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之所以能縱橫四海,所向披靡,除了其無與倫比的大戰略和大會戰能力外,能夠適應各種地形,並在電光火石之間找到破解各種戰術的卓越的天才,才使得他能夠始終保持不敗金身,成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許有之一)。
當偉大的亞歷山大追擊比沙斯穿過哈華克,來到了波斯東北邊疆行省巴克特里亞與索格底亞地區,這兩個行省一直是波斯防禦中亞遊牧民族的據點,在這裡雅利安人的勇猛善戰結合了平原作戰的完美環境而顯得無敵一時,而自居魯士以來,此地一直都是以傳統的據點守衛和清野為主,直到亞歷山大的到來。
新君要為東進翻過興都庫什山的後面兩個行省作保障,必須要解決馬沙吉塔人與索格底亞人等地的遊牧民族,當亞歷山大佔領撒馬爾罕(花剌子模蘇丹沙摩訶末的重鎮 成吉思汗西征的圍攻重點,帖木兒大帝的首都)。繼而先攻加薩,之後硬攻拿下居魯斯波利斯並佔領河岸地區的據點防守,我們可以發現,亞歷山大在翻越哈華克道之後,在撒馬爾罕駐紮了段時間並且在這段時間內補充了有生的機動部隊,而亞歷山大本人也很清楚,這裡的部族掌握的戰鬥技巧與過去的大戰術完全背道而馳,東北疆域行省的作戰態勢與兩河流域的部隊完全不同,他們以弓箭和戰馬為主要戰鬥裝備,而類似的短劍與馬刀已成為輔助兵器,其實仔細看,希皮塔米尼斯三次與馬其頓軍隊發生作戰幾乎只有少數的類似於亞美尼亞Savaran(亞美尼亞東方化的重騎兵),甚至在兩次對付亞歷山大親自指揮的戰役中幾乎沒有任何作用,由此判斷,此時的馬沙吉塔或者是索格底亞人還不是很支援這樣一支類似貴族的部隊.
亞歷山大即將面對的是希皮塔米尼斯的索格底亞騎兵與馬沙吉塔騎兵的帕提亞戰術。其實從傳統軍事家的(戰略)角度來看:對付騎射,往往使用清野戰術,(雖然這種消極戰術本人認為極為不適合),但從當時的情況看:由於亞歷山大急於在2年之內徹底解決這些隱患,必須得用些與戰略相配的非常手段.我大致上總結了一下,亞歷山大採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1、增加輕騎部隊與騎射部隊,對付類似於騎射傳統的運動分散戰術,以騎制騎往往是主動作戰的最好選擇,不斷地集中進攻分散驅趕,才是對付騎射最有效的王道,仔細(按史書)算一下,自比沙斯被裁決後,西部行省的援兵幾乎都是有記錄的調集過來,法爾魯齊斯的一支部隊就有900多輕騎兵,而亞歷山大在過哈華克道前就収降過希爾孟德河上的一些部族,並收編了此地的機動部隊,加強了自身的輕騎兵實力,而類似的騎射部隊,在海達斯佩斯就完成了右翼先鋒騎射對波魯斯左翼的誘射任務.其實力可見一斑。
2、減輕騎兵和步兵的裝備,增加輕裝步兵,伊克索拉對於
輕步兵的戰術影響很大,可是,他的理論也是深受亞歷山大父子的戰術認知的啟蒙,我們可以發現在喀羅尼亞, 高加米拉 海達斯佩斯等重大會戰中,類似的散兵線都牢牢地糾纏著敵軍的強大沖擊力,比如卷鐮戰車和戰象,而在賈克薩迪,類似的部隊同樣完成了史詩般的創舉。同時我們還可以發現,在這2年時間裡,馬其頓禁衛重騎佔的比例幾乎已經達到60%的程度,不僅是因為類似的帕提亞戰術要求的對應的機動性,且在攻環戰術內,亞歷山大將近衛騎兵的重要性發揮到淋漓盡致,起到了一擊斬首的作用,雖然這次是在輕騎的配合下。至於馬其頓密集重灌方陣的裝甲減少以編入輕裝部隊,史載尚且不予以支援,所以排除類似的可能性。
3、修築多據點可以降低敵軍的機動性,我們可以發現當亞歷山大在清掃撒馬爾罕與索格底亞時就有兩次修築據點的記錄。其中一個堡壘稱為摯愛赫菲斯提昂,在索格底亞修築,而在這個合成行省就興築了2座亞歷山大城。但是在賈克薩迪河之戰中,賈克薩迪顯然沒有任何據點,而正是靠著亞歷山大本人卓越的戰術指揮才能達成任務的。
攻環戰術
當亞歷山大攻入居魯士波利斯後,希皮塔米尼斯徹底放棄了對該城的直線進攻,這個能幹的酋長從南北兩路,分別進擊賈克薩迪斯河和撒馬爾罕,因為這裡是討論亞歷山大獨創的攻環戰術,所以法爾齊魯斯與後世的赫菲斯提昂分點圍掃戰暫且不提。
當亞歷山大來到賈克薩迪河的右上岸之後,發現此處的據點幾乎都不足以對付長期能夠自由進攻此處的馬沙吉塔人,面對這樣的情況,亞歷山大大會戰式的軍隊明顯就顯得底氣不足,但偉大的亞歷山大不就是以破盡天下戰術聞名世界,雄霸一時的?
