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故事說,一隊士兵在經過大橋時,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結果下一秒,大橋劇烈振動,最後解體坍塌,造成士兵傷亡上百人。調查後發現,事故元兇就是共振。共振的威力真的這麼大嗎?這個故事是真的嗎?
故事當然是真的,而且發生不止一次。1831年,英國的布勞頓吊橋(Broughton Suspension Bridge)因為行軍步調原因坍塌,幸虧河淺,只有26人受傷,英國陸軍為此規定了部隊過橋的步伐;1850年,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法國的安格斯吊橋(Angers Bridge)上,造成226名人死亡。
一開始人們以為是吊橋這種結構有問題,經過調查才發現原因還跟共振有關。
因為共振實在可怕,網上一則河南鄲城縣光明北校上千名學生鍛鍊的影片,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影片中,學生在類似大樓的跑道上跑步,一共5層樓,每層樓內都是密密麻麻的學生,並且以比較整齊的步伐跑動。這不禁引起網友擔憂:這樣做不會引起共振嗎?
一、什麼是共振?
人們很早就發現了共振,《莊子·雜篇·徐無鬼》記載:“為之調瑟,廢(置、放的意思)於一堂,廢於一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這就是共振現象的早期記載,什麼意思呢?
瑟是一種絃樂器(比如吉他也是絃樂器),調好後,分別放到兩個房間(堂屋和內室),撥動宮弦則另一房間內的宮音響起來,撥動角弦則另一房間內的角音響起來。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共振。
共振的深層原理是什麼呢?我們回到這個例子:宮、角屬於古代五音,而五音共有:角、徵(zhǐ)、宮、商、羽五種,它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頻率,頻率可以理解為振動次數。
也就是說不同的弦振動次數不一樣,所以它們發出的聲音也不同,這種振動次數跟弦本身的物理性質有關,也被稱作物體的固有頻率。
為何撥動一弦另一屋的也會跟著響起來呢?原因是當物體的固有頻率跟強迫振動的頻率相吻合後,另一方也會跟著振動起來。這裡的強迫振動,就是另一房間內的弦振動引起的空氣振動。
如果這個例子不好理解,我們以盪鞦韆為例。
盪鞦韆也是一種共振現象,如果推鞦韆時,不按照鞦韆擺動的節奏來推,鞦韆就越蕩越慢,甚至停下來,當掌握節奏,在盪到最高時推鞦韆,它就會越擺越高。換言之,當鞦韆本身節奏和外界推動節奏一致時,振動(擺動)的幅度就越來越大,這就是共振現象。
二、上千名學生集體跑步會跑塌樓嗎?
開頭例子中橋塌,就是因為士兵行走產生的振動,跟大橋本身的固有頻率一致後,大橋振動幅度加劇,最終超過結構的承受能力,最終崩塌。然而事實上,這也是很多故事忽略的細節:共振只是橋塌的原因之一。
經過調查,安格斯吊橋的主吊纜存在腐蝕,當時還是雷暴天氣,風也成了助推手之一,所以吊纜在共振作用下最終斷裂,釀成慘劇。
類似的,英國的布勞頓吊橋有螺栓出現故障,而且英軍在過橋時,發現橋在振動後,第一時間感到的不是恐慌,而是有趣,有人還高興的吹口哨,甚至故意向著步伐一致的方向踩踏,最後自食其果,掉進河裡。
回到河南鄲城縣光明北校上千名學生跑步的事件裡,先放出結論:基本不會產生跑塌樓。下面分析原因:
首先是學生步伐看似整齊,實際上每層樓的學生跑動的方向都不一樣,而且學生跟訓練有素計程車兵相比,還差得遠,所以還達不到引起共振的程度;
其次,即使引起輕微共振,也會被大樓自身吸收,除非是像地震這樣強烈的振動引起的共振,一般的振動大樓自身都會吸收,大樓自身結構會產生類似阻尼的效果,好比推鞦韆撞到海綿上一樣;
最後,大樓的固有頻率低於吊橋的固有頻率,一般4、5層大樓每秒振動1次左右,大型吊橋每秒振動1/6次,而一般人跑步每秒明顯不止跨一步。也就是吊橋更容易跟步伐節奏一致。
況且,大樓也不存在損壞現象,綜合來看,學生跑步基本不可能損壞大樓,而且大樓本身就設計成跑道,當初設計人員也會考慮到這些問題,進而從設計上杜絕。
三、如何避免共振的危害?
以上共振都屬於機械共振,而避免機械共振,是每個建築和橋樑建設時的主要關注點。一般有3種方法。
第一種是針對地震引起的共振,因為地基下的岩床也有固有頻率,所以設計時,就不能讓樓房固有頻率接近下方岩床的固有頻率;
否則會出現:一座樓被振塌,周圍的樓卻完好的現象。
第二種是針對風引起的共振,比如高達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就內建了調諧質量阻尼器,也就是樓上掛一個用計算機控制的大鐵球,當大樓被風吹得擺動時,就讓大球反向運動,減少大樓擺動幅度;
第三種是建築本身的結構或連線方式形成的阻尼,也就是物體形變後,更能快速回到原來的形狀,比如虎門大橋,因為改變結構造成阻尼等改變,進而產生隨風波動的現象。只要恢復結構,共振現象就會改善。
總結,有些故事在傳播時,省略了一些細節,造成我們對物理現象錯誤的理解,真實情況或許比故事更加複雜。我們考慮到的問題,設計人員會提前安排好,所以這一點無需擔心。不過,這種懷疑的態度很值得鼓勵,這也是科學進步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