中天。
而王朔的女兒王咪中學時就已經赴美國讀書,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隨後回國在《藝術財經》雜誌擔任編輯。
對他們來說,即使孩子成績不好,依然能在其他興趣方面,讓孩子獲得成功,這是普通家庭不具備的實力與底氣。
我們該躺平,接受孩子的“平庸”嗎?
天才只是極少數,平凡確實是絕大多數人的宿命。
可我們就安心“躺平”,然後心安理得接受孩子的平庸嗎?普通家庭的孩子就真的可以徹底放棄努力了嗎?
接受孩子的平庸,對於孩子的未來順其自然,這的確可以讓很多焦慮的父母,暫時得到安撫。
但“平庸”和“平庸”大不一樣!
就像馬雲說的,“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建立了阿里巴巴。我本來只是想成立一家小公司,沒想到它變成了這麼大的企業。我最快樂的日子,是拿91元工資的時候。”
“其實錢有什麼用,財富有什麼用。我從來沒碰過錢,我對錢沒有興趣。”
馬化騰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都是普通家庭,沒有什麼特殊的,頂多是房子大一點。”
這些話我們真的不能當真,那些名人接受孩子平庸的話亦是如此!
曾看過鄭瓊導演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名叫《出路》。
她花6年時間記錄下了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命運:都市少女袁晗寒、農村女孩馬百娟和小鎮青年徐佳。
北京的袁晗寒出生於一個富裕之家,就讀於美院附中,她覺得讀書沒意思,媽媽便同意她退學。
退學後,她開過酒吧,做過營業員等多種嘗試,後來去國外留學,回國後開了一家藝術品投資公司,生活過得風生水起。她開公司就像開個店一樣,試錯成本很低。
湖北的徐佳高三複讀生,高考、工作、結婚,這是他的人生軌跡。
他三次走進了高考的考場,最後終於考進了湖北工業大學。畢業後的他,經過自己的努力在武漢有了房,有了車,如今晉升到了中產。
而農村女孩馬百娟出生於甘肅一個偏遠的山村,一家人全年的開銷不超過50塊錢。
十四歲就輟學了,之後連一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在16歲那年,她嫁給了表哥,她的人生出路停留在相夫教子上面。
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生活差距何其之大?也註定了他們不一樣的未來!
但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徐佳,還是收穫了不一樣的人生。
競爭是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狀態,孩子的人生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努力讀書依然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容易走出來的一條出路。
《超級演說家》的冠軍劉媛媛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家庭貧寒,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有時連吃飯都是個大問題,她就是透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農村考上北大。
正是超凡的學習能力,讓劉媛媛一次次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她說:“我總是能比別人學得快!”
她不斷嘗試與挑戰自己完全未知的領域,讓她一次次走向新的高度。
從貧窮人家的孩子,一路殺到《超級演說家》冠軍,再到成為身價上億CEO——劉媛媛,她的逆襲每一步都令人讚歎不已!
對於普通人家來說,我們可以接受孩子是個平凡人,但不應該放任孩子不去學習而變得“平庸”。
所以,別聽有的人說“接受孩子平庸”就心安理得地躺平,而是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孩子該學的知識依然要學。
“雙減”之後,打亂了以前的學習節奏,輔導班已停止,作業減少,孩子們也似乎更加開心了。
但如果孩子在課堂之外只顧玩耍,認為學習不再重要,這是危險的。
雙減只是減掉機械重複,對孩子學習幫助不太大的作業,並防止家長報過多的校外輔導班,讓孩子疲於奔命,這才是“雙減”的初心。
雙減≠不學!
保持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依然是孩子成長中頂重要的事情。大部分孩子未來依然要面臨中考分流的壓力,和幾年後的高考。
當然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並不是讓孩子又重新迴歸到學習“機器”,變成一個個“高分低能”的“巨嬰”,而是讓他們對知識渴望產生自主性與自驅力,養成終生學習習慣。
讓學習迴歸學習的本來面目,助力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更好地生活,這才是目的。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好平衡,不盲目焦慮持續雞娃,也不放任孩子在學習上“自由”,畢竟孩子心智不成熟,他們的學習生涯需要家長一步步引導。
·寫在最後·
我們這屆家長挺不容易的,但是想一想,貌似每一屆家長都不輕鬆。這或許就是為人父母必須要修的功課吧。
我們反對不顧孩子身心健康、過度雞娃的行為,從而造成的教育內卷與惡意競爭。
但是,我們也警惕一些“孩子可以平庸”的論調。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就是需要自己努力奮鬥,拼搏開創出來的,拼搏向上的幹勁會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開拓進取的精神、面對困難的勇氣、實幹的動手能力、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些都是我們這一屆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去做的事情!
你聽到哪一些勸人躺平的話嗎?你在平庸和平凡之間是如何定義的呢?
點亮在看,讓更多人看到,也讓我們評論區裡相見,來聽聽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