這條河(指的是賈克薩迪斯河)呈南北形走向,而錫厄人長時期行動於右岸,而波斯帝國
極有可能長時期認為此地的地勢不易形成(對)騎兵戰的壓制,因而廢除據點,退而固守居魯士波利斯,當然這種情況在亞歷山大時期完全不能被容忍。
當亞歷山大來到了河的對岸時,錫厄人認為此處河河岸地形過於狹小。1.亞歷山大不會冒險半渡而擊。2.即使過來,己方也有足夠的機動兵力可以予以毀滅性的打擊.所以錫厄人就講起了粗話,而此時亞歷山大在幹什麼,1.調集皮筏。2.排序部隊。
錫厄人以自己的愚蠢成就了攻環戰術的以劣打優,就如河南之戰的白羊部,認為黃河的恆間足以讓漢軍攻不足有效,最後導致了衛青至高厥時予以捕殺,又如格拉尼卡斯的斯皮特里達梯認為騎兵戰在河岸就可以狙殺馬其頓衝擊騎兵,試問騎兵沒有了衝擊力還怎麼有效打擊。又如愷撒和龐培在迪拉基烏姆附近玩起了圍牆圍攻戰,但龐培熬不住自己陷入了卻月陣的地步,而愷撒則佔據了外線的絕好的後勤保障。MD話多了- -
當亞歷山大順利渡過右岸後,首先登陸(展開戰鬥隊形)的並非是已經建立攤頭堡的步兵,而是以騎兵,此時有個很大的危機就是半渡露險,(事實上已經在向渡河中的馬其頓不停地進行密集的弓箭攢射,但亞歷山大同樣在自己一側,佈置了足夠的投石部隊進行火力壓制,以掩護騎兵過河,編者注)而本人認為這正是亞歷山大的高明之處,這也導致亞歷山大不得不老老實實,同時從容不迫地將原有戰術按部就班的展開來。錫爾人此時在幹嘛,首先吃了一驚(對馬其頓過河的勇氣--編編),但是他們還是自認(也事實上)佔有強大的機動力,並且擁有讓人畏懼的,所謂遊牧民族的戰術,但錫爾人仍舊在原地周旋,並沒有採取攻勢(作者在此處可能指的是近距離近身格鬥--阿編)。同時,我認為亞歷山大最先將輕騎與騎射部隊運輸上岸,這樣的兵種配置有利於近距離進攻和遠距離接應(相配合)。 這也類似於後世拿破崙的騎兵混合版與威靈頓的騎兵三梯隊,二戰一援為主體(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於沈遼之戰也用過騎兵梯隊)。而強悍的馬其頓騎兵並非按照原本的命令長久等待部隊的到來,隨後接著後接部隊登陸到一半,隨後,打上了先鋒的旗號直殺錫爾人,而錫爾人不慌不忙地排出了他們習藝為常的騎射戰術,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兩種:
1、圍住敵人進行長時間的射擊,卡萊之戰便是如此。
2、分散開來進行分割騎射,但火力集中率不大 更何況此時的騎射不形成密集狀態,但只火力有能做到多少殺傷。
所以我個人認為,錫爾人乘此時以分散方式對馬其頓騎兵進行射擊,無數的箭只攢射。一時之間,馬其頓騎兵幾乎難以招架,半數的騎射也只能進行消極的回擊,所以我個人猜想,錫爾人此時越戰越勇,長時期大規模的射擊瘋狂的打擊馬其頓輕騎,甚至一度使這支部隊到達了崩潰的邊緣,而馬其頓輕騎卻在戰術上沒有任何方法來解決敵人對己方使出的進攻,而此時我認為極有可能發生一中現象,錫爾人在對戰鬥後期的優勢情況下,越殺越兇漸漸的形成了圍住敵軍齊射的情況,而陣形也越來越粘。
