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爆發之後,英法聯軍與納粹希特勒的第一次交鋒,德國納粹就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並且德軍所執行的曼施坦因計劃,突破了法國的重重防線,打得英法兩國主力四處逃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曼施坦因計劃背後的故事,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長按點贊,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文章。
1940年5月,二戰西線戰場一觸即發,對戰雙方是德軍和英法聯軍(還有比利時、荷蘭),盟軍的兵力有三百七十八萬,德軍有三百三十萬;盟軍的坦克有三千多輛,而德軍僅兩千多輛;盟軍的戰機有兩千七百多架,德軍有三千八百多架。
從整體上來說,盟軍佔優勢。但是從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戰到6月22日法國投降,德軍用了極短時間就得到了巨大的戰果,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這就要說到曼施坦因計劃了,在說這個計劃之前我們先看看在一戰的時候德國是如何輸給法國的。一戰期間,德國為了擊敗法國,他們實行了一個預設行動,施裡芬計劃。
計劃是這樣的,因為法國在德法邊界修築了一系列堅固的堡壘,如果德軍從這裡進攻的話,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所以德軍打算從北部的比利時平原進攻法國。他們將部隊兵分左右兩翼,其中德軍進攻的主力軍是右翼。攻入比利時之後又把左翼看作一個軸向左進行了一個大旋轉,將巴黎和法軍的側揹包抄。
但是這一計劃卻由於種種因素而失敗。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一戰之後,槍主導了戰場,戰爭形式變成了塹壕戰,或者說壕溝戰,也就是兩邊瘋狂地挖溝,然後架設鐵絲網,再用槍火炮封鎖。在這種情況下,防守一方獲得了巨大的優勢,基本是誰進攻誰倒黴。往往是兩邊相互傷亡十幾萬人,但是戰線幾乎動也沒動。
施裡芬計劃失敗了,最終德國也輸掉了這一戰。戰後,德、法雙方都進行了戰後總結。法國的結論是防守贏得總冠軍,所以他們更進一步,耗費了無數的時間和錢財在法德邊界修建了一道馬奇諾防線。德國得出的結論是,他們的進攻出現了問題,德軍需要一支能夠撕開敵人防守的新式部隊,所以他們把寶押在了坦克身上。
1940年,德國再度崛起,這一次希特勒的德國將再次挑戰法國。雙方會如何出招呢?我們先簡單看一下佔地情況,德法邊界是漫長的馬奇諾防線,北面是阿登森林。西歐地段整體都很平坦,不過這裡有非常多的河流,萊茵河、摩澤爾河、海斯爾德河、索姆河、瓦茲河等等。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法國統帥甘末林的計劃,法國的統帥部判斷,第一,德軍不可能硬攻馬奇諾防線,第二,德軍只可能透過北邊的比利時或者南邊的瑞士展開進攻。不過南邊的山比較多地形條件惡劣,並且地域相當狹窄,因此德軍最有可能的進攻方向就是透過北邊進擊比利時。
那麼德軍具體會從比利時哪個地方發動進攻呢?甘末林的判斷是,德軍將從那慕爾-列日以北的比利時平原一帶展開進攻,從阿登森林突擊的可能性不太大。因為阿登地區缺乏鐵路以及公路網,坦克和摩托部隊透過比較困難。如果從阿登突擊,德軍只能“緩慢地展開”,其需要耗費的時間之長,將足以讓法軍從容地調集軍隊進行反擊和應對。
由於法國、比利時邊界沒有危險,因此在這裡駐守防禦,等著德軍將比利時擊敗後再攻過來,是個不太明智的做法。所以甘末林覺得英法聯軍應該在比利時建立防守堡壘線,依靠河流、運河以及要塞,再一次透過防守取得勝利, 不過令人尷尬的是,比利時在當時是保持中立態度的。
因此英法聯軍是不能在德軍還沒攻入比利時之前就進入比利時的,但是比利時自身也明白,一旦開戰,自己首當其衝。所以比利時還是暗中同英法有秘密接觸的。但很遺憾,他們之間並沒有進行深入地密切協同,聯絡的程度也比較小。
