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到公元1912年孫中山推翻清朝帝國統治為止,中國曆經2000多年的歷史車輪,卻始終停留在封建帝制王朝體制下不斷的迴圈反覆,跳不出這個封建帝制的怪圈。一個王朝崩潰,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王朝的迅速建立。同樣的架構,同樣的模式,換湯不換藥。但每個朝代的結局又都是如此的相像,以至於很多時候會覺得其實秦始皇在另一個層面上確實實現了自己“始皇帝”的初衷,雖然不是秦贏王朝,但他的王朝體制卻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只不過“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不停的更換。但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哪個不是同秦始皇一樣的心思,總想自家的王朝歷經千秋萬代而不衰,才會喜歡山呼萬歲,江山永固,但往往事與願違。諸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國歷史上的那麼多朝代也並不缺有為之君,但即使是大有為之君,卻也始終停留在了這個遊戲規則之內,從未有跳脫於這個架構的人。那麼,中國的封建帝制究竟為什麼會經歷崩潰後重建、重建後有崩潰的迴圈往復過程,表現出如此穩定的社會結構。而中國與古埃及、古羅馬、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卻唯有中國的古文明在歷經千年後仍傳承不斷,其他文明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斷了層。我想答案應該是中國那構建制度體系的文化基礎,是底層邏輯決定了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和一系列的上層建築,於是迴圈往復。
中華文化是我們有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標誌。我們56個民族的這個大家庭,能夠團結和睦地凝聚在一起,就是因為那深深的文化認同感。也是在歷經千年的磨合中揉在了一起,我們也經歷腥風血雨,也經歷慘無人道。但不管文化再怎麼多元,始終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在歷經幾千年的傳承中逐漸擰在了一起,血肉相連。我們的文化是向內包容的自我完善的文化體系,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向外卻不具有侵略性,甚至最終發展到極端的閉關鎖國,在近代被西方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轟開。我們講求中庸之道,忠恕之道,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老吾人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種同心圓的向外擴散倫理哲學文化。文化的基因裡,人與人就是不平等的,親疏遠近,厚此薄彼,所以才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我們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在經歷演變後,逐步成為一種官本位的文化思想。我們講求做事名正言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的事不成,事不成的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所以歷朝歷代造反都需要政治正義,所以漢武帝才需要天人三策,趙匡胤才需要黃袍加身,趙光義才需要燭影斧聲等等。
基於中華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和發展,支撐了中國整個封建政治體制的構建和延續。皇帝成了天子,是天選之人,無道無德亦會受到天罰,民意也是天意,所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不僅將漢王朝的建立徹底的合法化,也給後續造反之人的改朝換代提供了名正言順的藉口,哪一個造反的不說是當今皇帝昏庸無道,百姓民不聊生,所以這是天罰,不是造反,他也就可已順理成章的自立稱帝,也就名正言順了,因為他已成天選之人,所以氣運、龍脈各種說法層出不窮。但即使動盪波折、更迭不斷,歷經千年卻有一條線始終未變,那就是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就一直獨佔廟堂根基,透過吸收道家和法家、佛家等思想,儒家自我完善,逐漸發展,始終未被取代,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始終是被儒家和儒家的門生牢牢佔據。與其說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是帝王家族的更迭替換,倒不如說是始終被儒家統治,從未改變,即使是在外族入侵時亦是如此,它雖然在軍事上被佔領,但在文化上卻把人給徹底的征服和同化,所以中國封建帝制超穩定的社會結構的根基就是儒家,自漢以來,一以貫之,始終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