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曾發文,批評官員的“退而不休”現象。其實,老幹部們之所以“退而不休”,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權力戀棧不去。但放眼世界,可以看到,退休對於許多國家的政要來說,是解脫和新的開始,而不是一種懲罰。他們出書、經商、辦智庫、頤養天年……忙得不亦樂乎。選取幾個國家的老幹部作為樣本,看看他們退休後如何刷存在感,做到“人走茶不涼”。
俄老幹部:退休後選擇日趨多元
在俄羅斯,政客們“退休”其實並不意味著他們真的退休,只不過是說,他們從權力的最高峰跌落下來了而已。除了像赫魯曉夫這樣“退休”後淪落到成為“養老金領取者”的倒黴蛋,絕大部分人都有不錯的歸宿——比方說,那個跟了斯大林30年的,聞名天下的外交家莫洛托夫,即使最後被趕出權力中心,還是在蘇聯駐蒙古大使任上善終了。
再說,蘇聯時期也沒有提倡什麼“幹部任期非終身制”。“鞠躬盡瘁”的蘇聯領導人,除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之流,還可以數出烏斯季諾夫,蘇斯洛夫,米高揚和葛羅米柯這樣的一大堆“二線政治家”。他們各個都死在自己的崗位上,把想上位然後體驗一輪含飴弄孫天倫之樂的蘇維埃官僚們都給急死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感謝1991年的“8·19”事件,俄羅斯的政客們才有比較正常的退休生活。當年搞政變的蘇聯國家級政客足有8人。讓所有這些人安生退休,顯然不是葉利欽們想要乾的。於是除了其中一人自殺之外,剩下的全部送進“水兵寂靜”監獄裡面關了三年才放出來。這些人出來之後,幹什麼的都有:投身學術的,寫回憶錄的,重新從政的(後來當上了州長)。搞經濟的給銀行當上了理財顧問,搞重工業的給工業公司當上了工程總監。退休生活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
最榮耀的就是前國防部長亞佐夫。這位老先生當年被罵道“軍事才能只夠指揮一個師”,現在卻因為自己是“蘇聯最後一名元帥”而倍極光榮,除了躲進總參軍事學院進行理論研究,還時不時露個臉。每年紅場閱兵都少不了他的份,比戈爾巴喬夫強太多了。全球眼觀察員今年去俄羅斯採訪時聽說,老戈的基金會流年不利有點缺銀子,現在他老人家接受採訪都明碼標價了。八十多的人還在掙銀子,世道艱難啊!
“8·19”標杆之後,大多數俄羅斯政客都可以比較多元化地選擇自己的退休生活。例如第一任普京政府時期的外交部長伊萬諾夫,現在是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總裁。一個多月前剛剛去世的前總理兼外長普里馬科夫,從1999年離職到去世,腳跨外交和學術兩條船。前總理切爾諾梅爾金,則跑去烏克蘭當了8年大使。至於年輕一點的前總理如斯捷帕申以及基裡延科都幹回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前者繼續從事法律工作,後者又回頭搞他的能源。一大堆葉利欽時期的前總理和前副總理們,乾脆成立“俄羅斯右翼力量聯盟”,跟普京唱起了對臺戲。
這樣的退休模式,或許也揭示了俄羅斯國內政治透明化的程度,那就是退休政客們的“退而不休”,還是能夠影響到政治,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繼續透過自己的影響力,暗地裡操縱政治局面的走向。
現在看起來,似乎所有退休政客們都有好的歸宿,其實未必。身為俄羅斯男性的一個普遍規律,退休政客們似乎都不太像西方政客那樣長壽,當然這是在相比較喬治·布什,村山富市或者赫爾穆特·施密特這樣直奔百歲的“人瑞”的情況之下。除了亞佐夫和戈爾巴喬夫這樣的異數,還在和疾病作鬥爭。“休克療法”大師蓋達爾更是短命,只活了53歲便升了天。還有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列別德將軍。他乘坐飛機摔下來的時候,年僅52歲——此人一度被認為是普京在大選中的唯一對手。
而另外一個退休政客的死,則揭示了俄羅斯作為古老帝國運轉至今的血腥定律:2015年2月28日,葉利欽時代的副總理涅姆佐夫遇刺身亡,終年56歲。 沒有人知道,這個血腥定律還會不會像潛伏的疾病一樣突然發作。
美國老幹部代表:政治規矩少,多姿多彩
2000年1月,完成了第二任任期的比爾·克林頓功成身退,成為進入新世紀後,從最高領導人位置上退下來的第一位美國老同志。在其任內,克林頓不但扭轉了一度低迷的經濟,解決了鉅額的財政赤字問題,還頗有遠見地提出“資訊高速公路”概念,為美國在資訊科技時代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奠定了基礎。