比利時總歸是抱著不想有戰爭的想法的,事情也只能這樣了,英法軍隊在邊界等待時機,等德軍對比利時發起進攻之後,他們才能夠趕往前線。但是應該選擇在哪個目的地作為預設的防線呢?有三個選擇,第一,艾伯特運河一線,但是這裡距離比較遠,恐怕英法聯軍還沒有趕到,這裡就已經被德軍突破佔領了。
第二,海斯爾德河,但要是選這兒的話就等於說是放棄了包括布魯塞爾在內的大量比利時領土。第三,代爾河區域,同時在馬斯河建立戰線,這樣的話能夠策應那慕爾,並能夠保障布魯塞爾。法軍最後的首選是代爾河區域。
最終英、法、比、荷軍隊的佈置以及任務如下,比利時軍隊大約出動二十二個師,安特衛普的運河一線就安排了十二個師,派到那慕爾有八個師,最後一部分則在阿登地區擾亂德軍的行駛道路。最終就是要盡一切可能將德軍的攻勢減慢,給英法聯軍有更多時間準備。荷蘭軍隊收縮戰線,保衛首都等核心地帶,任務和比利時一致。
英法方面,第一集團軍群在法、比邊界,包含法國第一、第二、第七集團軍以及第九集團軍的左翼和英國遠征軍,共四十一個師。其中第一、第七和英國遠征軍進入比利時境內,第七集團軍向荷蘭推進。第一集團軍在代爾河與馬斯河之間,英國遠征軍進入代爾河區域,第九集團軍的左翼進入馬斯河段。
第二、第九集團軍的右翼擔負從隆維至日韋一線的馬斯河的防守。法國第三、第四、第五集團軍共三十九個師組成,第二集團軍群,佔領馬奇諾防線進行防禦。第八集團軍加一個獨立步兵組成第三軍群,共有十一個師,在法、瑞邊界進行防禦,以防止德軍從這兒突擊。
法國統帥部保留了十七個師的總預備隊,但是甘末林對他們的安排是將其中的五個師加強給第一集團軍群,而其餘十二個師被他放在了第二、第三集團軍群的背後。這裡還有兩個細節點,第一,法軍把坦克力量拆散,分散到了各個步兵營,並沒有集中使用。
第二,法軍把大量的戰機按照區域劃分,準備用來防守本土,而不是用來進攻。從上面的計劃可以看出,法國是下定決心要防守到底的。接下來從德國方面來說,1940年的冬天特別地寒冷,德國首都柏林的領土,全都被白雪給覆蓋了。
希特勒此時正坐在他寬闊的辦公室裡,瘋狂地設想著納粹德軍對全世界的擴張計劃。此時,距離英法正式對德宣戰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雖然他們都放下了狠話,但不管是法國還是英國都沒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進攻行動。不過希特勒此時心裡非常的清楚,英法兩國這次的寂靜跟以前的大話不一樣,他們是真的在集結自己的力量,一場大戰即將來臨。
希特勒在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後,很快就摸著自己的鬍子笑了起來,既然自己敢當面去攻打英法的小弟波蘭,心中肯定是有著一定底氣的。而且自己的納粹德軍已經在不久之前向著北歐發起了進攻,攻入了丹麥和挪威,佔領這兩個地方之後,不僅解決了後續鐵礦的供應問題,更是在英法臉上輕輕扇了一巴掌。
畢竟這些國家地處北歐,德軍都已經打到了這裡,法國竟然還沒有任何反應。此時反觀巴黎,數十萬的日不落大軍已經渡過英吉利海峽,來到了法國境內,而此時英法還在商量著要透過哪一種手段來給自大的希特勒一個教訓,商量了一段時間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等待德軍自己送上門來,然後關門打狗,殺一殺納粹德軍計程車氣。
畢竟在一戰的時候,英法聯軍就是運用這樣的辦法將納粹德軍給擊敗的。這一次,英法盟軍想讓歷史再次重現,法國從始至終就覺得防守就是最好的進攻,在一戰結束後,更是大力加強邊線防禦,在邊境修築了一座又一座堅固的堡壘,形成了著名的馬奇諾防線,
並且以此為傲,法國堅信希特勒不敢直面進攻馬奇諾,最終決定將主力部隊佈置在鄰國比利時以及荷蘭。而比利時作為中立國,雖然表面上說著拒絕,但是想到納粹德軍威武雄壯的殘暴模樣,最終還是同意和英法兩國協同設防,荷蘭就比口口聲聲說要中立的比利時有眼力勁的多,英法一來就滿臉猥瑣的表示絕對配合。
於是在比利時與荷蘭的配合下,英法兩軍在比利時南線建立了一道堅不可破的防禦線,而此時遠在柏林的希特勒也在同自己的高階將領們研討著合適的作戰計劃。如今英法盟軍的態度已經表現得很明顯,就是等著自己主動進攻,可是德國卻不能將這個時間拖得太久,如果不能早日發起進攻,一是會使自己擴張之路的速度受到影響。
