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象關始建於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共由五道關樓、古街道、居民庭院、三華寺四大部份組成,從關口至關尾全長750米,共建有五座關樓、一座石拱橋和數十家鹽商庭院。五道關樓分別為煉象關、過街樓、西門樓、重關樓、登門樓,時至今日,僅有關口煉象關城樓和重關樓經修繕象儲存完整,其餘關樓僅有部分斷壁殘垣甚至不復存在。
清代起雲南分為迤東、迤西、迤南三迤,並以三迤代稱雲南。清雍正八年置迤西道,駐大理府城,東起昆明,西至麗江、景東,南方絲綢之路古驛道歸入迤西道。從昆明黑林鋪起至大理府雲南驛,是西南絲綢之路的主幹道,民間俗稱“滇西大馬路”,其間共有九關十八鋪,依次為黑林鋪、碧雞關、讀書鋪、草鋪、老鴉關、煉象關、白酒鋪、煉石鋪、河西鋪、南平關、蘭谷鋪、響水關、新鋪、舍資鋪、勒馬關、趙鋪關、黑苴鋪、蒙七鋪、回蹬關、石澗鋪、馬石鋪、大石鋪、過打雀鋪、左力鋪、水盆鋪、高官鋪、雲南驛。
滇西古驛道-祿豐段,是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南方絲綢之路”、秦漢“五尺道”、唐代“石門道”的基礎上,經元、明、清及中華民國曆代政府修建而形成。這裡曾經百業繁榮,來往商隊和旅人絡繹不絕,經過千年的交流溝通,形成了一條串通文化和商貿的紐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當西北絲綢之路被茫茫沙漠所覆蓋時,楚雄祿豐卻留下了儲存較為完整的西南絲綢之路及其沿線眾多的歷史遺蹟,目前祿豐境內保留了約88公里的古道遺蹟,其中包含老鴉關、煉象關、南平關、蘭谷鋪、響水關、舍資鋪、勒馬關等五關十四鋪,2012年1月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滇緬鐵路祿豐煉象關橋隧群位於祿豐縣金山鎮煉象關村委會,由一段儲存較好的鐵路路基、五座橋樑和四個隧道組成,是滇緬鐵路工程難度最大,橋樑和隧道最密集的路段。由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時任滇緬鐵路第二總段總段長的龔繼成主持修建,在長約6485米的路段上,從南到北分別修建了夕陽庵隧道、上箐隧道、下箐隧道、下箐大橋、下箐2號大橋、趙家村隧道、趙家村大橋、田心大橋、劉家村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