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校長
“2021年該買房還是存錢”已經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但大家卻不要誤判。
部分人認為未來的房子將變得不再值錢,目前我國擁有多套房(2套以上)的家庭,佔比已經超過40%。除此之外,在全國城鎮人口占比中,無房家庭已經不足4%。
所以,未來的樓市發展很有可能會應驗馬雲的預言——房子將變得不再值錢,一個家庭會同時要繼承來自長輩的多套房產。
這類人並不看好未來樓市,寧願將錢存入銀行也不願買房。
雖然年輕人與新市民買房難與住房難的問題依然存在,但不能因此否定樓市當前的購買力。原因在於,房子在解決居住問題的同時還伴有金融屬性,能夠有效抵禦通脹。由於入門門檻較低,買房往往會成為有錢人理財投資的首選。
其次,儘管我國房住不炒的主基調已經形成,但在嚴查違規資金流入樓市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仍有許多投資炒房現象發生。
對於這類人而言,“買房-投資-升值”已經成為一種理財的固定模式。
“2021該買房還是存錢”這一問題一直被大家廣泛熱議,答案意見各不相同。未來樓市究竟走勢如何,請大家不要誤判,住建部已經釋放“3大訊號”:
訊號一:落實長效機制
住建部對於長效機制並沒有做出明確表述,但從近期出臺的調控政策來看,基本都於長效機制環環相扣。
例如“三穩”(即穩房價、地價以及預期)。從穩地價方面分析,自國家推出土地集中供應管理辦法後,底價成交、流拍等現象開始出現,土地溢價率最高時已經不超15%。若長期實行,“地房聯動”現象將逐漸減弱,即地價與房價之間的聯絡將逐漸減弱。
除此之外,部分熱點城市房價“久調不降”,一方面由於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導致住房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土地資源有限導致供應量不足。所以說長效機制應該使土地供應與住房需求相適應,建立“人、房、地”為一體的原則,使住房難、買房難的根源性問題得到解決。
訊號二:住房改善需求分流
棚改拆遷已經成為近年來推動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的“罪魁禍首”。尤其是貨幣化安置2.0模式的開啟,大量的貨幣補償已經使得這部分人具備較強的購買力,即便是一些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小縣城,房價水平也已經高到離譜。
不過隨著舊改代替棚改的到來,這一現象將逐漸消失。根據住建部舊改計劃要求,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完成對全國21.9萬個老舊小區的改造工作。
舊改後使原居住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對於商品房市場中的改善置業勢必將造成一定衝擊。使人們的住房需求實現多元化,商品房已經不再是住房改善的唯一渠道。
訊號三:人們“住有所居”的配套支援政策
房地產行業經過20多年的不斷髮展,已經逐漸趨於成熟與完善,而住房租賃市場卻相對落後。對此住建部副部長霓虹提出,應加快完善住房租賃體系、加快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產權房等保障房建設。
對於購買力不足的年輕人與新市民而言,尤其是在房價異常火熱的城市,這部分人將不會再被裹挾進入商品房市場,住房方式的多樣化,能夠有效緩解居民住房壓力,早日實現全體人民“居有其所”的宏偉目標。
基於住建部釋放的“三大訊號”,2021買房還是存錢,答案已經清楚了。
買房應該做好長期準備。
房住不炒是未來樓市發展的主流趨勢,像過去“買房必升值”的理念已經成為不可能。
其次,為不斷落實與促進長效機制發展,在管控地價的同時,住建部推出二手房指導價政策,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前提下,房價很難再有上浮空間。
如果用以自住,基本不會從理財投資角度分析。不過對於部分一線城市的優質房產而言,仍具有一定保值與升值空間,這類房產雖然適合投資,但在如今“限漲”與“限跌”的前提下,勢必要做好長期持有的準備。
不過這類核心城市的優質房產,對於普通人而言卻很難買得起。
將錢全部存入銀行其實也並非明智之舉
根據有關資料統計,新一輪通貨膨脹已經來襲,在美國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印發美元的總額已經高達30萬億。許多人卻不以為然,根據財政專家預測,如果美國不加以制止,2-3年後通脹率將達到20%以上。
由於美元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幾乎各個國家都將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風險,我國自然也不例外。如果加之通貨膨脹因素,150萬按定期存款5年計算,每年獲利大約在4萬元左右,但絕大多數收益都已經被通脹稀釋,所以將錢全部存入銀行並非是什麼明智之舉。
在筆者看來,買房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買房應該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經濟實力進行全面衡量,切記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許多人認為地段、區位以及配套較好的房子,未來仍具有一定升值空間,不過隨著房產稅即將出臺試點,多數炒房客將迎來“寒潮”。無論從哪一點出發,未來持有多套房產的業主都將面臨持有成本增加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