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元旦期間,老同學來我家玩,談起了他們單位的一些事情。
同學告訴我,最近他們單位新提拔了一大批人,認識的幾位老同事也都提拔了,但他還在原地不動。
同學說,自己幹得不會比他們差,但為什麼就沒有得到提拔呢?
為此,他感到鬱悶無比、心情沉重、前途暗淡。便想找我聊聊,幫忙出出主意。
網路圖片
同學這人總體不錯,就是比較木納、老實,長期搞生產技術,養成了不願求人、不夠圓滑、不愛溝通的性格。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比較不會來事”。
我跟他說:“當官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你可以往技術方面發展,成為專業技術上的行家裡手。換一個目標,也許對你更好。”
“你也可以利用空餘時間,參加考研或專業技術職稱考試,不斷充實自己、調整自己、提升自己,為下一個目標積蓄力量。”我對他說。
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代償行為”,即當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時,會放棄最初的目標,透過實現其他類似目標的辦法,來尋求內在的滿足 ,也稱“心理代償”。
老同學在工作上遇到了障礙或者瓶頸,發展進入死衚衕,這時他就應該另闢蹊徑、調整目標了,而不是一味去強求,可以透過其他方式提升自己,或者等待時機另謀出路。
這說的就是代償行為。
在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某些人談戀愛失敗了,就把和她相似的另外一個人當成了新的追求目標;
原本計劃出去跑步的,可由於外面下起了大雨,就改為在室內健身………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
魯迅先生早年東渡日本,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有一次,一場電影中,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
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於是他棄醫從文,開始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
換了一個人生目標後,魯迅便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絡起來,最終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聖經》說:“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門”、“東邊不亮西邊亮”說得也是這個道理。
有些人一直想賺錢發大財,這個時候他就應該把全部的心思放到如何更好更穩賺錢上,而不是又想發財又想當官,這樣遲早會出事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說得也就是這個道理。
心理的代償往往是對現實中不足的彌補,可以有效地轉移痛苦,使心理獲得平衡。
知道自己的短處和缺點所在,及時地進行調整,揚長避短,從另一個方面取得成功,使自己得到昇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
面對競爭激烈的職場,建議大家凡事不要一直鑽“牛角尖”,也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如果付出努力了還得不到,就應該轉移視線,及時調整目標,去做另外有意義的事情,過不久也許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換一個目標吧,也許你的人生會更精彩!
網路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