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自從民國建立,中國就處於分裂中,稱帝的袁世凱死後,中國更是四分五裂,北洋軍閥內部分裂,還廢除了臨時約法,孫中山先生髮動了護法運動,藉助於西南軍閥的力量,結果發現西南軍閥和北洋軍閥是一丘之貉,護法戰爭的失敗讓孫中山認識到需要組織自己的武裝,才能拯救被軍閥內戰蹂躪的中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一個第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終於建立,蘇聯也在中國尋找盟友,幫助中國完成革命,孫中山決定和蘇聯合作,打倒軍閥、除列強,還人民一個太平盛世,早期中山先生髮動了幾次運動,都只是希望結束戰事,早日進行國家建設,讓中國逐漸富強起來,可是中國當時如諸侯爭霸,主要北方要以奉系的張作霖,控制東北地區和山東控制津浦線,自從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成為中國最強,直系吳佩孚控制河南、湖北、湖南部分地區,後起之秀孫傳芳控制東南五省勢力雄厚,可是從民國初年的中國大地就一直混亂,人民期望和平。
早期的國民黨反動派是個鬆散的聯盟更是一個組織,無法在群眾基層組織去做群眾運動,國民黨反動派在蘇聯的幫助下進行了改組成為了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共產黨一開始就是一個現代政黨,國民黨反動派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完成了改組,增強了凝聚力。國民黨反動派一大提出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建立了黃埔軍校,這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量的軍事人才,在北伐戰爭中國共產黨發揮出了重大的貢獻,共產黨的武裝葉挺獨立團攻入武昌城城下,成就了鐵軍的稱號,共產黨人在湖南,湖北組織了農會等組織,為北伐大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但是國民黨反動派人接受了歐美列強的援助,中山先生仙逝之後,國民黨反動派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有四位有資格競爭孫中山的位置,分別是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許崇智,由於廖仲愷被刺,格局發生了變化,胡漢民的表弟和刺殺廖仲愷的文華堂有接觸,胡漢民被迫辭職離開了廣東,粵軍統帥許崇智也受到了牽連被蔣介石逼著離開了粵軍,蔣介石掌握了廣東的軍事大權,汪精衛掌握了政府大權,當時是蔣介石和汪精衛的蜜月期,汪精衛和蔣介石一文一武掌握廣州國民政府的政權,但是汪精衛希望當時的蘇聯顧問插手軍事,想把手伸進蔣介石主管的軍事,此時蔣介石發動了中山艦事件,逼走了汪精衛和蘇聯顧問季山嘉,蔣介石掌握了國民政府黨政軍的大權,由此看出他的野心,依靠蘇聯壯大自己,之後決裂投靠英美列強。
共產黨人當時沒有提防,沒有想到國民黨反動派人背叛了自己昔日的盟友,國民黨反動派的行為,讓共產黨人明白只能自己拿起武器,完成革命,才能群眾於水火之中,南昌起義的發動標誌了建軍的開始,但是國共力量還是過於懸殊,朱德儲存了起義軍的火種,在這危急時刻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決定在大革命期間群眾基礎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發動這幾個省的農民發動秋收起義。
當時中國走的是城市包圍農村的路子,認為蘇聯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
八七會議後,中共中央派教員前往湖南傳達八七的會議精神,並改組湖南省委,發動秋收起義。當時南昌起義舉的旗子是國民黨反動派左派的,目的是反對南京的蔣介石和武漢的汪精衛,而秋收起義舉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旗子,國民黨反動派的旗子早已成為軍閥的旗子,只有共產黨的旗子才能代表中國的勞苦大眾。
當時的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分裂,武漢國民政府依靠的是第四軍張發奎的部隊,南昌起義拉走了張發奎兩萬部隊,武漢國民政府轉而去依靠湖南軍閥唐生智,唐生智是最後加入國民革命軍,唐生智由於無法阻擋直系的吳佩孚對湖南的進攻轉而加入到了國民革命軍,在國民革命軍的幫助下,奪取了湖南,隨著廣州國民政府搬到了武漢,蔣介石希望搬到南昌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結果造成了分裂,唐生智為了與安徽的蔣介石和李宗仁的部隊對抗,把湖南的部隊大部分調到了湖北,由此湖南空虛,為秋收起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我黨的軍事力量
