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的水泥森林裡壓抑太久,讓很多人渴望迴歸自然。在戶外,人們與自然親密接觸,露營、徒步、釣魚……各種親力親為的活動既是一種挑戰,也是讓身心享受自由的方法。
人們帶著興奮感與新鮮感來到戶外,欣賞沿途的風景、釋放內心的情緒、體驗跌宕的旅途,讓戶外逐漸成為當下城市人新興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
戶外可以有哪些玩法?它為何如此吸引人?與自然接觸的各種活動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
我們採訪了蜀國飛蠅、荒野召喚、波浪山谷這三個戶外品牌的發起人,和他們聊了聊露營、自然和飛釣的故事。如果你對戶外感興趣,不妨來聽聽達人們的心得吧。
01
蜀國飛蠅:
釣魚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
在戶外,除了露營、徒步,還可以做些什麼?近幾年來,釣魚成為許多人週末親近自然、放鬆身心的戶外活動方式之一。
在釣魚的諸多方法中,飛釣是比較獨特的一種。它是使用特殊的飛釣線、飛釣杆和人工擬餌,利用獨特的揮舞技術和線本身的重量,將線和餌丟擲去,然後慢慢回收線,利用不同手法和水流狀況表現擬餌的活動,吸引魚兒攻擊上鉤的一種釣魚方法。
傳統釣魚是透過魚餌的味道,靜候魚兒上鉤。而飛釣是透過拋投讓毛鉤落水之後模擬昆蟲、小魚等在水中的自然姿態,釣取兇猛的攻擊性魚類。
飛釣利用擬餌吸引魚兒攻擊上鉤。圖片由宇哥提供
2013年,宇哥開設了自己的飛釣網店“蜀國飛蠅”,這也是西南唯一一家飛釣工作室。除了經營飛釣裝備以外,他還會組織飛釣交流會、線下推廣飛釣知識等。
戶外品牌Simms的一段廣告給了宇哥飛釣啟蒙,影片展示了一個老頭騎著摩托車,揹著水沙發去寬闊溪流玩飛釣的場景,這種新鮮的方式讓他覺得很酷。
與水域親密接觸的釣魚過程。圖片由宇哥提供
宇哥最開始接觸釣魚時玩的是“路亞”——透過人工製成的假餌,在水中模擬栩栩如生的自然小魚、小蝦、昆蟲等吸引魚類發動攻擊。和路亞不一樣,飛釣是透過自己製作毛鉤,模仿飛蠅、蚊蟲、蜻蜓等有翅昆蟲落水,來吸引兇猛掠食性魚類。親手綁制毛鉤是宇哥在飛釣中最喜歡的部分。
親手綁制毛鉤。圖片由宇哥提供
“因為你釣魚的時間沒那麼多,一個星期可能就一次,大部分時間就是在研究魚吃的東西、毛鉤的材料、毛鉤的綁法、針對不同環境所使用的不同釣法、在流水或者緩水的不同操作等,這個過程也是一種樂趣。”
2018年左右,隨著短影片平臺的興起,飛釣在國內實現了一波增長和普及,許多人透過影片瞭解到這種釣魚方式並被其吸引,但總體來說,飛釣在國內仍是一種小眾的玩法。宇哥並不認為飛釣是所謂“釣魚的天花板”,只要肯花時間去學習去了解,就會發現它和普通釣魚是相通的。
宇哥經常飛釣的地方有阿壩州、西嶺雪山和秦嶺。圖片由宇哥提供
許多人放棄飛釣基本是出於兩個原因,一個是線拋不出去,一個是釣不到魚。
對於剛入門的新手,宇哥推薦他們入手一套便宜的杆線套裝,找一片有魚的水域,從練習拋投開始。路亞的拋投是靠餌的重量把線帶出去,而飛釣是靠線的重量把餌帶出去,因此更難掌握,也更需要練習。
在國內玩飛釣的目標魚群主要是馬口、白條等小型魚;國外的目標魚群則主要是冷水的虹鱒、褐鱒、三文、紅點鮭等。在四川,宇哥經常去釣的地方有阿壩州、西嶺雪山的水域,現在他常常開車去秦嶺。
釣魚人把沒釣到魚稱為“空軍”,對宇哥來說,“空軍”與否並不會影響他的心情,他更在乎的是與家人朋友一起在野外度過一段時光的過程。
釣魚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圖片由宇哥提供
“釣魚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在城市裡面工作了一週,壓力值會很高,週末出去呼吸新鮮空氣,用釣魚來刺激自己的腎上腺素,第二天回來上班的時候,心情會好很多。”
