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正在成為社會產業板塊中的一個新名詞,為吸納社會就業,拉動GDP的增長,助力社會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年輕人更加熱衷於成為新業態行業中的一員,也能更快的適應這一環境。
但我國的新業態青年收入水平仍然不算高,並且超過半數人存在加班的現象。近日,官方一份報告的出爐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新業態青年的從業現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一、 新業態青年
什麼是新業態?新業態就是不同產業的組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環節的分化和融合以及行業跨界整合而成的新型企業、商業乃至產業的組織形態。
舉個例子,近幾年來火熱的直播行業就是新業態行業,並且直播行業還催生出100種職業,2019年一年拉動的社會就業人數就超過了400萬人。
此外,網文作者,外賣騎手,社群團購……等等職業和行業都是新業態下的產物。新業態對於拉動社會就業的能力是巨大的,目前我國新業態領域有1億人就業,零工經濟則帶動了2億人的就業,用靈活就業來形容新業態是不是更好理解一點了?
我們來看一下我國就業的形勢,2018年,我國失業保險的參保人數為2億人,當年失業的人數為2130萬人,而當年領取失業保險救濟金的人數僅為223萬人。今年,我國新增城鎮勞動力人口約1400萬,並且高校畢業生達到了909萬,創下了歷史新高。
傳統的產業領域和板塊已經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失業人口和新增就業人口,在這種嚴峻的社會就業形勢之下,新業態的出現有效的促進了社會的就業,對於GDP的拉動力是顯而易見的。
12月25日,《社會藍皮書∶202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正式釋出,報告中指出,我國有約33%的新業態青年月收入在4000-5999元之間,月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新業態青年佔比達到85.7%,超過了八成。
再來看工作時長情況,報告顯示超過50%的新業態青年每天的工作時長超過了8小時,舉例來看,網路配送員、網路主播、網文作者等職業群體每週的工作時間達到了6天,每天的工作時間在9小時。
透過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新業態拉動的就業規模非常龐大,但要實現高收入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並且行業內超過半數的從業人員存在加班現象。
二、 年輕人壓力
透過這份報告,我們就可以一窺當今年輕人的收入和壓力狀況。老一輩都說,90後是垮掉的一代,但獵聘釋出的資料卻極大地反駁了這一點。據資料顯示,90後高管的比例在2018年為17.34%,到了2021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了24.1%,公司管理層正越來越多的的被90後所替代。
從收入情況來看,90後中的中高階人才2019年的平均年薪為11.13萬元,2020年上升到11.92萬,到了2021年的1-8月,這一年薪水平達到了13.05萬元,年薪穩步增長,中高階人才的月均收入已經突破了萬元的大關。
再從地域上來看,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大城市成為求職的熱門城市。70.53%的90後青年在參加了工作以後沒有變動過工作城市,從整體上來看,90後的工作狀態比較穩定。
再來看工作時長情況,一線城市90後的經常加班比例超過了80%,二線城市的90後經常加班的比例為76.15%,就連三線城市的90後經常加班的比例都達到了61.54%。其中,加班時長達到1-3小時的90後佔比超過了90%。
也就是說,在加班的90後青年中,每天工作時間在9-12小時的人佔比超過了90%。一天只有24個小時,刨除睡覺、上下班的時間之外,留給90後屬於自己的時間真的不多。
再來看一下匯豐銀行2019年釋出的一份報告,中國的90後債務與收入比例高達1850%,人均負債額高達12萬元,90後的負債水平是工資收入的18.5倍。債務壓力成為了90後年輕人頭頂上的陰雲,間接造成了某些社會發展難題的產生。
三、 為年輕人減壓
工作壓力大,負債壓力大,未來面臨的贍養壓力和小孩的撫養壓力大。諸多的壓力之下,導致國家的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年輕人的生育意願普遍不高,而出生率的降低無疑將在未來加重我國人口老齡化演變的趨勢,加速社保基金的枯竭,極大的增加財政壓力,最終產生的高額社會負擔還是會由全體勞動力來承擔。
為年輕人進行減負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從公司角度來看,應當更加註重員工的福利體系建設,完善正常的工作時長制度,注重公司運營的效率,而非利用加班的手段來達成公司的經營目標。
從國家層面來說,要加強幼托機構的建設,並透過財政支援的手段正向激勵年輕人的生育意願,而非某些專家所提出的取消相關福利待遇的負激勵手段。
同時,90後的年輕人要注意剋制自身的不良信貸消費習慣,對於不必要的高消費盡量進行避免。不要讓自己深陷債務泥潭之中無法自拔,信貸經濟固然能夠刺激消費端的力量,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如果這樣的發展模式是以透支年輕人的未來做代價的話,實在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畸形發展之路。
總結
新業態青年超八成月薪在8000元以下,超過半數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常規行業中,年輕人的收入、工作壓力也不容樂觀,從另一個角度反應出我國生育率持續走低的原因。
90後作為未來的社會支柱,不能過早地透支了他們的前進動力。為年輕人減壓需要國家、行業和企業共同發力,今年為年輕人撐起一把遮風擋雨的雨傘,明天他們才能成為社會更加堅實的支柱。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