二是時間拖得越久,英法盟軍集結的兵力便會越多,那麼成功攻佔法國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所以希特勒現在需要一個既穩妥又有效的作戰計劃。而最初的方案是使用一戰時期德軍與法國作戰時所使用的施裡芬計劃。納粹將這個計劃的好多地方都進行了最佳化,並且更名為黃金計劃。
該計劃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透過強突攻入比利時境內,佔據南比利時與法國的邊境,第二階段,等待德軍裝甲部隊穿過阿登森林完成火力集結,第三階段,發起總攻,步坦協同進攻法國境內,攻佔首都巴黎,完成對於法國的入侵。
這個黃金計劃經過多次模擬之後,成為了希特勒以及納粹高層比較認可的作戰計劃。但是這個計劃卻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在德軍主線部隊攻佔荷蘭以及比利時的時候,英法盟軍肯定會派重兵阻擊阿登森林,對德國的裝甲部隊進行攔截。
其次,即便是德軍成功攻入比利時南線,可這裡與法國一河之隔,對於法軍來說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如果按照黃金計劃執行,想要順利完成整個作戰計劃,戰爭的時長將會拉長好幾個月,而這一點,並不是希特勒想要看到的。畢竟在德國的東面,雖然與蘇聯暫時簽訂了停戰協議,可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單方面毀約?
所以蘇聯對於希特勒來說是一個隨時都可能爆炸的定時武器,那麼有沒有一個能夠兼顧效率與速度,甚至能夠一戰完成勝利的絕佳方案呢?對於希特勒的這個疑問,曼施坦因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對於之前的黃金計劃,曼施坦因始終覺得,攻打法國一旦被英法困在持久戰之中,那麼德軍獲勝的可能性將會大打折扣。
而且如果按照目前這份計劃執行的話,最多隻能實現一小步,那就是佔領索姆河以北的區域,而將大量的英法主力部隊消滅為擊敗法國奠定基礎是不大可能的,這是由於曼施坦因認為這個計劃和施裡芬計劃幾乎如出一轍,而敵人也早就見識過這一計劃,所以肯定能夠想到。
從地勢上看,由於馬奇諾防線和阿登山區的阻隔,比利時平原將是顯而易見的理想進軍方向,德軍B集團軍的拳頭肯定會撞上敵人的防守主力,那就得平推了。可要是按照平推的打法來看,敵軍就可以憑藉河流、堡壘等障礙層層阻擊,將納粹德軍的攻勢一步步瓦解,就算英法聯軍守不住,也有很大可能順利地撤退。
曼施坦因覺得以德軍的能力最多隻能攻到索姆河北部,而英法聯軍還是可以沿著色丹-索姆河一線建立起新的防線。到時候英法主力部隊還在,而德軍早已變成了強弩之末。進攻計劃的第二步雙方的戰力也是不分上下,難分勝負。
但德軍此次的戰場要是被拉長,可別忘記德國的東部還有一個不確定因素,蘇聯可是會隨時將互不侵犯的條約給毀掉的,所以,曼施坦因覺得應該將法軍一次性打垮,避免和一戰時候的境遇一樣,曼施坦因的目標需要將進入比利時境內的英法主力部隊全部殲滅。至於這個怎麼實現,他提出要把主力集中於A集團軍群。
從敵軍不會想到的阿登森林進行推進,直逼索姆河一帶,切斷進入比利時的英法主力部隊與法國後方的聯絡,配合正面B集團軍群一舉消滅,要做到這一點,他提出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集中裝甲力量將阿登地區突破,第二個需要再調遣一個集團軍給A集團軍群,也就是至少需要三個集團軍。
所以,曼施坦因提出的這個大膽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的作戰計劃,總結來說就是像攻打波蘭所用的閃擊戰一樣,用最快的速度將英法聯軍的主力部隊包抄,切斷英國後方的資源補給,取得戰爭的勝利。
而想要實施這個方案的關鍵,便是需要納粹德軍的裝甲部隊全力突圍阿登森林,並且中間不能有任何的停留,一旦突圍成功,就直奔英吉利海峽,阻斷英法後方補給,而且還需要調入另外的一隻集團兵,作為裝甲部隊的協同火力。
