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嚼酒是怎麼回事?歷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口嚼酒,真的是把米放嘴裡嚼完了之後吐出來,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之後,這東西就變成了酒嗎?
口嚼酒歷史上真的有,我們的祖先真的用過口嚼的這種方式來釀酒。早在公元五世紀的時候就有關於口嚼酒的記述了,這個記述在《魏書》卷一百,“嚼米醞酒,飲能至醉”。但這並不是咱們國家的祖先所獨有的。其實,很多國家很多地區都有人用過這種口嚼的方式來製造酒。包括現代社會,比如非洲或一些原始部落,有很多地方的習俗就是口嚼酒。
在臺灣歷史有個賽德克巴萊的故事,當年土著民和日軍侵佔者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矛盾積怨,但是怎麼爆發的呢?電影當中的詮釋是,賽德克巴萊那個霧社他們搞了一場婚禮,邀請了一些日本軍方的人來參加這個婚禮。結果在這個婚禮上,就上了口嚼酒給日本人喝。日本好多軍官就不喝,說我才不喝這骯髒的東西呢。那比較淳樸的土著居民就被傷害了,然後就起衝突並動手了。這是電影當中展現的,其實和史實很接近。從這塊我們知道,不說是中國古代,就是賽德克巴萊發生的那個時候,大概距今不到100年。幾十年的時間裡,在臺灣地區原住民還在用這種方式來釀酒,而且這種釀酒方式在臺灣原住民當中相當普遍。一直到1957年7月1日,臺灣地區才正式頒佈了法令,禁止山包釀造私酒。
我們再回頭看釀酒的過程和釀酒的歷史。其實說起來,中國人釀酒的歷史是悠遠的。而釀造這種發酵類的酒,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叫法叫做“米酒”。而中國做這種用米為原料或者用糧食為原料的米酒,大概經過三個時期。第三個時期叫做“藥酒法”,就是做出酵母來,然後拿著一個酵母來做這個酒;第二個時期叫做“作糵法”,很奇怪的名字是吧,但是人家就讓叫這名兒,它是用發了芽的谷來做酒;而第一階段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這個“咀嚼法”,我們也可以管他叫“口嚼法”。很多專家分析,是源於母親用嘴去咀嚼米飯去喂嬰兒,可能不知道怎麼著就有一口沒喂落在哪了,時間一長自然發酵了,就變成酒的這個樣子。人們就發現了這東西挺好,於是就慢慢去做。
每個國家都有可能有,只要它夠原始,而它也有兩個特點。
一個特點是,嚼這東西的必須是女性,無論是我們看的電影還是賽德克巴萊地區的口嚼酒,都是女孩子嚼。我們今天能夠得到的最為確切的記錄,其實還是臺灣地區的口嚼酒記錄。17世紀荷蘭人佔據臺灣的時候,他們就發現好多原住民都用老年婦女嚼的米來做酒。這種酒大概需要發酵兩個月左右就能喝了,並且這個酒儲存時間越長,酒性也越厲害。儲存10~15年只算是普普通通,儲存30年左右才是佳品。有一本書叫做《被忽視的福摩薩》,福摩薩就是當年荷蘭人發現臺灣地區的時候給臺灣地區取的名字。如今去臺灣的時候還會發現有很多酒店叫“福爾摩薩”或者“福摩薩”等等。當時荷蘭人的記述裡說,老婦人細細咀嚼之後,會把細碎米飯吐在一個小壺中,直到約有一個品脫才好。1品脫換算過來,大概500毫升。還有一些比較講究的地方,是未婚女子來嚼這個酒。臺灣地區有一本書叫《臺海使槎錄》,講了“未嫁番女口嚼糯米後,藏三日,略有酸味為曲,舂碎米和曲置甕中,數日發氣,取出攪水而飲,亦名姑待酒。”這是很講究的,是非常高貴的一件事情,不是說誰都能夠去享用這個待遇的,也不是說誰嚼都可以的。
第二個特點是,要不斷地重複把自己嘴裡的東西吐到容器裡。500毫升一瓶,一點兒一點兒地嚼完了往裡吐,得吐多長時間?!這是純手工製作,當時的人認為它是有靈氣的,可以和神溝通。口嚼酒也成為一系列故事電影的創意源泉,體現了當時的歷史特點。
原始歸原始,但是它很好用。你想嘗一下“口嚼酒”的味道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