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劉國軒早期起步是在大清,最終仕途終結也在大清。他是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四都鎮溪口村人,徹頭徹尾的草根。在鄉里沒有想過過一種安分的生活,天天都在想怎麼迅速發達,時時刻刻如瘋魔般研究本鄉的地理位置,排兵佈陣,進退據守,清軍入關後,戰爭很快就波及到劉國軒的家鄉。
劉國軒血脈裡好戰的基因立刻興奮起來,多年研習的兵法終於派上用場了,第一次出山就是靠陸戰成名,後面的海戰可見劉國軒是全面發展的雙棲人才。鄉親們都紛紛結寨,互相自保,別的賊寇之兵過來侵擾,鄉親們沒見過這麼大的真實,慌亂不已,15歲的劉國軒就站出來了,他讓鄉親們詐敗,引賊寇進入他們定好的包圍圈,伏兵四起,大破之。
初出茅廬就有這個不俗的戰績,劉國軒認為自己這塊料完全可以混個參將噹噹,他收拾為數不多的細軟,兩條腿步行到漳州,剛剛到漳州,找清軍報名參軍,因為沒有人脈關係,先從一個門卒做起,後來經過反覆爬滾摸打,升任為守備千總,把守漳州北門。這時候,他就認識了日後糾纏不休的死敵施琅。這時候施琅就是他的頂頭上司,官至清軍總兵。施琅對他很欣賞,但也沒怎麼提拔他,一直在下級將領中苦熬出頭日。
他聽說,鄭成功已經在廈門、金門的抗清大業搞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再看看自己,在清軍剃個不倫不類的髮型,官又升不上去,萌生了離去之心。
1654年,鄭成功圍攻漳州,漳州是劉國軒把守的,這個投名狀一定要果斷地交上去啊。不僅交,也要交得漂亮。劉國軒利用自己職位的優勢,和清軍守將說,在清軍方面咱們混出頭的日子遙遙無期,現在鄭成功處於上升期,需要大批的人才,我們投奔他,肯定會被他看重,清軍守將一聽有理,決定跟他一起投奔鄭氏。12月,劉國軒在月黑風高夜,引導鄭軍,不費一兵一卒,兵不血刃進入了漳州城。
但是劉國軒跳槽到了鄭氏,卻發現他估計的美好願景與現實差距好像有點大。鄭成功一向心高氣傲,他認為自己的謀略無人可敵,謀略型的人才目前不需要,只需要不怕死能打仗的人。而劉國軒就是謀略型的,不是衝鋒陷陣型的,專業衝突,頗長時間不被重用,劉國軒只能忍耐,因為再跳槽的話,也沒地兒可去了。落差這麼大,劉國軒提不起精神來,連續吃了好幾次敗仗,按照鄭成功的脾氣,他早死了有七回八回了。鄭成功不欣賞不等於別人不欣賞,陳永華深知此人有謀略,多次保下劉國軒。
1661年,鄭成功徹底死了復明之心,他開始為自己謀後路了,那就是收復臺灣。劉國軒也調整好了心態,身先士卒,親率弓箭手擊退荷蘭軍隊瘋狂反撲,為收復臺灣立下了汗馬功勞。
收復臺灣後第二年,鄭成功去世,壓在劉國軒頭上的一座巨山終於消失,劉國軒開始站隊,首先他挑選的是鄭成功之弟鄭襲,眼光不夠精準毒辣,鄭襲與鄭經爭位失敗,還好劉國軒不是鄭襲的心腹,只是脅從者,鄭經並不怎麼追究,劉國軒逃過一劫。
鄭經也不像其父一樣,為人強橫又自專,他頗能知人善用,讓劉國軒駐守雞龍山。劉國軒沉下心來不再東想西想,拼命做事,撈取戰功,進剿臺灣高山族部落,滅沙轆等部落,並且擊敗鬥尾、龍岸等番社。鄭經入臺後,逐漸不再抓政事,只顧奢靡享受,進取之心沒有了。而劉國軒終於冒出頭了,軍事大權被劉國軒小口小口蠶食。
在臺灣待了整整8年,終於熬出頭了,劉國軒作為鄭經的管鎮兵,又擔任左、右武衛,權勢和另兩個巨頭陳永華、馮錫範鼎足而立,都是鄭氏集團的頂樑柱。
有了權勢地位,劉國軒就立馬恢復他曾經多謀善戰的模樣,多次率兵出征,打仗特別漂亮。
1674年,三藩之亂燎原中國各地,耿精忠要鄭經出兵進入福建援助。鄭經讓劉國軒去。耿精忠腦子好像不好使,明明要來了鄭氏援軍,卻熱衷於狗咬狗,劉國軒一看,既然你沒誠心與我們合作,那我就翻臉不認人了,他在泉州塗凌擊敗耿精忠,耿精忠很快降清。劉國軒在福建好像沒啥事幹了,就率軍進入廣東。