相對傳統釣法,飛釣也是更環保的一種方式。傳統釣法要用各種餌料在魚塘裡“打窩”,用氣味來吸引和聚集魚群,而飛釣只需要羽毛或者其他材料製作成一個類似昆蟲的餌,就能誘魚。
同時,在飛釣的前期準備中,人們往往要做大量的功課去了解當地的水域環境、瞭解魚的生活習性和它們在不同季節的喜好,釣魚過程中也會更敏銳地去觀察自然環境中的各類昆蟲。這些深入的瞭解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到魚的稀有,讓他們更有動力去保護環境、減少破壞。
02
荒野召喚:
在荒野,找到了屬於我的自由
荒野召喚成立於2020年,是一個專注於野營體驗、戶外探險、活動策劃及影像製作的品牌。在去往“荒野”的旅途中,他們會將音樂、藝術、環保、教育、美食等內容融入露營體驗,在深度接觸自然的同時,也讓戶外活動多元起來。
將音樂、藝術、美食、環保等主題融入露營體驗。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荒野召喚的發起人卞卡有著許多身份,學環境藝術設計出生的他既是一名攝影師、獨立導演,也曾做過復古改裝機車工作室,策劃過黑石復古展等活動。
因為喜歡攝影、喜歡摩托車,他常常有機會進入川西,被那裡的自然環境所吸引,逐漸愛上了露營這種生活方式。
荒野召喚發起人卞卡。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他所涉獵的露營方式叫“Bushcraft”,直譯過來就是“叢林生存技能”。它包含了一系列戶外知識和技能,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可以讓人在戶外環境裡自在地生活。
Bushcraft的技能包括生火、搭建庇護、使用工具(比如刀和斧)、覓食、烹飪、雕刻、使用天然材料製作容器、繩索等等。
Bushcraft叢林生存技能。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從最開始在國外網站上觀摩大神們的影片,到第一次去到成都周邊的森林公園露營,卞卡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Bushcraft的挑戰。
比如第一次春節期間的露營,山裡下著雪,卞卡的睡眠系統沒有準備充分,導致他一晚上沒睡好。在不斷的實地探索中,卞卡把困難變成了學習的過程,甚至是一種享受。
“我不會把它們看作一種打擊,在這個過程中我是學習到經驗的,自己的技能會越來越強。”
“遊牧式”露營。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荒野召喚推出了很多主題的營地路線,被稱之為“遊牧式”露營。
去年,他們在阿壩黑水的三奧雪山腳下策劃了為期三天的營地活動。活動邀請到世界節奏行為藝術家松源帶來即興創作;帶領大家體驗Bushcraft;開展3小時的叢林徒步;在星空和雪山下看電影、放黑膠;還邀請到“多恩餐廳Dawn Bistro”將拉美菜系帶到荒野。
美食、音樂相伴的營地活動。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在“五感開啟”的主題活動中,荒野召喚邀請到多器樂演奏者KUN、獨立音樂人王果、朝廷、手碟藝術家子千等,在新都橋的薩瑪營地共度了三天兩夜的旅程。期間不僅有美食、音樂相伴,還有瑜伽冥想、大地藝術裝置的製作等環節。
“50年不褪色”則是一次與影像有關的營地之旅。荒野召喚邀請到長期研究傳統黑白膠片攝影和古典工藝的匠人夏雨老師,用明膠銀鹽的方式為參與者定格了他們與雪山冰川的合影。旅程中,還有來自Raw Heart的美食陪伴。