雖然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配合網際網路公司的“非理性”發展,最終釀出了“dotcom”泡沫,不過,那已是小布什同志接手後的事情了,對於克林頓來說,無損英名。
坊間一直傳指克林頓是戰後智商最高的美國總統,對於他來說,退下來之後的生活少了政治規矩的約束,更顯多姿多彩,名利雙收。
著書立說是克林頓吸金第一大法。2004年和2007年,他先後出版了兩本暢銷書《我的生活》和《付出:我們可以改變世界》,兩本書總計為他帶來超過3,000萬美金的收入。另外,除通過出書充分變現其所掌握的大量(非國家機密)內幕外,克林頓的演講報酬在全球知名人士中也是最高之一。有報道指,從2000年初到2007年,克林頓的演講收入高達5,100萬美元,其中,不乏中國人民為其“慷慨解囊”:2002年5月23日,應深圳一家房地產公司的邀請,克林頓在深圳發表了名為《WTO與中國經濟》的主題演講,出場費達創紀錄的25萬美元。
賺錢當然不是前總統的唯一追求,對公益活動的關注也構成了克林頓退休生活的一部分。2005年,克林頓被任命為聯合國海嘯救災特使;2009年,他又開始擔任聯合國海地事務特使。另外,克林頓還設立了威廉·J·克林頓基金會,在全球範圍內關注健康、氣候、經濟機遇及艾滋病等問題。克林頓基金會在中國也設有辦事處,其主要關注點是協助中國抑制艾滋病疫情的發展。
01 退休後,戈爾巴喬夫有意識地安排了很多工作,包括出書,組織研討會,他還給路易威登做廣告,籌措資金維持自己的基金會。
02 著書立說是克林頓“吸金”第一大法。
03 退出澳大利亞政壇後,陸克文仍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美國對這類“陽光下的裙帶關係”其實沒什麼忌諱,所以如何能為夫人站好這次臺,將成為這位前總統在接下來一年多時間裡的頭等大事。
按照美國的政治傳統,退下來的老同志如克林頓不可能不對國家的內政外交發表個人看法。不過這些看法基本是說完就算,媒體報道大家就看個熱鬧,當時的執政團隊估計未必會聽。作為一名普通的美國公民,克林頓的言論自由當然會受到充分尊重,但也僅此而已。
澳老幹部代表:世界這麼大,不妨去闖闖
2013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落敗後,陸克文退出澳大利亞政壇。不過,作為美國《時代》雜誌“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陸克文的影響力並未因為下臺而迅速衰減,反而越來越有國際範兒。
陸克文的影響力不限於國內。他是國際公認的20國集團(G20)發起人之一,他曾接受媒體採訪表示,20國集團的建立是他任國家總理期間最大的成績。陸克文還倡導大力抗擊氣候變化。2007年12月3日,陸克文剛上任總理後,隨即簽署《京都議定書》。
退出澳大利亞政壇,並不就等於政治生涯的結束。陸克文順利地變換軌道,出任國際職務,不斷就國際事務發表觀點,透過這些方式維持著較高的國際影響力。
2014年2月,退出政壇的陸克文被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聘為資深研究員,在該學院的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持一項有關中美未來十年關係的研究專案。他在一份報告中預言,若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未來十年超越美國,將深刻影響全球地緣經濟重心之轉移,還有隨之而來的政治力量的變遷。
2014年10月,總部位於紐約的亞洲協會宣佈委任陸克文為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所長。出任該所成立以來首位負責人後,陸克文最令人矚目的言論是痛批“中國崩潰論”,批評“沈大偉的看法完全沒有道理,用中國話說,這是胡說八道”。
陸克文在中國的熱度,也未隨著他退出政壇而受影響。作為世界上第一位能說流利漢語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他在中國有著眾多粉絲,退休之後陸克文更是成了中國的常客。
2015年6月底,一位名叫陸傑喜的店主透過微博宣佈她在天貓國際開網店,專門出售澳洲特產以及母嬰產品。有當過澳總理的爹當“超級推銷員”,淘寶店不火爆也沒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