到廣州後,因為後方支援不夠及時,劉國軒以及手下數千飢餓士兵,按理說毫無回手之力,但劉國軒狠啊,在廣東潮州鱟母山大敗數萬清軍,又到廣東惠州,與吳三桂、劉進忠、尚之信三種勢力中游離周旋,最後鄭經一看劉國軒用這麼少的兵力攪得風生水起,出色的攪屎棍啊,將他召回來。
劉國軒回來後,鄭經馬上將所有兵權全部交給他,總督諸軍,並且有行事便宜之權,不用匯報。鄭經這麼做也是沒辦法,八閩七府之地盡喪他一人之手,只有劉國軒可以力挽狂瀾。劉國軒拿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權,就要盡到相應的義務。
他率軍四處出擊,連戰連捷,江東橋、祖頭山等戰役,攻克平和、漳平等縣,進圍海澄。清軍特別忌憚,全力圍捕劉國軒,此人太厲害了,劉國軒一看四面八方都是清軍的援軍,他根本不怕,利用熟悉的地形和靈活多變的戰術,在水陸之間來回變換,神出鬼沒,一會兒在陸地打你一棒,一會兒閃現在海上轟你一炮,打得清軍頭昏腦漲。6月,劉國軒攻破了包圍長達83天的海澄。此後,又勢如破竹拿下長泰、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縣,並進圍泉州。
鄭經爽啊,對劉國軒的賞賜更加不吝惜了,封為武平伯、徵北將軍。
清軍對他頭痛極了,但無可奈何,打仗打不過,那麼在經濟上封鎖死你。1679年,朝廷實行遷界禁海政策,意圖明顯,就是困死你們臺灣。
鄭經就沒了經濟來源,金門廈門的賦稅不得不加重,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劉國軒心中恨極,打仗都打不過,就來這套陰的,沒辦法咱們就在彈丸小地,拼經濟絕對搞不過大清。
福建總督姚啟聖深知鄭氏的主心骨是劉國軒。他多次好言招撫劉國軒,劉國軒都是禮貌地回答,老子在那邊一言九鼎的,幹嘛過來給你們當小弟?姚啟聖軟的不成,就暗中派人臥底暗害劉國軒,奈何劉國軒成了精一樣,防範功夫做得滴水不漏,暗算都不成功。
鄭氏集團確實在走下坡路,不是慢慢地走而是飛速地滑下去,海澄守將蘇勘獻城降清,金廈兩島就沒了屏障,死守沒有意義,所以劉國軒放棄了兩島,全軍撤回臺灣。
劉國軒回來後,馮錫範本來就和陳永華不對付,陳永華又多次保下劉國軒,劉國軒誰也不想得罪,就中立,態度兩面曖昧不清。最後馮錫範終於踢走了陳永華,陳永華所有的兵馬權力都給劉國軒。
1681年,鄭經病逝,他諸子為了爭奪王位,大打出手。鄭克臧做世子監國多年,又是陳永華的女婿。馮錫範怎麼可能答應?鄭克臧上位了,倒黴的就是馮錫範了,他要讓自己的女婿,12歲的鄭克爽取代鄭克臧。馮錫範找劉國軒商議,很快達成共識,廢殺鄭克臧,擁立鄭克爽。
劉國軒的地位更加穩固,從武平伯升為武平侯,臺灣是馮、劉天下了, 內有馮錫範把持,外有劉國軒做主。
一年後,劉國軒最大的敵手,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要準備武力攻臺了。姚啟聖不著急,仍然希望招撫,不用兵戎相見。劉國軒說,只要臺灣像朝鮮一樣做屬國就可以了,稱臣進貢,不剃髮不上岸,保持獨立。康熙不同意。
又過了一年,施琅進兵臺灣,6月,施琅到達澎湖,這時天不佑劉國軒,與施琅交戰,大敗,退守臺灣。
劉國軒知道,這時候,退無可退,唯一的退路就是投降。
1683年六月,鄭克塽向清朝請降。
康熙對這些人還是挺寬厚的,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再掀風浪的能力,劉國軒被任命為天津總兵,在天津,做官挺好的,放下了多年的盔甲刀劍,改行做政務,也是頂呱呱,興修水利、推廣水稻。
1694年,劉國軒逝世於任上,終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