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二戰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美國驚人的工業能力幫助美國甚至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僅僅在東京受降儀式現場,就有一千架美軍飛機遮天蔽日般從東京灣上空飛過,300多艘艦船遊弋在東京灣海面上。而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出6000多艘作戰艦艇,其中僅航母就有150多艘,還有30多萬架飛機和8萬餘輛坦克。
僅僅6年前,美國還只是一個總兵力,只有30萬人,甚至連一輛靠譜坦克都沒有的國家,那麼他的軍事工業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內成為世界第一的呢?
二戰期間,美國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並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尊重市場規律,用市場經濟來幫助軍工生產。
戰爭爆發前的美國,為了加強備戰生產,羅斯福總統聘請威廉克姆森作為國防諮詢委員會的生產總監。在當時沒有人想到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任命卻為美國的軍事工業的爆炸式增長埋下了伏筆。
克努森是美國汽車工業的靈魂人物之一,曾經先後在福特和通用兩家汽車巨頭出任高管,在生產業界打拼多年的他,雖然並不知道軍方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武器裝備,但他知道哪些企業有能力生產出哪些種類的軍用物資,產能又有多少。
克努森深知,強烈削減民用品生產會導致工人流失,利潤降低,挫傷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因此克努森反其道而行之,號召向汽車工業發出更多訂單,促使汽車工業採購更多機床,從而帶動機床生產商保持和擴大生產。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生產軍事裝備的機床,又可以讓機床生產商一直留在製造業,在戰時更好地服務於軍需品生產。
克羅森的努力起到了成效。1941年美國機床產量翻番,達到了18.5萬臺,機床數目的增加,為飛機產量的提升鋪平了道路。飛機雖然比汽車複雜得多,但大部分飛機零部件都可以用汽車生產裝置加工出來。
以通用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汽車企業紛紛轉產航空發動機。二戰後期配合轟炸機群席捲歐洲的P51野馬戰鬥機,就有一顆來自凱迪拉克的心臟。
以波音為代表的航空器生產公司改變了工作制度,增加了大量僱員,從每日兩班轉為三班倒,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1940年時,美國每年只能生產2000餘架飛機,1941年時翻了10倍,1942年時的年產量更是飆升到4.7萬架。
得到美國飛機的補充之後,盟國的龐大叢集不僅以排山倒海之勢打垮了法西斯陣營的空中力量,還把日本本土炸了個底朝天,徹底摧毀了他們的戰爭潛力,提早獲得了勝利。
戰爭期間,美國軍事工業潛力之所以被完全啟用,除了無數民轉軍的大型企業,美國政府還創造了一種新型軍工合作生產模式。
1940~1941年間,美國政府和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在汽車城底特律建造了一家規模龐大的坦克總裝廠,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底特律兵工廠。
坦克工廠由美國政府出資修建,並配齊生產裝置,工廠由克萊斯勒進行運營,政府以每輛3.35萬美元的價格回購成品坦克。由此底特律兵工廠成為了美國第一家產權歸政府,並有私企進行運營的軍工廠。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克萊斯勒公司不需要為政府的坦克訂單騰退廠房改裝流水線,犧牲原本的汽車產能,而且新建的兵工廠是政府資產,在戰爭結束後可以完全收歸國有,不會給克萊斯勒造成沉重負擔。
克萊斯勒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熟練的工人和出色的裝配技術,可以很好地運營與汽車廠類似的坦克總裝廠,保質保量的完成政府的生產任務。
1940年9月11日,底特律兵工廠開工興建,次年4月建成投產,到12月初已經完成了500輛M3中型坦克的生產任務。珍珠港事件之後,底特律兵工廠又迅速擴大產能,短時間內把產量提高到了每月1000輛坦克的水平。
二戰結束前,該廠的裝配線已經增加到5個,一共完成M3、M4、M26系列坦克2.2萬餘輛。
這個產能有多麼恐怖?
在當時2.2萬輛坦克足以裝備100多個美軍裝甲師,相當於美軍二戰期間坦克總產量的1/4,幾乎與德國在二戰期間的坦克總產量持平。
1941年日本的賭徒心態沒能幫助他們在珍珠港摧毀整治美軍太平洋艦隊,卻激怒了這位沉睡的巨人。當日本、德國把窮兵黷武積攢下來的家底消耗殆盡後,他們也只能選擇承受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和降落在國土之上的火風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