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旅行見聞,相比門票昂貴的全國各大知名景區,古村古鎮遊更吸引我。今天我們來到山西省襄汾的丁村,去探訪這裡丁氏家族的悠久歷史。
說起山西襄汾丁村的歷史,還有這麼一段小故事。元朝末年,河南發生戰亂。一個叫丁復的人為了躲避戰亂,隻身從河南來到這裡。當時這裡已經有任姓和陰姓兩戶居民,汾河岸邊到處是成片的荒地。但如果開墾出良田,以後良田的歸屬必然會成為三戶人家的隱患。
這樣一想,丁復找到任姓和陰姓兩戶人家,一起協商如何開墾這片荒地。後來,他們效仿三國的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在村頭建起了三義廟,立志兄弟同心,共同開墾這片荒地。
話說丁氏家族在過上富裕生活之後,更加重視文化的傳承。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等古聖先賢的格言、警句,被鐫刻於家廟、廳堂之上,丁氏家族的後人在先賢的教化中成長。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丁村中院的丁溪賢考中舉人,成為定存歷史上第一位文舉人,丁村丁氏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家族。然而,發達之後的丁氏家族卻又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保住先輩們辛辛苦苦積累的家業呢?丁氏族人為此想出了一個巧妙地方法——對角分房。
今天是村裡老丁家隔三岔五聚會的日子。老丁是這個大家庭中的次子,從父輩算起到他的孫女共四代93人,老丁的祖先建造了這一片被稱為中院的民居群落。雖然現在的中院的絕大部分房間已經成為丁村民俗博物館,但是他的父親和叔父仍然住在這裡。
老丁的父親和叔父就住在這個宅院的左右廂房,按照丁村的規矩,當初分家的時候,老丁父親應該分左廂房的第一間和右廂房的第二間,而老丁叔父的房間正好與兄長岔開,分在廂房的第二間和右廂房的第一間,這叫作對角分房。
同樣,老丁的鄰居一家也採用了對角分房的方式。鄰居的祖先與弟弟合夥經營,創辦了商號處德堂。處德堂的生意非常大,西北做到了甘肅的蘭州、武威,南方做到了廣州,兄弟二人發家後建起了這座大宅院。從他們孫子輩開始,這座大院分為五戶。他們共同生活,延續著家族的香火。為什麼非要一個廂房要分成兩家呢?過去有這樣的說法,因為害怕他的後代出了個敗家子,他要拆掉,但這個房子他就拆不掉。
對角分房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祖宅的完整,為今天的丁村保留了如此之多的古民居。看起來分家是分開過,但是對於祖宅來說卻是分而有合。學者點評,中國這個文化它往往是做長輩的最擔心的就是你們後面都想分裂,親情都沒有了,一個家族的整體被拆散了。拆散了以後沒有任何好處,一個家族的文化傳承不下去了。所以對角分房是一個很巧妙的構思,它一方面教導著孩子,大家應該世世代代在一起生活,那麼同時在制度上、建築形態上,它讓你沒有辦法拆開,很有智慧。
對角分房不僅保護了祖宅,更重要的是把整個家族凝聚在了一起。我不禁想,我們在城市裡住的是高層住宅,往往對面一家人什麼都不知道,互相幾乎沒有來往。丁村祖宅裡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其樂融融的場景,是不是你嚮往的生活?對,這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