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這是詩聖杜甫在兵車行裡頭對大唐皇帝開疆拓土的諷刺。但是他說的根本不是當時的皇帝唐玄宗,而是八十年前唐高宗時期的青海大非川之戰。煌煌盛唐,赫赫武功。
自公元618年大唐王朝建立以來,對外戰爭一直都是從一個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東突厥,高句麗,薛延陀,西突厥,這些在東亞大陸上稱王稱霸的政權一個個被斬落馬下。
大唐兵鋒所至,但求一敗。哪怕是唐太宗晚年東征高句麗,也只不過是沒有達成戰略目標而已,根本就談不上失敗。
到了公元670年,大唐疆土達到極盛時期,1237萬平方公里。
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就在這一年發生的青海大非川之戰,大唐王朝的國運開始步步下跌,哪怕是後來唐玄宗開元盛世出現過反彈,可再也沒有達到現在的高峰。大非川之戰,由唐朝名將薛仁貴領導,對陣吐蕃軍神論欽陵。
這場戰爭以大唐王朝的失敗告終,徹底打破了大唐不可戰勝的神話,戰爭失敗之後,原來佔領的高句麗百濟,以及西突厥都接二連三爆發了獨立運動。可見這場戰爭真是影響深遠啊,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覆盤一下,唐朝是怎麼把這場戰爭給輸掉的。
不清敵情
吐蕃王朝從青藏高原貧瘠之地崛起,這是一個半農耕半遊牧的民族,由於氣候原因遊牧所佔的比例比較大,這個地方的物產條件,按理來說根本不可能建立一個王朝,因為建立一套國家體系是需要消耗很多生產剩餘的,在青藏高原的歷史上也只出現過這麼一次,筆者查了一下,中國曆朝歷代的氣候變遷圖,唐朝時期氣候達到過一個高峰,從此以後,雖然有所反彈但一直都呈現下跌趨勢。吐蕃王朝的建立,應該跟氣候脫不了關係。
他幾乎與大唐王朝同時誕生,在松贊干布時期,公元638年與唐朝有過一次交手,之後就是文成公主入藏,雙方保持了將近三十年的和平歲月。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唐朝軍隊對於吐蕃軍隊的戰鬥力嚴重估計不足,印象還停留在當年,可是讀過小學語文課本文成公主入藏的朋友們應該都還記得文成公主進入西藏帶了一大批的工匠種子和農具的。
當時大唐王朝對這些高階技術是嚴防死守,禁止流出境外,所以就連唐三藏西行取經都要偷渡。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這一輩子罕見的失誤之一,在那三十年時間裡頭吐蕃軍隊靠大唐技術實現了升級換代,早已不是吳下阿蒙。
戰術有誤
在開戰之前他們就透過連續的戰爭,消滅了盤踞在青海省的吐谷渾政權,佔領了柴達木盆地,打通了連線西域的通道,從地圖上我們看,西藏地區好像跟西域也有連線但是那個地方有崑崙山脈阻隔根本通不過去,只有透過青海地區的柴達木盆地,走絲綢之路的青唐古道才能夠跟西域連線起來。
公元670年,他們透過這條道路,進入了新疆的南疆地區,在反骨仔于闐的幫助下把龜茲疏勒四個都護府都拿下了,南疆地區徹底淪陷。大唐王朝迅速作出反應,朝廷認為戰略的重點不在西域,而是在青海。只要把這個地方拿下來就能夠切斷西藏本土跟新疆的聯絡。