正當馬其頓輕騎難以招架之時,亞歷山大的登陸部隊也差不多登陸完畢了,偉大的亞歷山大(我認為)首先排出這樣一個陣形:即類似於漢尼拔在坎尼之戰的半月陣,但並非非洲重步兵居中的90度角進攻狀態,而是以接近於半橫隊面的半月陣,陣型分為四隊,而每一隊又以類似於拿破崙時期的縱散兵線戰術的結合版本(並非威靈小兒的細紅線戰術,或者英式三排輪射線)。這種陣型,總體來說,以平面的角度看是橫隊,但是從戰鬥單位來實踐來看,是縱深隊形,且相互之間(間隔較大),容易使敵人火力分散的散兵線,所以符合我上面所說,很適用與對付騎射,亞歷山大正是以這種正奇相合的陣型隨後跟進。
而攻環戰術最高超的部分在於對於重騎兵的斬首,亞歷山大機智的將重騎兵部署於輕裝步兵的後方,相對於步兵形成梅花式的交錯(需要極高的協同能力)。
戰況
錫爾人(依舊矇在鼓裡),繼續猛烈地實施火力打擊,雖說是齊射,但畢竟在輕騎的追擊下必定會有不協調之處, 而輕騎部隊也隨之將錫爾人往輕裝步兵的方向不停頓的驅趕,貼得如此近的距離之內,錫爾人只能被帶動著前進,而正當輕騎部隊與錫爾人和輕裝部隊(步兵)形成三點一線時,突然兩邊的重騎兵在有效的機動範圍之內殺出,封鎖住兩翼,並且不斷增派部隊,超過了輕騎被包圍的圈,而錫爾人這才意識到,自己早已陷入亞歷山大騎兵包圍之內,即使突擊,也早已失去了足夠的兵力和距離支援,只有猛烈衝擊才有希望,但輕裝裝備又怎麼是馬其頓禁衛重騎的對手,而亞歷山大此時正率領著自己的馬其頓禁衛騎兵,從半月陣支隊的兩個散兵分隙衝殺進來,再次扮演了伊蘇斯,高加米拉時的利刀角色,半月陣也將原有的陣型合上,減少橫面突擊距離,以徹底終結錫厄人的最後衝鋒,亞歷山大率領的重騎尤如獅入羊群,瞬時間完成了,對所有錫爾騎射部隊的突殺。
結論
由此看來,(可以得出)攻環戰術必須點的結論。
1、要有足夠的機動能力,包括重輕騎,這些機動能力要活動的區域甚至超過對方騎射部隊,但要保證配合之間必須密切,否則斬首也無從談起。
2、先頭部隊可以用一些陣型或者驅趕來保持對敵的距離,記住儘量從往己方部隊的機動部隊裡趕不可敵射之便退,那樣將會導致,整盤皆輸。
3、中翼軍必須要保持良好的聯絡態勢,特別是對於側翼的鍥形封鎖,要做到在重騎能夠發揮機動能力的情況下予以封鎖,絕對不可以在前後部難以聯絡的情況下,出擊必定盲然無所獲。
4、半月陣的部隊也可以是強大的騎兵部隊,但要注意,要隨時和先鋒部隊的密切戰術犄角,並且在陣型上採取2到4列的分散,但縱深就要特別提倡了,適時收擊,在面對敵人時敢於加快速度前進,絕對不可以放慢機動能力。
後記:亞歷山大面對斯基泰/西徐亞人的戰術一直是軍事史上很值得關注的一筆。眾所周知,在亞歷山大入侵前2個世紀左右,波斯第一王朝的開國君主居魯士就是歿亡於中亞的印歐遊牧民族馬薩格泰人之手。之後無論是野心勃勃的岡比西斯還是驕橫自重的大流士,都未能對帝國周邊的遊牧進行有效打擊。只能按作者所言的,以堡壘和堅壁清野的戰術,暫時阻止遊牧民對富庶之地的渴望。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於:定居民族的部隊面對遊牧騎射戰術時的笨拙無力。亞歷山大甚至這一點,迎難而上並不只是意氣用事,而是他覺得有必要對遊牧的“盲目”的自信予以打擊。事實證明他做到了,斯基泰王在之後不久即派出信使釋放善意,斯皮塔米尼斯也失去了最重要的“叛逆”同黨。當然,軍功赫赫,只在一時。亞歷山大剛死,斯基泰人即將南下綠洲,火燒木鹿。發源於裡海之濱的帕提亞人,更是由此發跡,締造了一個煊赫一時的伊朗語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