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床 " 是小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但如果 5 歲後還經常尿床,就可能是生病了。11 歲的汵汵尿床半年,到醫院檢查也沒有發現泌尿系統有什麼問題,後在深圳市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 " 龍崗三院 ")精神心理科主任王飛的 " 測試 " 下找出了問題的根源,原來是家裡有了弟弟後 " 失寵 " 導致的心理焦慮和抑鬱,以至於患上了 " 兒童遺尿症 "。
尿床半年,在精神心理科找到病因
" 汵汵 2 歲後就沒有尿床了,但從半年前開始,她幾乎每週都會尿床,甚至在學校上課時也會尿褲子。女兒本來就比較靦腆,再加上這問題被同學嘲笑,更是讓小孩產生厭學情緒,成績一落千丈。" 說起女兒這半年來的變化,汵汵媽媽很揪心," 剛開始一週一次,我們也沒有重視,甚至打笑地說她和 2 歲的弟弟一樣。"
輾轉泌尿外科、腎內科排除泌尿系統的問題後,透過醫生的建議,汵汵媽媽帶女兒到龍崗三院精神心理科就診。王飛初步瞭解情況後,有針對性地為汵汵安排了幾個心理測試。從青少年心理狀況和青少年生活事件調查問卷結果來看,汵汵學習壓力和人際關係的分數明顯升高,焦慮、抑鬱情緒指數也比較突出。
經過醫生耐心詢問,汵汵終於說出了隱藏已久的內心想法:" 自從有了弟弟後,幹什麼都要讓著他。弟弟睡著了我說話大聲一點爸爸都會罵我,如果我頂嘴還會被爸爸用皮帶打手。他們不愛我只愛弟弟了,只關心我學習好不好。" 汵汵變得焦慮、抑鬱、敏感、敵對,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給弟弟,也不願意帶弟弟玩,甚至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打罵、作弄弟弟。為了重新獲得家人的關注,她還學弟弟的語氣說一些幼稚的語言,用奶瓶衝弟弟的奶粉喝,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像弟弟一樣哇哇地哭泣,許多行為出現了退化。" 尿床也是行為退化的一種表現,如果孩子 5 歲以上,持續三個月平均每週有兩次尿床,就可能是兒童遺尿症了。" 王飛說道。
聽了這些,汵汵媽媽恍然大悟,意識到確實對汵汵有所忽視:" 確實之前對汵汵非常關注和寵愛,有了弟弟之後全家人主要圍著弟弟轉,還總要姐姐讓弟弟,對女兒只是在學習上格外關注,忽視了汵汵的心理需求。"
兒童遺尿症,科學教育從心理根治
王飛介紹,兒童遺尿症的病因複雜,與中樞神經系統、生理節律(睡眠和排尿)、膀胱功能紊亂、尿動力學、精氨酸加壓素分泌成熟延遲、遺傳以及各種應激事件和心理創傷等多種因素有關。母親大量吸菸、母孕期小於 20 歲也會增加兒童發生遺尿症的風險。
而汵汵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於同胞關係問題引發孩子的一系列退化行為。孩子的行為退化和父母的教育方式、自身性格和不安全型依戀關係有關。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和照顧,容易使其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而又任性的性格,一旦這種關注減少了,自然會把過錯歸咎於他人;內向、不自信的兒童,則希望自己能夠獨享父母的愛,不願意和弟妹分享。而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對依戀物件不信任,在平常的交往中有較高的焦慮或是迴避傾向。就像汵汵,一旦父母的關注轉向弟弟,會覺得自己被忽視,從而表現出更多的嫉妒心理、消極情緒和退化行為。
針對兒童遺尿症,王飛從父母教育和飲食用藥兩方面給出了建議。
父母應該對孩子一視同仁,特別是多胎家庭,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當孩子情緒和行為出現問題時,要給予平等的理解、溝通和傾聽。同時,要賦予孩子責任感,鼓勵他們學會分享,接受孩子的分享並立即誇獎這種行為,能夠強化孩子愛分享的習慣,改變 " 以自我為中心 " 的自我意識。
" 要做孩子的法官,先做孩子的律師。家長難免會比較兩個子女,以‘我完全是為你好’的名義,像法官一樣對孩子指責和批評,甚至懲罰孩子,但卻很少像律師一樣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捍衛孩子的正當權利。" 王飛特別指出," ‘比較式教育’在孩子小的時候是管用的,但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當孩子到了十二、三歲,隨著自我意識的提升,再用這種方法就容易產生牴觸情緒,這就是所謂叛逆期的到來,只有重新調整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多從孩子的心理需求出發,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己。"
在飲食用藥方面,王飛建議晚上儘量少喝湯、喝水或吃西瓜,鼓勵孩子進行膀胱功能訓練,最常用的是中斷排尿法,即有意識的在排尿中途中斷一下,然後維持幾秒鐘,再重新排尿,重複多次,可以增加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功能。如果非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可以考慮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但要注意藥物不良反應。
" 在心理醫生看來,雖然出現心理問題的是孩子,其實病根在家長。" 經過一個多月的膀胱功能訓練和親子關係調整,汵汵已經不再遺尿,能夠和弟弟一起開心地玩耍,臉上也露出了可愛的笑容。
深圳晚報記者 程文麗 通訊員 鄭紅豔
【來源:深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