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周迅和黃磊主演的電視劇《小敏家》整40集已追完。
首先,葉秋臣想表達一下看這部劇前30%時的心情,那是一種喧囂之下的平靜。
之前我在劇評中寫過,那是一種難得的,淡淡的平,很舒服。
但追完後面70%,好感度有所下降。
但我認為,這並非《小敏家》一部劇的問題,而是當下許多都市國產劇普遍存在的弊端。
很大一部分國產劇的套路,一般就是把所有生活裡各家可能會出現的意外情況,都彙集到劇中的幾個家庭上,恨不得把老中青三代的個人問題在幾個家庭裡全解決了,透過一種拼梗湊名場面的方式,達到營銷的熱度。
於是乎,你就在熱搜榜上和各種短影片平臺上,看到某一段很激烈的戲,並表示深有共鳴。
有共鳴沒有錯,因為這些劇情就是從萬千家庭的煩惱中提煉出來,總有一款會剛巧對應上你的生活。
但這類國產劇的問題在哪呢?
過去我評價此類劇集的時候,曾經給過一個結論,就是“過於貪心”。
既想寫校園愛情,撒糖去迎合甜寵劇的觀眾;
又想拍中年愛情,創造話題去對付家裡長輩;
還想演當下各種網路上流行的極端案例,比如PUA和創業風潮。
在流行之外,還要引入男主角得病的老梗,尤其是前期毫無鋪墊,後期直接爆發,非常突兀。
哪怕在前面伏筆一小部分的內容呢,也不至於將這個反轉弄得如此生硬。
拼太多元素的後果,就造成了劇集冗長,可看性下降,缺少平凡生活的煙火氣,反而都是雞飛狗跳的意外。
從平靜美好,走到一地雞毛狗血。
當然,在追完整部劇之後,還會有觀眾很買賬,認為劇集設定的元素豐富,一部劇看遍了各個年齡段的愛情故事,過癮。
沒錯,影視劇作品本來就是“分人”去看的,評價也因人而異。
早前在評價其他影視劇的時候,葉秋臣也曾提到過一類觀點,就是觀看需求。
《小敏家》這部劇,你順著看下來,追完就是追完了。裡面有你喜歡的角色,討厭的人物,印象中的名場面,夠了。
打發時間,閒暇談資,已是夠用。
但橫向比較其他的都市國產劇呢?
差距就出來了。
畢竟可以“優中選優”,不看這部,同樣的時間可以追更好看的去。
於是對其有改進意見的朋友們,就顯得沒那麼滿意。
但絕大多數的人,不需要去比較,追劇就看個心情,你說好看也沒毛病。
但雜七雜八的亂拼,在所有觀眾的評價裡,實在很難從及格線的分數再往上拉了。
然後,從整體劇集跳出來聊一聊演員。
黃磊有點不想評價了,這類角色演的次數實在太多,連說話的結巴情況都大同小異,雖然後期想跳出來擺脫居家好男人的設定,但總體而言並無太多驚喜。這就是他的及格作業,無功無過。
整部劇我最喜歡的是周迅和秦海璐的演技,在各自的設定之下都完成得非常到位。
劉小敏這種角色其實不好演的,情緒要藏於內不露於外,卻要將情感精準傳達給觀眾,這是演技。
比起外放的那種,內斂的才更難駕馭。
但大多數觀眾早已習慣了那種咋咋呼呼的風格,反而對周迅的演技沒那麼感冒。
秦海璐的角色設定比較可愛,自從她去深圳打拼事業,這部劇的味道就掉了一半。
像金波、金家駿、劉小捷和徐正這類人物,都是為了名場面而存在的。
比如啃兒族,PUA和帥氣學霸。
換言之,切掉一部分劇情,對整體都沒太多影響,但他們畢竟還是主線劇情上的人物,偶爾分支展開一下也並無不妥。
但像男主的爸爸這些,就是剔除之後毫無違和感的存在了。
最後,談一談大結局。
結局算是HE,給每個人都安了一個階段性結局,連金波都有可能性CP了。
目前大多數的都市家庭國產劇都是HE,勇於突破的很少,尤其是汪俊和黃磊的組合。
“小”系列已經拍了幾部,《小別離》和《小歡喜》算是嚐到了甜頭,有了夢幻聯動的資本,但成功不可無限複製貼上。
從豆瓣8分檔掉入6分,也並非空穴來風毫無原因。
這不是審美疲勞,這是質量差距。
如果還有“小”系列,請沉下心去浮躁好好拍,有底子還是能創作出優質作品的。
腳踏實地,千萬別飄。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