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揚子晚報
您知道食品“邊角料”嗎?它一般指製作食品時切割、裁剪下來的零碎材料。在小紅書App上,有4萬多篇相關筆記,牛排、肉脯、火腿、麵包等等食品的“邊角料”都很受歡迎。年輕消費者們盯上了散裝“邊角料”,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新挖掘的寶藏,找到了省錢新方式。然而不少人躍躍欲試的同時也心懷擔憂——這些食品邊角料們是否真的實惠,又是否真的安全?
實習生 詹雨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王燦
“用個位數價格買一斤麵包”
消費者:少浪費也少花錢
近年來,勤儉節約的新消費理念開始在年輕人中流行。微博上,很多網友表示經常買麵包店的蛋糕、吐司邊角料,“蛋糕邊角料超好吃,買一袋可以吃到好多口味,還要掐著時間點去,早了晚了都沒有。”
近日晚間,揚子晚報記者來到南京市玄武區的一家麵包房。不少麵包已經售罄,特價專區僅剩一袋臨期雞蛋糕。店員向記者介紹,麵包邊和蛋糕邊不是隨時都有的賣,因為一個一個單獨塑形制作的麵包不會產生邊角料,只有用模具從麵包底、蛋糕底上取樣時才會有多出來的餘料,一般一烤盤蛋糕底可以出兩袋邊角料。
記者在店期間正好有蛋糕底新鮮出爐,店員便開始分裝邊角料。包裝袋上顯示,價格為一袋6元、保質期2天,掂量起來分量約有300克。店內一位消費者胡女士說:“我們家經常買這種蛋糕邊,我們少花錢了,對面包房來說也減少浪費了。”
南京農業大學附近的Mr.Bread麵包房甚至因為邊角料麵包而著名。這款走紅的麵包名為“好吃的麵包”,麵點師對面包邊進行二次加工,加入牛奶、黃油、糖、核桃、葡萄乾等配料,把零散的邊角料糅合為一個整體,因而同學們更願意親切地叫它“醜麵包”。“雖然不好看,但是真的很好吃,12塊錢一個有1斤多重,可以吃好久,很划算。”在校生小林告訴記者,疫情封閉管理期間甚至還有同學找跑腿代購這款麵包。
Mr.Bread麵包房的老闆娘張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她的丈夫是麵包師,這款麵包自打2008年開業就一直在做,這也是他自己想到的主意。因為覺得每天做三明治多餘的邊角料扔掉很浪費,就想透過二次加工來再利用一番,沒想到特別受歡迎,銷量也一直很高。
除了線下的麵包房、蛋糕店,淘寶上桃李食品專賣店也有“桃李麵包邊”在售,一包530克,售價9塊錢。和網友分享的“用個位數價格買一斤麵包”的說法相當。
“邊角料”真的便宜又划算嗎?
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記者在社交平臺上搜索“邊角料”時發現,微博網友@私語者KTIDIMF發文吐槽說:“我覺得自己簡直是太蠢了,之前看小紅書去拼多多買零食邊角料,花22塊錢買了250g豬肉脯還以為自己佔了便宜,剛剛一看淘寶,良品鋪子的500g也才37元。”不難算出,若都按一斤(500克)計價,良品鋪子售賣的產品價格為37元,“邊角料”的價格則達到了44元。
“拔草”網紅邊角料零食卻不慎“踩雷”,這種現象並不偶然。抖音平臺的某條帶貨影片中推薦了一款“碎頭培根”,字幕顯示價格差距為:碎頭培根一斤18.6元,普通包裝培根一斤68元,事實是否真的如此?記者在淘寶和拼多多上進行檢索,發現碎頭培根與正裝培根的價差並沒有帶貨影片中形容得那麼不可置信。淘寶上,多家店鋪的正裝培根定價都在每斤30元以下,而同品牌碎頭培根的價格在每斤15.8元-21元不等。雖然確有差價,但差異並不算大,而且品相、大小等等並不可控。
另外,最早在社交媒體上掀起“邊角料”波瀾的是所謂的“百奇邊角料”和“散裝百奇”。賣家聲稱售賣的一截截的柱狀餅乾是百奇、百醇在生產過程中斷裂而來,因此賣得便宜。但是,未獲授權的所謂“百奇”並沒有比聲稱官方授權的散裝“暢吃包”百奇更便宜。
部分“邊角料”安全問題堪憂
透明袋簡裝的食品您敢吃嗎?
看似划算的價差,有時會讓消費者忽略非正規包裝、非達標品質以及虛實難辨的生產源頭。“超便宜”“超大包”等極具誘惑力的字眼,讓人眼花繚亂之下“剁手”下單。然而記者注意到,很多網店售賣的“散裝食品”“邊角料”包裝簡單,並無明確正規的產品說明,安全問題堪憂。
以格力高百奇餅乾為例,揚子晚報記者搜尋時發現,售賣“百奇邊角料”的店鋪多達幾十家,很多都是單面透明的塑封口塑膠袋,背面貼有簡單的產品標籤。當記者詢問售賣的是否正品時,某家月銷量800+的店鋪客服僅表示:“這個是邊角料,是和廠家合作的。”有已買的顧客評價道:“和平時買的不是一個味道。”
另外,也有售賣散裝百奇餅乾的電商店鋪在商品詳情頁寫有提示:“本店為格力高公司授權店家,產品為格力高公司生產。”該店鋪還提及市面上充斥大量所謂散裝格力高,並對此現象作出了幾點提示,其中包括“保質期1年的食品必須避光避溫包裝,能看得見實物的包裝都出自地下工廠”。這家店鋪的包裝袋為非透明白色塑膠袋,並印有黑紅相間排列的格力高官方logo。
揚子時評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邊角料食品走紅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好事,是對減少餐飲浪費的踐行,也宣揚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社會新風尚。然而有些商家靠貼標籤、擺噱頭來吸引消費者,違背了二次利用邊角料的初衷,也敗壞了行業的口碑。
網紅帶貨和實際情況很可能存在出入,若是看了推薦就直接搜尋關鍵詞購買,很可能付出了貴過正裝的價格卻獲得零碎的次品,更有甚者拿到手才發現竟然是來路不明的假貨。
無論何時,“貨比三家”都是永恆的真理,對待食品問題更應當加倍謹慎,可不能貪一時便宜而吃壞了身體。年關將至,廣大吃貨們在“囤糧”前尤其需要多長一個心眼,“種草”套路深,跟風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