唐朝直接把吐蕃命名為邏些道,任命薛仁貴為邏些道大總管。從這個任命就可以看出唐朝確實是輕敵了。
青海省一共有三個地理部分組成,第一個就是黃河支流湟水沖積而成的河湟谷地,第二個是柴達木盆地。連線這兩個地方的就是青海湖。這也就是絲綢之路的備用通道青唐道。第三個就是由崑崙山脈跟巴顏喀拉山脈南面的廣大藏區。
當時河湟還在唐朝的控制範圍之內,這個時候大唐軍隊最保險的作戰方法應該是從河湟沿青唐古道,收回柴達木盆地。徹底切斷,西藏跟新疆的聯絡。
可是薛仁貴選擇的辦法卻是,沿著河流通道穿過崑崙山脈,襲擊今天巴顏喀拉山脈的河口地區,這個地方已經屬於藏區的範圍之內,從河湟谷地通往河口地區之間的崑崙山脈,有一個叫做大非川的盆地,這個地方的地勢比較平坦,薛仁貴命令二把手郭待封。把大軍的輜重糧草囤積在盆地邊緣的一個叫做大非山的地方安營紮寨固守待援。然後由他本人按照唐軍過去的老辦法,拋棄輜重,帶領騎兵部隊輕裝急襲崑崙山脈南邊的河口地區,那裡吐蕃人囤積了大量的糧草輜重。
之所以選擇這個辦法那是因為大非川傳通往河口地區的烏海通道地形崎嶇還有瘴氣,後勤難以透過。唐朝軍隊在過去使用這些突襲方法簡直是無往不利,尤其是對付突厥,比如滅東突厥的那場戰爭裡頭,蘇定方率領三千人奇襲突厥王庭,然後突厥軍隊就兵敗如山倒。
滅西突厥也是蘇定方帶一萬人冒風雪出其不意出現在西突厥牙帳,敵人觸不及防之下崩潰。作為蘇定方的老部下。薛仁貴的想法無非還是透過奇襲的辦法,擊破河口地區論欽陵的主力。
只要把吐蕃主力部隊給擊破了那大唐就可以慢慢地收割柴達木盆地裡頭的吐蕃軍隊。但這一切都必須基於對手無謀,無能的統帥是無法在軍隊慌亂時組織抵抗,這就是庸才和名將的差別。可論欽陵偏偏是後者。
奇襲確實是有效果的,拿下了上萬頭牛羊,可是對方不是突厥,輕敵的惡果在這一刻顯現了。對手用兵非常老練。經過初始慌亂後馬上就組織部隊脫離接觸。唐朝軍隊根本就沒有達到擊破敵軍主力的目的。而且我們前面說過,吐蕃是一個半農耕半遊牧的民族,騎兵部隊非常厲害,如果這個時候他們派出一支精銳部隊,截斷薛仁貴在崑崙山的那條後路。後果很嚴重。面對這種情況薛仁貴的辦法是,回過頭來守護自己的後路,駐守道路出口烏海。
困局難解
烏海與大非川兩者之間的運輸通道,就露在了敵人的攻擊範圍之內,後人往往會把這場戰爭的失敗歸因於,二把手郭待封不聽命令擅自出動,導致脫離陣地在野戰中被敵人擊敗,問題是就算他沒有主動出來,這條暴露在敵人打擊範圍之內的糧食運輸通道也不可能用來運輸,薛仁貴在烏海的軍隊早晚要餓死的。這是一個死局。
郭待封聽說前面取得了勝利,於是就覺得這條道路萬無一失,然後就急吼吼地帶著後勤部隊過去搶功勞,結果被敵人在野戰中消滅。薛仁貴聽說後為了防止自己被包餃子也只好灰溜溜地撤回大非川。然後就在那個一馬平川的地方被敵人重兵包圍。
覆盤這場大非川之戰,唐朝軍隊可以說是一子落錯滿盤皆輸,就如同下圍棋一樣,落下一顆棋子跳出去包圍人家,一但做不到一擊必殺,自己就會被敵人反包圍。薛仁貴之所以敢跳出這麼一顆棋子去冒險,無非就是輕敵。河口之戰沒有達成戰略目標,這個時候就應該迅速撤回大非川,把一切迴歸原點,烏海路口雖然重要,可自己和郭侍封的道路被截斷註定守不久的。可惜,歷史沒有如果。