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無人系統、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等等新名字、新技術,已經不僅僅是兵器發展的未來時,而是進行時了。當然,有些領域的技術發展更快,比如無人機、大資料在偵察、察打一體等方面的應用;有些領域還處於研究階段,比如在地面戰鬥中使用高度自主的無人戰車,蜂群無人機和蜂群彈藥;少數領域則報道極少、專業性更強,外人難以瞭解甚至猜測其實際的技術水平,比如人工智慧在指揮決策、情報戰、網路戰中的應用。
這些新技術也是兵器科研者們關注和研究的物件。智慧感知、智慧決策、智慧行動、智慧保障等“智慧+”的戰爭形態,多域融合、跨域攻防、無人自主、叢集對抗、虛擬與物理空間一體化互動等新能力,可不僅僅是兵器科研者口中的時髦詞,很多方面都已開展深入的研究。當然,大家碰到的問題也很多。
因此2021年7月召開的“未來戰爭與智慧+兵器”青年科學家沙龍,吸引了50餘位國防科研工作者、學者參加。
他們有90%以上不超過40歲,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按照會議主持人的話說,這有兩大目標:第一,培養和扶持國防科研後備力量,第二,促成“領導一走大家更加的活躍”的會議氛圍。會議也確實很活躍,很多在研技術、設計思想、困難問題,都是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很難接觸到的。
會後形成了一份《未來戰場環境下的智慧兵器技術發展建議》,很“不客氣”地指出了我國目前在智慧兵器發展方面的主要問題和不足:一,多學科交叉融合“堵”,顛覆性創新理論少;二,產學研協同攻關“弱”,卡脖子技術突破難;三,超複雜設計理論“缺”,兵器智慧化升級慢。
具體啥意思,筆者就不展開細說了,畢竟咱軍迷也不是業內人士、不幹這行,沒必要打聽那麼清楚,也沒必要看什麼一二三四五的報告。還有“AI+雲網群端重構戰場生態”“協同毀傷功率疊加效率”“因子池”“Yolo V3”“Yolo V4”等等專業詞彙,念著都繞口,以後有時間再學。
“快速迭代”“攻堅靈巧引信”“慎思式和反應式巡飛群”“變構、異構、重構”等詞彙,倒是能聽明白啥意思。因此筆者就從一個軍迷、外行、看熱鬧的角度,說說自己都在會上聽到過哪些好玩的東東。
P.S. 《兵器知識》雜誌的投稿郵箱已更換,新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