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人物故事
第二十二期
大城市的小人物,做平凡生活的真實記錄者
以第一人稱視角,帶你走入平凡的真實生活
本期人物:40歲中年高管
本期主題:一個成熟、成功的中年人,他在社交維繫上抱有什麼樣的原則?或者說,一個人對社交抱有什麼樣的看法,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成熟的人?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真正的答案,但本期的主人公,他對待社交的方式與看法上,卻讓我頗感認同。
我們每個人,都因為曾經相熟、相交的朋友隨著時光流逝而漸行漸遠時,感到一種孤獨與悲傷,但這種漸行漸遠,或許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可怕。
我認為,從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種專屬於成年人的,社交哲學。
以第一人稱,講述他的故事:
我是一個從小便時常能感受到孤獨感的人,家境並不好的我,或許是受到父母有條件愛意的影響,我一直以來,都迫切的需要朋友在情感上的慰藉。
所幸的是,或許是從小便需要去“討好”自己的父母,我對人與人相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細微細節,抱有敏感的認識能力。
因此,在我從小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我總能很好地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在社交上無往不利,有著許多知心的朋友。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社會中還認同朋友等於人脈的概念,因此在踏入社會之前,我總覺得,我已經擁有了足夠的人脈。
或許每一個小孩總會對未來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但這種幻想並不會伴隨一生,因為現實總會以殘忍的手段,揉碎你的所有幻想。
然後讓你成為一個更加成熟的人。
熱衷於“關係”的我
卻毀於“關係”
在我成長的那個年代,對“關係”這兩個字十分看重,在我步入社會之前,我總覺得社會中一切利益的獲取,都離不開關係的存在。
我並不知道抱有這種想法是否是一件錯事,但在我真正步入社會之後,我才意識到,或許我在關係中投入了太多的精力。
當一個人開始相信一種觀點,開始秉承這種觀點行事時,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對其他觀點產生不屑一顧的感覺。
可想而知,對“關係”抱有深切期望的我,對所謂的能力、學識、工作技能,是打心底裡不屑一顧。
當別人還在寒燈苦讀時,我卻在有意的結識部門中的關鍵管理者;在別人思考如何精進時,我已經在行業的聚會中,表現得遊刃有餘。
我並不能否認,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獲得任何的利益,相反,我的第一次升職,便是來自於我與上級管理者的關係,透過這層關係,我成功的升任主管。
有時候,我覺得,如果公司中的所有管理者,都是隻認關係而不顧能力,那麼我必然可以平步青雲,以一種所向披靡的方式,快速的步入高層。
可惜的是,當我成為一名主管,開始跟隨新的管理者,步入新的崗位時,或許是崗位本身更為重要,或許是這位管理者是一名“聰明”的管理者,在主管崗位上的我,不僅沒有獲得任何寸進,反而在工作中頗受質疑。
但好在,善於“搞關係”的我,雖然在工作中屢有失誤,可不管是我的下屬,還是我的上級,都在以安慰、鼓勵的形式支援我。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犯錯,不可避免的有那麼一段無法勝任自身能力的階段,但會“搞關係”的我,是幸運的。
在職場中,當你在工作中表現的蹩腳時,大部分人都會盡可能地安慰你,而安慰你的目的,是不希望你改變。
而我幸運的是,我的上級,是一位希望我改變的人,因此在我一次工作疏漏之後,他和我說道:“你希望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還是希望再往上走幾步?”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受歡迎和升職似乎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前者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但對我更具吸引力的,卻是升職,因此我告訴他我的回答。
他語重心長地說道:“很多東西是不可兼得的,你想得到一些東西,就需要拋棄一些東西,把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我問他,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地方,他告訴我,企業所賦予管理者的權利,本身是伴隨著責任的,任何資源的調動,對企業都是一種風險。
而一個能力不行的人,調動資源的過程中風險不言而喻,可對企業來說,更可怕的是,一個善於交際的人,總有辦法、總有人幫其掩蓋失誤。
企業永遠不希望被矇在鼓裡。
人際關係的
基礎
如今想起來,我的上級或許在許多場合中為我的失誤進行過掩蓋,而他語重心長的一番話,一方面是希望我更好,而更為重要的是,他敲打著我,在向我下著最後的通牒。
可有趣的是,我當時聽到他的話語,內心湧起的卻是不屑,畢竟對於一個一直以來“搞關係”的人來說,他的觀點,更像是一種老實人的無用功。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現實總會以教訓的形式,幫助你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就在我不屑之後的不久,我便得到了應有的教訓。
