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一篇《莊子》中的小短文,叫做《駢拇》。
這篇文章是《莊子·外篇》中的一則,一般來說很多人認為外篇和雜篇不是莊子本人所寫,因為很明顯內篇中的七篇文章連成了一個體系,而外篇和雜篇裡面的文章風格不一,不像是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
不過讀了這篇文章,想到當下的社會,我覺得還是有些意義的。
尼采有句話說:
“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道理很簡單,可是人身處其中的時候,往往是不自覺的。
所謂“駢拇”,何為“駢拇”?
從本意上講,駢是多出來的意思,它就是我們手指上,或者腳趾上多出來的指頭。但在這裡,它是有隱喻的,它指的就是社會中的仁義道德。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我覺得這所謂的“仁義道德”只是表象,不是我們所認同的“仁義道德”,而是變了味的“仁義道德”,它導致社會中的人們產生了一種誤區,好像我只有這麼做才能夠得到其他人的認可,才能夠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所以所有人都去追求這麼一種東西。
既然所有人都這麼認為,那麼這種風氣實際上就會產生很深刻的一種副作用。
當然,這個“仁義道德”其實也可以指代其他的東西,比如金錢,財富。
不是說這種東西不好,而是當它被社會過度推崇,被人們過度認同的時候,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就會改變。
所有人都會用這樣一種價值尺度來衡量自己,那麼當你和他人比較,產生差距的時候,當你過度的慾望得不到的時候,你勢必會痛苦。
不僅你痛苦,大家都會痛苦,因為總有人得到的比我們多。
那實際上它真的很重要嗎?
《駢拇》當中有句話:
“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 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野鴨的腿雖然很短,但是給它額外安上一節,會給它帶來痛苦,天鶴的腿雖然很長,但是給它去掉一節,也會給它帶來痛苦,所以,是長是短,應該遵循它原來的樣子,沒必要太過憂慮。
雖然,我們在社會中生存,社會可能會給我們制定這樣那樣的標準,我們可能可以達到,我們可能不可以達到。
但是,你要明白,那不是唯一的標準,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要有一個衡量的東西,你自己得給自己一個標準,你的心裡有了“定力”,有了生存的基本判斷以後,就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短文中有一則小故事,它說臧和轂兩個人去牧羊,臧因為跑去讀書,結果把羊弄丟了,轂跑去跟人下棋,結果也把羊弄丟了。臧看起來似乎比轂要有智慧,畢竟人家在看書,可是兩個人結果一樣啊,還不是把羊給丟弄了。
那麼你下棋還是看書,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作者認為伯夷和盜拓兩個人做的事不一樣,但是最終結果還是生命的離去啊,有什麼不一樣呢?
其實,他想要表達的意思無非就是不要過度追求所謂的“仁義道德”,而“仁義道德”的背後,其實是人無窮無盡的慾望,人應該剋制的是自己的慾望。
生活沒有那麼複雜的,當你簡單一點的時候,人生也會簡單一點。
我們每個人要和這個社會保持一點點的距離,不要被無意義的人和事所消耗。
你始終要給自己留一個空間,你始終要知道,在這個空間裡,自由是你的,你可以選擇無拘無束的生活,可以選擇歡快地奔跑,而最美好的風景就在你的心底。
如果說,有什麼樣的追求值得每個人去做。
那就是對真理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望,會讓你更有智慧,更開豁。
“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自己看不清自己,卻只能看清別人,自己得不到,卻想要得到別人所擁有的人,這就是內心的慾望無法滿足,永遠想著別人的好,永遠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麼你的生活只會是痛苦。
人一定要認清自己,認清之後,減少那些無妄的追求,去擁抱真正能夠讓你覺得有意義的事,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