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新四化”浪潮洶湧而至的年代,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是“顛覆”。從平臺架構到驅動方式,從單純駕駛功能到人車互聯互通,從包羅永珍的智慧AI到人、車、路協同……如今的汽車,尤其是中高階電動車,幾乎都將“智慧化”打造成產品的主要標籤。但是智慧化的體現,除了人車智慧互動系統、駕駛輔助系統以外,外觀和內飾設計也是體現智慧化的主要地方,尤其是外觀。
所以,大多純電動車的外觀都非常炫酷,科幻感十足,這在當下很多人的眼裡就被視為顏值高。當然了,設計這種見仁見智的事,主觀意識成分很大。打個比方,很多年輕人可能覺得一些電動車顏值更高,但如果是我們上一輩人,未必就看得上眼。言歸正傳,我們再來聊聊電動車和燃油車設計那點兒事,需要事先說明的是,設計對於一臺車只是一個開始,要真的選車,最好不要唯“顏值”論,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
先說燃油車的設計,可能我們很多人也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很多車企的產品迭代都是有跡可循的。而且越是造車歷史悠久的車企,跡象也越發明顯,以至於會形成一種設計共識:看到某種標誌就會想起某個品牌。最典型的,比如寶馬的“雙腎”格柵、Jeep的七孔格柵、保時捷的“青蛙臉”、阿爾法羅密歐的“倒三角笑臉”、凱迪拉克的鑽石切割以及阿斯頓·馬丁的“馬丁臉”等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家族式前臉設計。
很多燃油車新產品的開發,在設計之初並不是在紙上隨便勾畫,而是有很多優秀的經驗可繼承,當然也會有一些奇怪的規則要遵守,畢竟汽車是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傳承下來的行業。而電動汽車是一個新興物種(儘管從時間維度上講,電動車誕生的歷史也不短了),在設計上沒有那麼多傳統的桎梏。
傳統燃油車外觀上的突破相比很多純電動車的確是少了很多,但是這並不代表傳統燃車沒有天馬行空的設計。經常逛車展的人都知道,很多傳統車企釋出的概念車,顏值高到突破天際的也相當不少,但是這些概念車並沒有普及到千家萬戶。就像每年時裝週上那些奇形怪狀的衣服一樣,他們也不會真的給消費者穿到大街上,但是他們要為潮流引路,一些內在的元素會逐漸應用到未來的產品裡。
傳統燃油車企也需要一些新鮮的東西給他們一些激盪,然而到真正要量產的時候,又會變得慎之又慎。不過,電動車尤其是造車新勢力旗下的電動車,因為品牌本來沒有什麼積澱,卻又想快速吸引人們的目光實現銷售,炫酷的外觀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元素。尤其是在沒上路之前,一切都可以大膽想象,不切實際也沒關係,只要炫酷就夠了。
但是一輛車的量產,是需要設計工程師和機械工程師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絕不是設計師拿來草圖,造型師刮個油泥模就可以的,這需要機械工程師結合當前造車工藝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才行。我們也會看到,很多接近量產的概念車上一些炫酷的設計,比如剪刀門、鷗翼門、對開門等,看起來很香,但實際上可能無法量產,這大多是機械工程師“從中作梗”的原因,雖然要實現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成本因素會導致這類設計最終無法落地。
綜合來講,一些電動車能給人以“外觀突破”的產品形象,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要快速在市場上引起足夠的關注度,以至於不惜在設計上採用一些偏激的手法。雖然目前電動車的銷量提升很多,但由於整體“基盤”較小,市場佔比不高,在設計上做文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再說電動車的使用者,很多都是擁抱科技的城市年輕中產,車子設計上沒有個性怎麼能行?科技感不突出誰會買?所以,漸漸地,形成了一種共識,電動車集體要在設計上出圈,“貌不驚人死不休”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