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本諮詢國企治理與管控研究院
前言
各位國企朋友們,我們站在時代的新交口,向後望,是2021年的改革故事,向前看,是2022年的改革道路。
怎樣給自己的改革成果錨定準確的價值座標?怎樣為自己的改革計劃設定精準的加速航向呢?
在此給大家送上2022年國企改革四大主題詞:
治理“透”、契約“硬”、激勵“正”、創新“快”。
一、治理“透”
2021年,如果問國企改革哪個領域出臺政策要求最多,涉及面最大,答案想必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從年初《國有企業公司章程制定管理辦法》,到年中《中央企業董事會工作規則》,再到年末《公司法》修訂草案,與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相關的政策法規,在持續提醒我們,“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並不僅是“兩個一以貫之”,也不僅是黨委前置研究事項清單,而是一個系統性、多層次、高精密的制度體系。
國有企業建設這個新的治理體系,核心是搞好“透”字。
首先是通透。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要達到什麼目標呢?
我們已經很清楚那十六個字了,“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相互制衡”。
透明是最有畫面感的表達。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是一個黑箱,誰也看不明白;也不是一個多稜鏡、反光鏡,一看一個樣;更不是一個嫁接水果,西服配馬褂。
它應該是一個規則明確、結構穩定、系統嚴密、特點鮮明的治理體系,也是一個可以彰顯中國國企時代競爭力的治理體系。
我們理解,通透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最核心、最基礎的要求。
通透由國家法(比如《公司法》)、企業規(比如《公司章程》)、內部制來保障實現;由各類《權責清單》推動清晰;由六大治理主體議事規則明確機制;由各項管理制度奠定基礎。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就像做一個精密手工機械錶一樣,要關注每個零部件的精度、磨損、咬合,最終才能使得時針秒針都長期精準執行。
其次是穿透。
一個好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既要橫向穿透,又要縱向穿透。
橫向穿透,要將黨組織對國企治理的領導作用,充分滲透到其他各個治理主體,建立穩定的橫向關係,同時在組織層、幹部層、文化層、監督層發揮功能。
縱向穿透,要將六大治理主體的功能,不僅在集團企業發揮作用,還要層層建設深化,在各級子企業體現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的作用,激發經理層的活力動力,讓基層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形成一個上下貫通的機制。
簡單來說,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是一層樓,而是多層,甚至是高層建築,務必建直、建牢、建連通。
二、契約“硬”
無契約,不管理。
這裡指的是真契約,硬契約,對大家都有約束力。
2021年,大量國企朋友都在簽訂“契約”,正式開始成為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幹部,這項工作大家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初步取得了重大成果。
不過,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的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在2022年第一年度業績考核、契約兌現時,是不是能夠做到形神兼備,是不是可以剛性兌現,才是辨別企業改革功力和效力的試金石。
2022年,請國企朋友們在這項改革中,提前做好“硬”的各項準備。
目標要硬。
簽訂的契約考核目標,要比照戰略規劃要求,充分考慮挑戰性,同時也要堅守政策基本要求,沒有十分特殊的情況,不能中途隨意調整和降低考核目標。
每一個層面鬆一下,整個契約的系統就容易出現坍塌的風險。
評價要硬。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這把評價得分的尺子要保持在公平的基準上。
量化的標準不能摻雜人為調整的因素,主觀的打分儘可能多留給第三方評價組織,相對的比較要引入同行業衡量對標。
這樣的評價才能實在、客觀、沒有水分,大家才能心服口服。
同樣,只有硬的評價標準,才會解決“70分”及格難題,不會導致70分左右區間出現灰色說不清地帶,才能不產生推脫、埋怨等新問題。
排隊要硬。
末等調整、末位淘汰、不勝任退出,實現落地的關鍵是排隊,從而把績效落後的人員顯現出來。
這樣的管理在一些國企可能挺不容易,這時候就需要動真碰硬。
退出要硬。
我們一直強調,任期制與契約化的約束力,就是體現在剛性兌現,不勝任退出這個“關後門”的機制上,就是體現在“就地臥倒”的力道上。
如果沒有嚴格執行關後門,那契約的價值就會受到較大沖擊。
光說不練是假把式。
2022年,國企幹部機制改革、用工制度改革都要進一步深化,在深水區保持航向,關鍵就是——契約要“硬”!
