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有過迷茫的青春,誰沒有過焦慮的中年?
上有父母需要照顧,下有兒女需要撫養。
賺錢越來越難,可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
幹著最重的活兒,加著最晚的班,一覺醒來,壓力仍如海嘯般撲面而來。
有網友曾提問:怎樣才能過好這一生?
有個回答是:人到中年,請過高性價比的生活。
有研究表明,我們身邊80%的物品是不用的,常用的只佔20%。
總是想著有一天會用到,總是覺得丟了可惜,我們是和物品在爭奪空間。
越囤越多的東西,分散著每個人的注意力,也消耗著我們的精力。
很多時候,內心的壓力和外在空間的逼仄,會形成一種巨大的壓迫感。
使得我們無緣無故的發脾氣,逼得人想要逃離。
單位王姐要考職稱,可白天有幹不完的工作,晚上有沒完沒了的家務,王姐心急如焚。
索性,她把孩子,家務都扔給了老公,自己臨時租了一套房子,搬出來住。
新家只有一個衣櫃,一張桌子和一張床,還有幾件生活必需品。
不用再為搭配衣服勞心傷神,看書的時間反倒有了;
收拾房間也用不了多長時間,自由的時間反倒多了;
需要的東西很容易找到,心情反倒不緊張,也更好了。
王姐愛上了這種極簡生活。
回家後,她把家徹底倒騰了一遍。
不穿的衣服、鞋襪,用不著的東西、筆記本,囤了很久的收納袋、過期的護膚品……
扔的扔,送人的送人。
衣櫃空閒了,心也跟著敞亮了;雜物變少了,人也跟著輕鬆了。
看著乾淨利落的家,王姐像是脫胎換骨一樣,神采奕奕。
有人說:“丟掉的許多東西,像是卸掉身上的包袱,渾身舒服。”
寸土寸金的房間,不要被多餘的物件填滿,讓灰頭土臉的我們轉個身都困難。
不妨來一次斷舍離,清除無用的東西,也清零內心的雜念。
人生苦短的年華,讓自己從瑣碎的家務中抽出身來,養魚、種花、散步、交友……
留下更少的物件,才能換來更多的享受。
有句話說:“花苞很多,都不開的話,就要剪掉一些,讓它專注開一朵花。”
“人亦如此,一定要放棄一些,才能讓自己唯一的東西盛情綻放。”
誠然如此。
多刨坑不如深挖井。
強子是我們幾個朋友中頭腦最靈光的,他總能嗅到商機,但每次都堅持不了多久便草草收場。
他賣過服裝,也開過餐館;賣過家紡,也幹過家裝;辦過物流,也跑過運輸。
如今,人到中年,仍如浮萍一般漂著。
沒賺多少錢,也沒虧多少本,倒騰來倒騰去,把十幾年的青春折騰沒了,卻沒留下什麼家業。
另一個朋友王濤卻與強子截然相反。
最開始,王濤在一家廣告公司打工。
半路出身的他,白天跟著師傅給人安裝版面、門牌,晚上苦學設計。
王濤能吃苦,又肯學,時間一長,掌握了廣告的一系列流程和技術,儼然成了業內行家。
如今,當年的學徒已經成為一家廣告公司的老闆。
王濤說:“在這個行業做久了,從陌生人變成顧客,從顧客變成朋友,大家口口相傳,很多生意自然就找上門了。”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想擁有太多,卻又什麼都抓不住;總是想急於求成,卻一直處於焦慮中。
與其到處找出路,卻屢屢碰壁,不如沿著熟悉的道路走下去;
與其到處找方向,卻淺嘗輒止,不如朝著眼前的方向走到底。
法布林也曾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焦點上試試,就像透鏡一樣。”
專注一個目標,深耕一個領域。
點點滴滴積累下來的就是專業,天長日久沉澱下來的就是人脈。
這就是專注的力量,這就是精進的魅力。
這樣才能用更少的時間,換更大的成就。
亦舒說:
“城市中人,看似光鮮,其實個個暗藏漏洞。
高朋滿座,客似雲來,然而真正能傾心交談的,卻未必有兩三個。”
年少時,剛剛認識的點頭之交,就索要聯絡方式,新增微信好友。
以為這就是交朋友,攢人脈。
幾年過去,翻開手機聯絡人,許多名字都變得陌生,再也想不起來。
人到中年,認識的人雖多,可聯絡的只有那幾個;積攢的朋友不少,能交心的也只有一兩個。
友不在多,在於精,在於誠。
網友@貝殼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離職前,她是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認識的人多,眼界也寬。
走到哪都有熟人,遇到點事情也總有人幫忙。
後來,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有抑鬱的傾向,她向公司遞了辭呈。
回家後,她一面積極治療,一面關注著市場的變化,想著有一天能重返職場。
可扎心的是,她給工作中認識的朋友打去電話,對方要麼說沒空,要麼幾句客套話,就匆匆掛了電話。
她分明感受到對方的冷漠與虛假……
那段灰暗的日子,是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陪著她。
和她回憶兒時的故事,安慰她,鼓勵她,陪伴她走出陰霾。
一次離職,讓她看清了許多;一次生病,也讓她清醒了許多。
朋友,是你在熱鬧時遺忘,卻在孤單時想起的人;
是你輝煌時,躲在遠處祝福你,卻在你需要時,伸手扶一把的人。
手機裡成百的電話號碼,微信裡新增的上千好友,只是認識,並非都是朋友。
與其花時間結交人脈,不如時常惦記老友;
與其強迫自己融入不舒服的圈子,不如約三兩知己暢聊,舒適愜意。
因為即使你什麼都不說,他也明白所有。
朋友似大浪淘沙,真心實意的才會在最後留下。
人到中年,褪去了對奢華生活的嚮往,才明白,那不過是人生的負累;
半生已過,看透了對浮名虛利的追求,才知道,平淡樸實才更真實永久。
生活上,丟棄沒用的物件、購物的衝動、熬夜的習慣、想逃離的圈子、許久不聯絡的人…
事業上,沒有哪條路好走,如果有,專注便是捷徑。
社交上,不要把太多時間浪費在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中,留點時間給家人和朋友。
文末點亮【在看】,願你我的生活都像濾鏡一般,過濾掉身邊的聒聒噪噪,還原生活最初的美好。
作者 | 瑾楊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