但是當曼施坦因將這個方案上報時,卻遭到了德軍高層的極力否決,原因便是該作戰計劃有點不切實際,而且還需要調動額外的集團軍加入作戰。如果突圍阿登森林的行動失敗,那麼便會導致德軍裝甲部隊受到嚴重的損失,這個方案的風險太大了,這不是他們想要看到的,於是將曼施坦因的方案給否定了,
就在同一時間,德軍一位作戰長官乘坐的飛機不小心在比利時降落,因此有關黃色計劃的重要文件可能已經落入英法聯軍手中。再加上曼施坦因等人的不斷遊說,納粹高層氣憤地剝奪了曼施坦因的指揮權。但在曼施坦因見過希特勒並將此方案給他詳細概述以後,卻得到了希特勒的高度認同,
雖然這個計劃有著一定的風險,但是卻能夠將希特勒最擔心的時間問題給解決掉,於是希特勒立刻下令讓德軍高層對此計劃進行模擬。而當滿懷斯坦因認真地詢問德軍坦克部隊總指揮古德里安,能否成功地從阿登森林突圍,古德里安則給了他肯定的回答。
但此時英法聯軍可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始終堅信德軍是絕對不可能突破他們牢不可破的防線,就是納粹德軍真的將防線突破了,那他們還可以及時撤退,以此來將戰爭時間拖長。
但是讓英法聯軍意想不到的是,在納粹希特勒的鼎力支援下,那個瘋狂的曼施坦因計劃獲得了認可。但是德軍部隊的內心還是非常的擔憂,因為他們都看到了曼施坦因計劃有著一個巨大的危險,英法聯軍要是從南北對進,那德軍的精銳部隊很有可能會被攔腰截斷。
然後全被敵軍殲滅但值得他們慶幸的是,執行這個計劃的是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他是德軍裝甲之父,他的裝甲部隊是這次突破阿登的主力軍。古德里安心裡清楚,他要做的就是迅速突破阿登森林,然後透過馬斯河,這樣才能去往理想中的戰場。行動要是緩慢被圍困在阿登,曼施坦因計劃將會徹底失敗。
1940年5月10日,阿登森林中,英法兩國計程車兵就像平時一樣在屬於自己的作戰區域裡放哨,突然從不遠處傳來了坦克發動機的轟鳴聲,聲音逐漸大了起來也變得越來越多,使得這些防守的英法士兵心中都產生出了一絲莫名的不安。
隨著第一聲槍響在阿登森林中迴盪,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爭也終於打響。但是讓英法聯軍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們始終認為納粹不可能突圍的阿登森林中,一輛輛轟鳴的鋼鐵巨獸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前行著,而且速度越來越快,攻勢也越來越猛。
最終,在古德里安的率領下,第一輛德軍裝甲車成功地穿過阿登森林,隨後是第二輛,第三輛,成百上千輛裝甲車穿過阿登森林之後,古德里安按照計劃並沒有做過多停留,隨即就指揮著德軍整個裝甲部隊朝著英吉利海峽全速前進。由於推進的速度太快,使得協同作戰的步兵落後於大部隊一大段路程,德軍高層曾發出命令,要求古德里安降低行駛速度。
可是此時古德里安的眼中就只有英吉利海峽這一個目標。於是,在古德里安的魯莽行為下,德軍的坦克部隊火速前進推進。1940年5月14日,古德里安率領的第一裝甲師和第二裝甲師在布林遜山脊將法軍的第十部隊給擊退了,不僅將戰線西側的危險給解除,也終於打通了通往英吉利海峽的道路,來到了毫無準備的英法主力部隊的後方。
至此,曼施坦因計劃完美實施,納粹德軍對英法盟軍完成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戰略大包圍,此後,更是透過戰略圍剿將法國的主力部隊盡數擊敗,為幾個月後的法國投降做了鋪墊。但是令對英法盟軍完成包圍的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
不久之後,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項重大決策,直接改變了英德整個戰局結果,也為日後德軍的戰敗埋下了伏筆。本期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有想法的朋友可以留言哦,我們一起討論,喜歡的朋友記得長按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