三、激勵“正”
激發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一直伴隨著國企改革的歷史程序。
本輪改革,更加註重市場化經營機制,更加強調精準多元激勵。
過去的一年,湧現了更多優秀激勵經驗,也產生了更多個性化激勵問題。
如何做好2022年的激勵體系構建,將激勵約束機制改革推向新高度,讓大家都有奮鬥感、獲得感?
核心是“正”字。
激勵要“正向”。
2021年中的時候,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推進國有企業強化正向激勵。
正向激勵,要激發好的動機,要鼓勵好的行為,它是一種牽引力、召喚力,肯定不是壓力和束縛力。
國有企業要在目前嚴格的制度規範、監督規範基礎上,重點強化激勵領域的正向推動,就像擰麻花一樣,左右對稱,相互咬合,形成合力。
落實正向激勵,有兩個誤區請儘可能避免。
正向激勵不是“打補丁”、“貼膏藥”。
雖然從短期到長期,有十多種正向激勵工具可以用、可以選,但是效果可不是不斷加、不斷漲,有時候組合不理想,可能造成反作用。
正向激勵要守底線、守原則。做好正向激勵的設計實施工作,實際是在增量上做文章,這就要求有企業基本要求,有員工行為規範,觸碰底線不僅失去了激勵,而且還要實行追索扣回制度,以保證制度的周延性。
激勵要“正好”。
這裡核心是精準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崗位、不同的人群需求是不同的,有對工作環境,有對勞動報酬、有對個人價值,也有對事業成就。
激勵不能搞大水漫灌,也不能搞利益均沾。
很多國有企業在精準激勵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基礎工作,2022年激勵工作深化,做到“正好”,還有必要在人員的分層分類上多做文章。
中化集團在激勵領域中根據特點實施的“六維激勵”體系,就比較有特色,將長中短期結合,將物質和精神結合,將領先者的超額利潤分享和落後者的末位淘汰結合,算是充分體現正向激勵的典型經驗。
四、創新“快”
對於科技創新來說,今天非常特別,2022年也將非常關鍵。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案)正式生效,國有企業推動科技創新的內外部要素進一步完善。
根據這部法律要求,國有企業要抓緊建立健全“三個制度”,完善“一個機制”。
“三個制度”分別為研究開發投入制度、分配製度和考核評價制度,“一個機制”是激勵約束機制。
這些內容,都要在本年度開始抓緊落地。
創新要快,需要在這些根本性制度機制上提前佈局謀劃。
投入要快。
從研發投入來看,三年行動要求已經明確了國企投入強度的基本要求。
預算的要求有了,但是這些經費怎麼有效的投進來,怎麼在企業創新鏈條上發揮價值,怎麼評價合理的投入產出效率,這些問題都需要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找到答案。
組織要快。
這兩年大家越來越意識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融通創新的作用,並相繼成立不少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聯盟、聯合研發公司。
掛牌容易,取得實質效果就更加考驗各家參與主體的能力和智慧。
在聯合創新聲浪不斷高漲的時候,需要用更快的速度建立資本投入機制、研發責任機制、智慧財產權機制、收益分享機制等配套制度,真正推動創新型組織的快速發展。
國有企業負責人的業績考核將創新作為重要維度,會在創新投入、創新能力、創新成效等方面強化評估問效。
時不我待,2022年將成為國企創新體系建設的新起點!
治理“透”
契約“硬”
激勵“正”
創新“快”
2022年剛剛開始,國企改革五彩繽紛,大家期許不同、路徑不同,但理想一致、目標一致,圍繞這四個主題,邁步前行吧。
編輯丨葉子
本文亦在今日頭條、大魚號、一點號、百家號、企鵝號、快傳等平臺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