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那麼多的外地人還是不被城市接納
常有家長向我諮詢,我們外地戶口如何在大城市裡讀免費的公辦學校?什麼時候才能享受到和本地戶籍孩子一樣的教育待遇?
說實話,有些問題我回答不出來,也思考不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外地戶籍的子女究竟為何就不能和本地戶籍的孩子享受一樣的教育呢?
為城市辛苦勞作的打工人
改革開放幾十年,城鎮化率從過去的百分之十幾,提升到現在的60%左右,在東部發達的廣東、浙江、江蘇這樣的地區,城鎮化率更高。在這樣極速的經濟發展伴隨的城市大擴張中,我們的民工兄弟們、外地戶口的人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些勤勞的外地人,城市不會像如今這麼幹淨漂亮,城市生活也沒有如今這麼便捷。如果有人認為這是危言聳聽的話,體會過疫情道路封鎖的人大致能體會這種城中孤島的困境。城市的許多髒活、累活基本是被這些外地人承包的,如果沒有這些外地人,或許明天你去餐館吃飯估計一個服務員都找不到。
儘管這些外地人辛勞地為每個繁華的城市極力地貢獻著,也期望城市被服務人員中的一員。然而,這些城市卻並沒有打算輕易就接納他們。這一群人成為回不去的鄉,進不了的城,飄蕩在家鄉與城市之間。
在我熟知的領域裡面,我深刻地意識到,外地人員幾乎被有效地隔離到另一個群體中。
- 首先最難的是戶籍遷移,很多進城的不只是民工,甚至是大學生,無法遷移進入大城市。最困難的當屬農民工,很多農民工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無法簽訂合法的《勞動合同》,用工單位不依法足額繳納社保,導致很多民工家庭即使在城市裡面購買住房,同樣無法遷移戶籍到城市。因為,在很多城市實行的戶口遷移制度已經把這部分人擋在門外,拿不到足夠多的積分,無法上戶。
- 其次是居住證,這是當前我們很多大城市通行的人口管理辦法,但是說實話不夠人性化。有的城市規定,從初次申請辦理居住證需要半年之後才能拿到居住證明。我不明白為何需要如此長的時間,難道這中間需要核實很多資訊嗎?甚至在某些城市,比如成都,如果外地人要上本地的汽車牌照,沒有居住證或者本地口根本無法上牌。
- 然後還有外地戶口最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子女的教育問題。外地戶籍要在大城市就讀公辦學校的可能性非常小,特別是優質公辦學校,幾乎沒有可能,哪怕這個學校就在家門口。現行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本地戶籍和外地戶籍的入學條件卡得非常的死,外地戶籍的孩子只能選擇地區偏遠、教學質量最差或者學費最貴的私立學校。所有優質的學校都必須等本地戶籍的學生選完之後才能被動等待分配,其最後的結果就是,所有差的學校幾乎全部是外地生,就是被俗稱的民工學校。筆者就遇到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家在市區購房居住查不到10年的外地人,由於夫妻倆自謀職業,無社保、無合同,無法遷移戶口,小區對面就是一所優質的公辦學校,但是由於是外地生,最後被區教育局分配到一所離家20多公里的鎮上小學就讀。
即使是這樣不太優質的統籌分配的學校也並不是誰都能讀的,很多地方將隨遷子女就讀加上許多的附加條件。比如:必須要要有居住證、還要有社保、合法《勞動合同》、還要求積分要夠,還要求居住滿一年等條件。這對流動性較大的外地人來說,不是一個隨隨便便就能解決的事情。
小學是這樣,初中也是這樣,外地戶籍的學生幾乎沒有任何主動權,稍微優質一些的學校不管是私立還是公立,基本都是優先供給本地戶籍。高中也好不到哪兒去,初升高外地戶籍不但有戶籍限制,而且即使收外地生的學校,按照借考生的政策升學調招分數通常高於正招的學生,這對外地生升學來說,更加艱難。高考更是一道繞不過的檻,幾乎所有的地區都要求高考回原籍考試。
尊重與平等
所以,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對於外地戶籍子女在教育這一塊的規則來說,真的是很吃虧。打工人、外地人拼命地為我們的城市辛苦勞作,我們不能寒了他們的心,別讓打工人只能上最差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