和自然、和他人連線。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參與荒野召喚營地活動的人們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就想找個風景好的地方放空發呆,徹底慢下來;有的則是為了某一期的主題,比如荒野音樂會或者美食選單;還有的人是對露營感興趣卻沒有嘗試過,他們想在營地活動中學習一些簡單的Bushcraft知識。不管怎樣,和自然、和他人的連線是共通的。
豐富的戶外活動。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荒野召喚選擇的目的地通常是一個相對原始的森林,一個真正的荒野。一條線路的最終確定前後耗時可能有一個多月。
前期,卞卡會和朋友、同事一塊兒踩點,在覺得喜歡的地方真正住上一兩晚,然後去構想這個地方能做些什麼事兒,能發生什麼故事。
比起去到一個地方,他們覺得能在那個地方做些什麼事兒是更關鍵的。荒野召喚就像一個分享者和橋樑,把城市裡的人帶到美麗的自然中,再把音樂、美食、藝術等生活方式搬到森林裡,讓人們更好地與自然互動。
城市中的露營。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之所以把露營的整體配置設定得比較高,比如採用頂級的帳篷、配備精心烹飪的美食,也是為了減少人們在森林中不必要的負擔和煩惱,讓他們能把更多的精力留給欣賞自然、感受自然。
對於從未體驗過露營而想要嘗試的新手,卞卡建議他們多學習一些露營的實用技巧和知識,比如用火的安全、營地位置的選擇,這些知識關乎人們的生命安全,在野外尤其重要。
與自然親密接觸。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熱望本已在,蓬勃脫塵埃,沉沉長眠後,野性重歸來。” 《野性的呼喚》一書中如此寫到。在荒野中,人們找回丟失已久的野性,以及屬於自然的那部分純真。
就像卞卡曾引用攝影師Hamid Sardar-Afkhami說過的那句話:“荒野不是什麼神奇的地方,它只是被我們遺忘已久的生活方式。我在這裡,找到了屬於我的自由。”
03
波浪山谷:
療愈“自然缺失症”
在充滿煙火氣息的建設北村小巷裡,藏著一家特立獨行的戶外生活空間。店內不僅為戶外愛好者提供各式戶外裝備和用品,時常還會舉辦線下交流會,分享親近大自然和探索戶外的生活方式。
這家店的名字也帶著自由的氣息——“波浪山谷”,有山有水,還有一顆浪漫的心。
波浪山谷 / 攝影:Simon一築一事
波浪山谷由瑞球和張洋共同成立。團隊一共四個人,其他兩位夥伴各自負責產品和設計。旅行是瑞球一直以來都熱衷的一種生活方式,她從小便獨自去往內蒙古、雲南等地,這些經歷賦予了她自主獨立的個性。2019年,她一個人前往格陵蘭島,廣袤的冰川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寂靜和孤獨。
這是一種“好”的孤獨,重新回到城市以後,她不僅為自己能獨立完成旅程而感到內在的滿足,心扉也因此敞開,變得更加開闊,許多瑣碎的小事不再成為困擾,也讓她養成了定期去自然裡“充電”的習慣。
提供各式裝備和用品的“戶外超市”/ 攝影:Simon一築一事
對自然的渴望是一種天性。瑞球引用了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伊甸園的龍》中提出的宇宙年曆。薩根把138億年的宇宙歷史壓縮到1年裡。日曆的每一秒相當於438年,日曆上的一小時相當於158萬年,日曆上的一天相當於3780萬年。
在這個日曆裡,人類在12月31日才誕生;在晚上11:59,人類才有了第一個城市。這麼久以來,人類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城市化的時間不過短短一瞬。在人類的DNA裡,一直鐫刻著與大自然連線的母體般的記憶,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去到自然裡,就有一種迴歸母親懷抱的感覺。