參加秋收起義的部隊統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由盧德銘任總指揮,餘灑度任師長 ,毛主席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是黃埔二期,曾經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七十三團任連長,而這個七十三團就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第一師下轄四個團,第一團是原先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和一部分農民自衛軍組成,屬於原先葉挺獨立團的一個營擴編而來,第二團又安源的煤礦工人組成,安源煤礦是我黨早期工人運動的起源地之一,1922年,我黨在這裡組織了安源煤礦大罷工。第三團由平江的農軍組成,大部分是拿著梭鏢和鳥槍,這個團出了共和國的一位元帥,山東解放區的創始人之一東北解放軍的副書記羅榮桓,為東北解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保障。
秋收起義經過和結果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起義軍一共五千人,準備分為三路向長沙進攻,第一團和後加入的邱國軒從修水向平江進攻,奪取平江從北面進攻長沙,但是攻入平江進一步攻打長壽街時,邱國軒部叛變突然襲擊,腹背受敵損失1000餘人,
第二團在安源起義後,進攻萍鄉未克,北進佔領瀏陽。但是由於輕敵,部隊損失慘重,第三團1927年9月11日在銅鼓起義,佔領了白沙鎮,但是由於團長蘇先俊輕敵未在後方設防,被敵人突破,損失慘重,毛主席在瀏陽召開緊急會議,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集中各團餘部在文家市集合,決定放棄攻打城市去敵人薄弱的農村區發展力量,在此期間盧德銘為掩護部隊率幾百人在蘆溪鎮伏擊敵人犧牲。
終於在三灣鎮迎來了轉機,毛主席提出支部建在連上,是黨指揮槍,黨和軍不分開,加強部隊的凝聚力,在班排設立黨小組,加強對基層組織的管理,成立士兵委員會,軍官有不好的地方,士兵可以提出,並讓軍官改正大大提高了軍隊的凝聚力,部隊縮編為一個團,秋收起義部隊由舊軍閥的部隊變成了黨領導下的新部隊,敵人也隨之而來,部隊決定去往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井岡山地處江西和湖南交界處是敵人管控的薄弱地帶,適合武裝割據,從此中國共產黨有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朱德和陳毅帶著南昌起義餘部來到了井岡山,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新的革命力量終於形成,紅四軍發展成為紅一軍團一萬餘人,是中央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蔣介石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的中原大戰給革命創造了有利機會,給了紅軍發展壯大的機會,隨著各地起義爆發,彭德懷發動了平江起義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和紅八軍組建成為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組建成為第一方面軍,1930年中國蘇維埃共和國成立,蘇區擴張到四十萬平方公里,人口三千萬人,部隊三十萬,蘇區肩負抗日的大業,由此西北軍國民革命軍26軍一萬七千餘人發動寧都起義加入中央紅軍,壯大了革命氣勢,紅五軍團在長征時擔任後衛團,在渡過金沙江戰役時,阻擊追擊的國民黨反動派軍三天三夜為全軍渡過金沙江提供了寶貴的時間,陝北在劉志丹的領導下發動了渭華起義,組建了紅26軍,創立了陝北蘇區,為長征的紅軍保留了根據地,為後來抗日提供了寶貴的基地,讓共產黨人在抗日壯大保留了火種。
歷史意義
1、秋收起義讓民眾看到了共產黨才代表著勞苦大眾的利益,共產黨會為了他們的明天和未來去奮鬥,共產黨才是真正的打倒軍閥、除列強,國民黨反動派不過是舊軍閥取代了新軍閥,勞苦大眾的生活沒有變化,統治者依然和之前北洋軍閥一樣剝削著勞苦大眾。
2、秋收起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自己的武裝才是最可靠的,依靠他人是不行的,只有共產黨只有靠自己才能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讓中國自下而上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3、秋收起義使得黨逐漸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照搬蘇聯的那一套,城市包圍農村,和蘇聯相比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中國的大多數,中國的革命需要工人更需要廣大農民的加入才有希望,只有實事求是才可以解決問題,如果沒有及時的根據情況改變策略,起義部隊可能會面臨著巨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