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嘉應觀,不得不先回溯到2010年左右。
那一年10月,我和同事老郭一起騎行太行山。過了黃河沒多久,就看到位於黃河北岸的嘉應觀。
走馬觀花地看了一眼嘉應觀,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今天,和老公一起遊覽嘉應觀,請了導遊做講解,一下子瞭解了很多嘉應觀建築特點和背景。同時也發現了以前沒有看到的,或者沒有注意到的珍貴古蹟。
嘉應觀一覽圖
從山門進來,迎面而立的便是御碑亭。御碑亭傘形結構,上頂寶珠,黃色琉璃瓦,外形似清代皇冠。御碑亭兩側的對聯是: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
嘉應觀御碑亭
亭內儲存著雍正撰文的大銅碑。銅碑高4.3米。碑文由雍正皇帝親筆御書,蓋有“雍正御筆之璽”,清晰可辯,比石碑更富筆觸感。碑文記載了黃河的地理地貌,流域歷史,水患和治理情況,強調黃河與百姓,黃河與朝廷的利害關係,對黃河的治理和建造嘉應觀的緣由加以說明。碑文四周刻有24條盤龍,象徵一年24節氣。銅碑底座為河蛟。
從碑體側面破損處可以看到銅面裡面的鐵胎。這種把銅鐵兩種不同熔點的金屬打造在一起的工藝,說明了清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能和聰明才智。
碑體下方刻有蛟龍,蛟龍的左眼下方有一圓孔,據說碑下有一水井與黃河相通。如果黃河漲水,圓孔就會溢位水來,當地人可以在此觀察水情,瞭解黃河水勢。
這是御碑亭東側的鐘樓,據說銅鐘上鑄有八卦圖,可以奏出不同的聲音。導遊說,為了保護古鐘,現在已經不允許進樓敲鐘。
嘉應觀鐘樓
這副寫有“嘉應觀”三個大字的金匾懸掛在嚴殿正門上方。嘉應觀的“應”理應是廣字頭下面是個雙立人,雍正在這裡特意省略了一個單立人,意指一人御極,天下唯有皇帝一人。
這是大王殿,又稱中大殿。殿前是風水臺,立有焚香爐。大王殿為重簷歇山迴廊式建築,殿內上方掛有“欽賜潤毓”金匾。大殿天花板由64幅彩繪龍鳳圖案拼成,由於天花板是由檀香木製成,因此從不結蜘蛛網,也不染灰塵,蟲鳥不進,非常奇特。
嘉應觀大王殿
大王殿前的焚香爐
大王殿內供奉的嘉應觀首任主持牛鈕,牛鈕是皇帝的皇叔,“潤毓”是雍正御賜在武陟治理黃河的牛鈕的封號。
嘉應觀最北側的一座建築就是禹王閣。
禹王閣是一個高18米的二層樓。禹王閣的後簷牆互不銜接,獨自向上,又稱“齊縫牆”。正是這種牆體建築特色,讓嘉應觀歷經數次大地震,依然毫髮無損。
這棵叫癢癢樹的紫薇,據說很奇特。我今天嘗試了一下,用手輕輕撓樹幹,發現有幾枝樹杈在微微顫動,好像人被撓到了癢處,渾身發抖。如果是在樹葉茂盛的季節,這種顫動會更加明顯。
這是位於嘉應觀西北側的一個靜謐的小院。小院南北兩側各有一排平房,這裡是建國初期身為國家水利部部長的傅作義和蘇聯專家治理黃河的指揮部。如今,北側平房儲存有當時的會議室和休息室,南側平房被改成國家治理黃河的展覽室。
這棵樹叫“五體投地樹”,它是一棵老榆樹,因為它的枝條一反常態的朝下垂著,故此得名。
嘉應觀的奇特不僅僅是我記錄的這些,還有道臺衙署、河道衙署、清水碑、姊妹樹、老柏樹等等,這些都很值得一看。
從嘉應觀出來,已經是中午12點多。我們在武陟縣喝了正宗的武陟油茶,隨後開車返回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