琳琅滿目的戶外產品 / 攝影:Simon一築一事
波浪山谷所做的事情均圍繞自然展開。除了提供戶外用品,他們還策劃戶外徒步旅行的路線,帶領人們去到川西藏地,探索西南地區複雜多元的地貌景觀和人文風俗,推廣健康可持續的戶外生活方式。
最近,他們還打算把波浪山谷二樓的空間打造成菜地,實踐並分享“樸門永續”的有機農業。瑞球希望這個空間不止於一家咖啡館和戶外超市,更可以是一個戶外生活愛好者經驗交流的資訊集散地,一個親和、輕鬆的文化社群。
二樓戶外空間 / 攝影:Simon一築一事
今年9月、10月,波浪山谷策劃了兩次旅行線路,目的地是塔公草原,人們在親近自然的同時還體驗了藏文化中的唐卡、冥想等活動。
藏地文化體驗。圖片由波浪山谷提供
他們大部分都是專程從外地飛到成都來的戶外愛好者,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待人寬厚質樸,很能吃苦。和獨自旅行不一樣,帶隊出行中,瑞球能透過客人的視角,再次感受到壯麗風景給人的震撼,也會因為他們的驚歎而驚歎。
領略自然之美。圖片由波浪山谷提供
“第一次帶客人時,晚上他們全部從房間裡面跑出來看星空,感嘆到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那麼美的星空了,那一刻我就覺得我們在做對的事情。”
旅行和戶外的經歷大大豐富了瑞球的閱歷,從一個原本在上海經營獨立服裝店的店主,到戶外生活方式的推廣者,她看待世界的眼光變得更廣闊,也更寬容。最重要的是,她依舊對許多事物保持著好奇心。
比如她今年參與了四種不同型別的培訓課程,其中就包括自然體驗師的認證。蓬勃的求知慾驅使她去了解更多感興趣的事物,這些都是長期的戶外探索給她帶來的積極影響。
療愈“自然缺失症”。圖片由波浪山谷提供
“自然缺失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那些996和在大廠裡頂著高壓的年輕人。我很幸運,不僅能意識到這些問題,還能做一些事情來幫助別人。”
瑞球也為我們推薦了一些波浪山谷的特色單品,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好貨吧!
01 / 水壺
24-48小時保溫保暖的1L裝水壺,短途旅行中使用很便利。
圖片源自網路
02 /竹節木板桌
張師自制竹節木板桌,四川常見的竹子和一些五金件拼接易組裝,趣味性十足
圖片由波浪山谷提供
03 /氣泡米酒
波浪山谷和周邊農場合作的氣泡米酒,自然發酵自然釀造,純有機,連砂糖都是有機的,口感清爽米味香甜。
圖片由波浪山谷提供
-
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寫道,“如果兒童成長在一個狹隘的充斥著電子器件的世界裡,很多人都因此會發展成為受電線控制的、自以為無所不知的人。然而,一個充實、廣博、神秘、值得孩子敬畏的世界,對孩子們和我們來說都是真實存在的。”
這個充實、廣博、神秘的世界就是大自然。不管是荒野召喚的野外露營、波浪山谷的徒步體驗,還是蜀國飛蠅的溪流飛釣,城市裡生活的人們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向自然迴歸,與“母體”連線,在戶外獲得滋養。
充實、廣博、神秘的世界。圖片由荒野召喚提供
身處快節奏、充斥著電子裝置的現代世界中,更需要一次次去到戶外,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療愈自己,從中體認生命的深邃與寬廣。希望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組織,收拾起行囊,隨心出發。
主編:牧之、鶴鶴
編輯:坦柔
撰稿:坦柔
攝影:Simon一築一事;或見圖注
校對:Eva
設計:阿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