我仍然沉浸在關係之中,既不關心自己的工作能力,更不在意部門的工作安排,我開始嘗試以越級相處的形式,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可管理者的層級越高,我的手段則越發沒有用處,我不僅沒有被更高層的管理者青睞,反而徹底地激怒了我的上級。
辭退,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教訓,這雖然使我感到失落,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杜絕我對“關係”的幻想。
可真正杜絕我對關係幻想的,是當我被辭退時,曾經那些與我肝膽相照的下屬,甚至是不願意與我共進一餐的人。
而當得知我失去工作的朋友們,與我聊天時總是表現得小心翼翼,我起初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只當是他們為了安慰我,而訴說著他們悲慘的近況。
但慢慢的我才知道,他們訴說悲慘近況的原因,並非是為了安慰我受傷的心靈,而是擔憂我會開口向他們借錢。
我自然不會向他們借錢,但其實以他們的生活來說,也不必擔憂於我開口向他們借錢,但這似乎在向我訴說著一個轉變。
這個轉變,便是當一個人踏入社會之後,所有的友情都將被利益所侵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締結,所依靠的雖然依然是三觀、情緒、愛好,但卻是建立在有著相同的收入能力之上的。
其實,收入不同本就在影響著一個人的三觀、情緒、愛好,上學時大家或許都喜歡泡在網咖之中,但成年後隨著收入的不同,很難再有著共同的愛好。
當我認清這點後,我才意識到,我所謂的關係、所謂的人際關係,本就一文不值,畢竟我與他們交往的核心,或許有著一絲希望獲得他們幫助、提攜的原因。
那麼,設身處地地想一下,我是否願意與那些希望獲得我幫助、提攜的人去建立友誼?我多半也是不願意的。
成年人的交際圈,是如何建立的?此刻我才知道,是建立在利益相合的三觀、情緒、愛好之中。
失去一些東西
得到一些東西
當我認清友情背後的利益基礎之後,我便有意地減少在交際中的投入,甚至可以說,我與大部分朋友,都不再聯絡。
當我不聯絡他們時,他們也不聯絡我,這無疑也讓我感到苦痛,畢竟我曾以為我們的關係是那麼的穩固。
但當我不再狂熱於交際時,我卻意外地發現,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學習,我的工作能力與對世界的洞察能力,都在提升。
或許正如我曾經上級說的那般,我獲得一些東西時,不得不失去一些東西,而選擇放棄社交的我,卻意外地收穫了工作上的突破。
雖然,能力飛速提升的我,並沒有像往常一般在工作中努力的結交他人,但我的職位還是不斷的提升。
對於企業來說,一個人的交際能力或許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可以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益。
雖然我的職位在不斷地提升,但我時常還是會感到孤獨,因為我的身邊,已經沒有任何可以交心的朋友。
有趣的事,卻在這一刻發生了,一位曾經感情深厚,卻許久不再聯絡的朋友,與我的工作產生了交集。
曾經他與我之間聯絡的減少,讓我覺得他是一位薄情之人,但他卻在與我工作交集的過程中,主動放棄許多利益,成就了我的工作成果。
我很不理解他的選擇,或者說,我對自己曾經的判斷產生了質疑,但在多年後我意識到,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那些許久不聯絡的朋友,不過是因為交集的減少而漸行漸遠,那些曾經的友情,並沒有隨著時間消失,而是隨著時間被隱藏。
或者說,是被隱藏在時間中發酵,當我們再次產生聯絡,再次產生交集後,這種感情總能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在利益的獲得與讓步之中,友情得以更有效地被見證與信任。
以我的視角
看他的人生
成年後的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與他人結交,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友情的到來與失去?
或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很好的應對方式,因為喜與悲之間,本就是得到與失去的區別。
許多人,甚至是包括某一個時間段中的我,都希望儘可能地抓住曾經年少時的友情,因為那時純粹、單純、不含利益的。
但維持這種友情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收入的差異、接受觀點的不同,或者說是生活區域的不同,都會使這種友情受到嚴峻的挑戰。
如果迫切地想要抓住這種友情,那麼不免會隨著這種友情肉眼可見的消逝而感到悲傷,但如果我們尊重這種感情,尊重這種消逝,反而會產生一種解脫感。
這種感情,其實永遠都沒有消逝,而是被隱藏在內心的深處,在不斷地發酵與醞釀,如果在未來有交集的機會時,則會迸發出更為強大的生命力。
如果未來不幸的沒有機會產生交集,那麼這種感情,則成為我們內心中一種獨特的回味,我們總能從中咀嚼出歲月的美好。
成年人的世界,友情會隨著利益的交集而產生更為強烈的締結,畢竟成年人的精力本就是寶貴的,本就是一種難得、且需要精密分配的資源。
以利益作為基礎,並不是一件功利、世俗的事情,畢竟成年人不同的喜好、三觀、思想,本就是由這世俗、利益的世界所塑造的。
利益作為基礎並無不妥,因為經受過利益考驗的友情,往往更為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