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莊子-養生主》,那我問問大家,庖丁解的是活牛還是死牛?是不是懵住了,是不是老師沒講啊?為什麼呢?因為課本上刻意迴避了這個問題,答案是活牛。我知道這個答案以後也很奇怪。活牛它不疼嗎? 因為這只是個寓言故事,在莊子書中這樣不合常理的故事還很多,用莊子《天下》中一句話,莊子的文章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說白了就是胡說八道。再看看庖丁解牛這個故事。
秋涼時節,天高雲淡,莊子信步來到濮水北岸牧場上,只見遍地牛群,他捋著鬍鬚,陶醉了。
莊子突然想起今天庖丁要參加技能大賽了,於是快步前往。
只見庖丁注目凝神,提氣收腹,氣運丹田,他表情凝重,運足氣力,揮舞牛刀,寒光閃閃上下舞動,劈如閃電掠長空,刺如驚雷破山嶽,只聽咚的一聲,大牛應聲倒地。
再看庖丁手掌朝這兒一伸,肩膀往那邊一頂,伸腳往下面一抻,屈膝往那邊一撩,動作輕快靈活。庖丁將屠刀刺入牛,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他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 美妙動人。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這樣的場景真是太美妙了。不一會,就聽到“嘩啦”一聲,整個牛就解體了。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梁惠王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瞭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瞭解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
“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
在滿堂喝彩聲中,庖丁輕鬆奪冠。
為什麼說是活牛呢?因為文中有一句話是“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牛不知其死也”。就是因為難以讓人理解,所以課本沒講這個問題。
庖丁解牛我原以為是說明庖丁技藝嫻熟,和賣油翁一樣“我亦無他,惟手熟爾。”但是莊子更想說明的是,庖丁已經掌握了客觀規律,特別是能迴避矛盾。庖丁的刀用了19年,和新的一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無厚入有間”,刀薄,而骨頭關節縫隙大,所以不傷刀。看來庖丁不用刀,用個木片都能解牛。這就是莊子想表達的意思,不要向孔子一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才是養生乃至生存之道,是不是有點消極避世?這就是莊子的處世哲學,你學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