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訊息,當地時間1月5日,哈薩克全境進入緊急狀態,原因為當地民眾不滿液化石油氣價格上漲爆發了大規模抗議。對此,不少軍事專家稱這次的情況類似“顏色革命”。
何為“顏色革命”?
簡言之就是,西方各勢力打著“民主”“自由”等旗號,明裡暗裡支援、煽動“街頭政治”,嚴重損害一個國家的正常社會秩序,從而獲取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每當其出現時,就會有以下4點特徵。
十足的欺騙性
“顏色革命”通常會將顏色和花朵作為主要象徵,刻意強調其“非暴力性”和所謂的“公民革命”,從而表示這並非是一種軍事行動,也並非是外國的直接介入,而是一種“和平”的社會革命,欺騙性十足,曾經在烏克蘭、喬治亞、吉爾吉斯斯坦等地爆發。
有一個重要人物為“顏色革命”提供了理論支援、披上了虛偽的外衣,被西方世界推崇,他是吉恩•夏普,被稱為“精神教父”。吉恩•夏普提出的非暴力理論的核心內容為,以表面非暴力的形式,達成推翻政權的實質效果。在實施這些“隱蔽戰爭”的過程中,往往有西方情報機關直接或間接地參與。
我們在此務必明確的一點是,當矛盾激化時,“顏色革命”會出現軍事威脅和準軍事行動,這就直接撕掉了其非暴力的面具。並且最後的結局也往往不如民眾所預想的那樣,一開始的口號和承諾最終都將化為泡沫,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較強的計劃性
在實施“顏色革命”前,西方國家通常已經提前做出了計劃,不遺餘力地將自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滲透到目標地區,並慣性地利用媒體提前在獨立國家和西方世界宣傳造勢,給予“顏色革命”正面形象,從而獲得民眾的支援,為下一步鼓動大家走向街頭實施群眾性的抗議活動做出鋪墊。
除了宣揚自己,西方國家還會透過網路等手段詆譭當地的國家權力機關和領導,從而侵蝕民眾的價值觀,降低民眾的普遍認同感。與此同時,他們還會拉攏或者是在經濟上支援目標地區的反對派和親西方的社會團體,物色屬於自己的“傀儡”。
鮮明的目的性
採用最佳的成本效益迫使當權派下臺、擾亂和削弱競爭對手、奪取政權是其主要目的。二戰之後,傳統的殖民體系崩潰,以軍事手段為載體的炮艦政策變得不再適用,且因要耗費巨大的成本而變得難以為繼。所以,就在軍事手段無法直接而又頻繁使用的情況下,經濟制裁便登場了。
然而,單純的經濟制裁也往往無法達到西方國家想要獲得政權更迭的效果,“顏色革命”開始登臺。其中,美國對“顏色革命”的運用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甚至能模組化、成體系地“複製運作”。有時僅釋出於社交平臺上短短兩句話,就足以煽動民眾的情緒,這比動輒千億、萬億美元的軍事投入更具“價效比”。
嚴重的衝擊性
“顏色革命”往往帶來的是嚴重的後果,這不僅體現在難以平息的騷亂中帶來的傷亡,而且會對一個國家帶來巨大沖擊,嚴重損害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在新華國際的一篇特稿中,曾詳細地記述了“顏色革命”帶來的惡果。如2004年烏克蘭的“橙色革命”過後,其內部因權力的爭奪頻曝醜聞,社會撕裂愈加嚴重;還有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的“鬱金香革命”過後,反動政府上臺後則行徑惡劣、貪腐無度,最後被民眾唾棄等等。
只要“顏色革命”襲來,這個地區就會失去和平的底色,家國之難帶來的不再是繁榮,而是民生凋敝、治理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