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武打戲中,一些戰鬥的場面,都是用手持旗幡的小兵翻筋斗來表現的,尤其是武生,筋斗炫技是他們演出的重頭戲。
京劇《雁蕩山》,全劇沒有一句臺詞和唱腔,全憑高超的技巧來表現起義軍與官兵不同環境下展開殊死搏鬥的場面,從始至終都是在群體的的刀槍並舉、翻撲跌打的廝殺與格鬥中進行,可謂高潮迭起扣人心絃。
每當這時,都會把戲劇表演引向小高潮,這種舞臺上的各項武功技藝展示無疑是最能贏得觀眾叫好的。
那麼演員是如何練得這一身絕活的呢?那就要講講京劇行當中的“毯子功”了。
毯子功,現在都叫做武功,毯子功又分軟毯子和硬毯子兩種,或者叫長筋斗和小排頭。
毯子功和自由體操相似,很多動作相同,只是專業術語不一樣,比如自由體操的屈體前空翻、屈體後空翻、側手翻等等,擱到毯子功裡,就是小翻、小翻提,前橋、後橋。離地騰空的這種筋斗,武功裡叫做長筋斗,手扶著地面的叫短筋斗。
練功是每個自幼學戲的兒童每日必須操練的功課,其中也包括了毯子功。
筋斗除了在舞臺上表現翻山越嶺、竄房越脊、騰雲駕霧、水中浮游、雙方拼搏鏖戰時的人仰馬翻、竄奔躲閃、凌空跌倒等戲劇情節外,還可以透過它的訓練,協調演員的四肢,增強周身各部關節的柔韌性、協調性和鍛鍊神經中樞系統對肢體運動的控制能力,使戲曲演員的形體在藝術創造中運用自如。
毯子功包括翻、騰、撲、跌、滾、摔等各項技藝功,大致包括:短筋斗,長筋斗,桌子功,軟毯子功等。
就是它要表現武功高強,那靠什麼武器?靠著塑造人物,這個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就說靠你翻的票,比如說我說你個旋子,我來50個,我來70個,這都不為過,都不出戲,第一看氣力,第二看規範,漂亮。
長毽子小翻,小翻前撲等硬毯子功展現得淋漓盡致。
軟毯子功中,比較有特色的包括烏龍絞柱、搶背和吊毛等。
烏龍絞柱是由武術動作發展而來的,在戲曲舞臺上多用於表現受到攻擊時的躲閃或死前的痛苦掙扎。
搶背是一種軟毯子功,是戲曲中常見的跌撲技術,習稱“摔搶背”或“走搶背”,是生活中遭受踢打而撲地的動作的舞蹈化,動作要領是身體向前斜撲,就勢翻滾,以左肩揹著地。
吊毛,又稱“吊貓”,是戲曲中常用的跌撲技術,用以表現突然跌跤,是演員手不撐地向上縱身翻吊的一種跟斗,動作要領是向前、騰空、翻轉、揹著地。
京劇跟電影不同,電影靠情節,京劇靠功夫,把我們所練的這些個技巧展現給觀眾,同時把劇情也進行一次烘托。那句話我們叫無技不驚人嗎?你唱武戲的你沒有驚人的技藝怎麼行。
《龍潭鮑駱》。
京劇《龍潭鮑駱》中,武生、武丑、武旦和文武老生薈萃一臺,是一出行當齊全、對打激烈、情節曲折的全行武戲,也是展示跟頭和武打絕活的功夫戲。
此外,義僕餘千連續四十個筋斗旋子成為武生炫技的絕活。
敏捷、靈巧、優美、奔放的毯子功是舞臺表演的炫技,也是梨園人的基本功夫,更具中國戲曲武功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